









摘要: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糧食生產與出口大國,在全球糧食市場占據重要地位。2022年突發的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價格、供給等產生了嚴重沖擊,也干擾了我國糧食進口“量多價穩”的格局,并對CPI施加了較大上行壓力,這暴露出我國現有糧食進口環節存在的脆弱性。展望未來,在全球極端干旱天氣增多、糧食生產大國陷入戰爭泥潭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影響下,國際糧食貿易斷鏈風險加劇,我國應加速糧食進口調整以應對國際糧食危機。
關鍵詞:俄烏沖突;糧食危機;糧食安全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6.1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0753(2023)01-0090-10
一、俄烏沖突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危機的緊張動蕩程度
(一)俄烏沖突爆發前,全球糧食市場已呈現緊張局面
全球糧食市場的緊張局面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供需總體處于緊平衡狀態。根據美國農業部2021年12月份的供需報告,2021年全球糧食總產量為27.9億噸,比上年度提高2.76%;需求量為27.93億噸,比上年度增加2.27%,糧食產量低于需求量300萬噸,2020年和2019年糧食產量低于需求量分別為1 600萬噸、800萬噸。二是庫存連續五年下降。國際谷物理事會(IGC)在谷物市場報告中指出,盡管2021年度全球谷物總產量將同比增長7 200萬噸,但是谷物庫存將連續第五年下降,庫存水平接近2008年糧食危機時期。三是全球糧食市場價格飆升。2019—2021年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累計上漲40.44%。根據《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1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短缺狀況的人數增至1.93億,創下六年來新高,相比2019年增加約5 800萬,共覆蓋全球約53個國家,持續拉響糧食危機的警鐘。
導致全球糧食市場緊張局面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是極端天氣疊加新冠病毒感染,沖擊農業生產。一方面,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對糧食生產國造成嚴重破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糧食計劃署于2020年7月發布報告指出,受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的影響,全球約25個國家處于糧食危機預警中。如受干旱影響,2020年阿富汗小麥產量預計減少近一半;巴西玉米產量預計由1.064億噸減少至9 639萬噸,大幅萎縮9.4%。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全球蔓延,多國采取封鎖政策,阻斷農資流動、農業活動。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UNICEF,2021)指出,受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嚴重萎縮,糧食供應鏈斷裂,消費者食品價格上漲,2020年僅亞太區域就有10億多人無法獲取充足食物。二是能源價格上漲刺激生物燃料需求上升,加劇糧食消耗。數據顯示,自2020年4月開始,國際油價一路高漲,截至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前,WTI原油價格漲幅高達357%。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市場展望》報告顯示,受國際油價上漲影響,2021年生物燃料需求達到了1 554億升。目前,美國和巴西分別是世界第一、第二生物燃料生產國。2021年,美國玉米乙醇產量約4 500萬噸,同比增長8%,消耗約1.35億噸玉米。2020年,巴西甘蔗乙醇產量約為2 400萬噸,消耗約3.8億噸甘蔗。2021年,歐洲消耗了全球約7%的植物油用來生產生物柴油,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生產地區和消耗地區。三是全球糧食金融化加深,降低了糧食可獲得性。國際四大糧商(ADM、Bunge、Cargill、Louis Dreyfus)不僅壟斷了全球80%的糧食貿易,還設立了金融部門從事商品期貨對沖和投機交易。據2018年德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發布的《農產品地圖集》披露,從2006年到2011年初,農業商品市場上金融投機者的總資產從650億美元增至1 260億美元。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曾表示,對農產品市場的金融投資推高了食品價格并使其劇烈波動。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自2020年4月以來,在國際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各類糧食的價格指數一路飆升,在俄烏沖突爆發前已接近2008年和2011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見圖1)。2021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和糧食供應緊張的大背景下,國際四大糧商的營收和凈利潤卻逆勢上漲(見圖2)。
(二)俄烏沖突進一步加劇糧食危機態勢
1.俄烏在全球糧食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在全球食品、化肥、能源市場上都發揮著主要的供應作用。一是俄烏糧食產量高。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FAO,2022)顯示,2021年兩國大麥、小麥、玉米和大豆合計產量分別約占全球的19.00%、14.30%、4.52%和3.33%,葵花籽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的產量分別占全球的55.68%、8.11%(見表1)。二是俄烏糧食出口占全球總出口額的比重高。數據顯示,俄烏兩國出口的小麥、大麥、玉米約占全球總出口額的32.52%、29.60%和17.47%。此外,俄烏的油菜籽、葵花籽和葵花油等油料出口規模也位居全球前三。三是俄烏是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俄烏糧食主要出口到非洲、亞洲、中東的低收入少糧國家。數據顯示,全球30多個國家對俄烏小麥進口的依賴度超過30%,其中索馬里、格魯吉亞、阿塞拜疆、蒙古、亞美尼亞、厄立特里亞等6國對其進口的依賴度甚至超過90%。四是俄烏是全球肥料的出口大國。俄烏兩國占全球化肥出口貿易總額的25%左右。數據顯示,2021年俄羅斯出口的氮、磷、鉀肥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8%、17%和22%,是世界上第一大氮肥出口國、第二大鉀肥出口國和第三大磷肥出口國。烏克蘭的化肥生產以尿素為主,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到全球總量的1.74%和2.94%。五是俄羅斯在全球能源市場扮演著重要角色。數據顯示,俄羅斯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出口量分別占全球的18%、11%和10%,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占46%、25%和31%。而農業生產所需的能源很多,以高度發達的農業經濟體為例,直接和間接使用能源的成本占農業生產成本的比例分別超過30%和15%。
2.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糧食市場遭受多方面沖擊
(1)俄烏沖突直接影響俄烏農產品生產、出口。一是烏克蘭農業活動受限,糧食產量銳減。截至2022年7月,俄羅斯控制了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赫爾松州以及大半個扎波羅熱州,破壞了烏克蘭的農業基礎設施,影響了該地區的農業播種,減少了農業人力和機械生產,進而導致烏克蘭全年糧食減產。2022年7月3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俄烏沖突導致烏克蘭2022年年的糧食收成可能只有上年的一半。麥肯錫預測,烏克蘭小麥在下一收獲季節可能下降35%—45%,且糧食總體收獲量也可能將比正常水平低3 000萬噸—4 400萬噸。烏克蘭農業部稱,截至2023年1月2日,烏克蘭2022/2023年度(始于7月)的谷物出口量為2 280萬噸,同比降低32%。二是黑海航道不暢,烏克蘭糧食運輸受阻。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黑海基本處于被俄羅斯封鎖的狀態,而烏克蘭糧食出口主要依賴黑海航運,鐵路運輸能力遠不及港口航運,且成本更高。雖然俄烏就解除對黑海主要港口的出口封鎖達成過協議,但沖突仍在持續,俄烏局勢緊張,烏克蘭的糧船能否通過黑海順利運輸糧食仍然未知。據烏克蘭《真理報》報道,2023年1月,從烏克蘭港口出發的運糧船數量已跌至歷史最低水平。三是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糧食出口受阻。由于俄烏沖突并未發生在俄羅斯本土,對其農業生產影響不大。俄羅斯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俄羅斯收獲1.03億噸小麥,比上年增長超過30%,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24.2%,創歷史新高。但是,盡管歐美聲稱對俄制裁不適用于糧食和化肥,由于西方制裁導致的信用風險和“非正式”制裁,在銀行結算、保險和航運方面仍存在很多障礙,農產品出口受限。俄羅斯谷物聯盟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7月1日—2022年8月21日,俄羅斯出口糧食696.2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12%,俄羅斯糧食出口縮減的趨勢仍在繼續。
(2)俄烏沖突影響全球化肥市場,間接沖擊全球糧食生產。一是天然氣短缺導致歐洲化肥減產。化肥被稱為“糧食的糧食”,對全球糧食產量的(長期)貢獻率達50%左右。由于歐盟能源制裁及俄羅斯反制裁引發歐洲天然氣短缺,歐洲化肥廠紛紛宣布減產或停產,這也使得全球農民可使用的肥料越來越少,從而導致糧食收成更少。國際肥料發展中心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化肥使用量已減少約30%。巴西最大的農業生產企業SLC集團預計2022年肥料使用量減少20%—25%。美國農業部預計,在極端氣候與化肥價格高漲交織下,未來全球各地區農作物將嚴重減產(見圖3)。二是主要化肥產出國出口受限。2022年3月,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相繼限制或被限制化肥出口,因三國占國際化肥出口的權重較大,其他出口國很難填補市場空缺,全球化肥供應緊張局面可能持續到2023年。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全球化肥價格當年度已累計上漲約30%,超過了2008年食品和能源危機時的漲幅。
(3)俄烏沖突擾亂了市場預期,帶動全球糧價上漲。一是保護主義抬頭,糧食貿易受限。俄烏沖突爆發后,糧食供給不確定性的增加導致全球糧食短缺擔憂情緒不斷發酵,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限制本國農產品的出口,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糧食供需緊張格局。聯合國糧食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全球大約25個國家為了應對糧食價格上漲,采取了限制出口的措施,影響了全球超過8%的糧食貿易①。二是國際資本炒作糧價,扭曲國際糧食價格。在全球糧食市場基本面出現失衡的情況下,金融投機進一步放大了全球糧食價格波動。俄烏沖突以來,全球資本在糧食期貨市場多頭持倉,推動糧食期貨價格上漲,進而增強糧食現貨價格上漲動力。數據顯示,俄烏沖突爆發后,小麥、玉米、大豆、豆油的現貨和期貨價格一路飆漲,接近甚至超過2008年和2012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見圖4和圖5)。
二、俄烏沖突干擾了我國糧食進口“量多價穩”格局,放大了CPI上行壓力
(一)俄烏沖突前,中國糧食市場“以我為主、適度進口”
我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糧食市場相對獨立于國際市場,具有自給率高、生產成本高、價格波動低、部分糧食進口依賴度高的“三高一低”特征。
一是糧食連續多年豐收,國內自給率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是世界最大糧食生產國。2021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糧食高產也帶來了高自給率,我國主要口糧自給率多年維持在90%以上,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目標(見圖6)。嚴曉菲和費天元(2022)表示,我國糧食儲備率超過80%,其中,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占總庫存的70%以上,可以滿足全國人民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以庫存消費比衡量,2022年末我國小麥、稻谷、玉米的庫存消費比分別為100%、70%和70%,均遠高于17%的國際警戒水平②。
二是國內糧食價格平穩,受國際糧價影響有限。粵開證券研究院院長羅志恒(2022)表示,近年來,國內稻谷、小麥的平均種植成本達到每畝1 100元,可比口徑下相當于美國種植成本的1.5倍,玉米、大豆的種植成本更高,達到美國平均成本的2倍以上,較高的種植成本推高了我國農產品價格。加之自2004年起我國逐步建立起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制度、糧食進口配額制度和糧食收儲制度,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同時,也實現了國內糧食市場自給自足目標,弱化了國際糧價波動對國內的傳導。數據顯示,2021年12月,國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現貨價格分別較國際現貨市場價格高出24.45%、30.85%、58.47%、58.30%。按月計算,2014年以來,國內稻谷價格9成左右的月環比低于0.5%;2009年以來,國內小麥價格約7成的月環比漲幅低于1.0%。
三是結構性短缺明顯,部分糧食進口依賴度高。隨著膳食結構變化和糧食需求擴大,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量逐年增加。2021年,我國糧食進口16 454萬噸,比2019年增加47.65%(見圖7)。其中,主糧進口量翻番,2021年玉米、小麥、大麥和稻谷進口量分別是2019年的5.92倍、2.8倍、2.1倍和1.95倍。此外,我國耕地優先保障稻谷和小麥種植,玉米、大麥、豆油對俄烏的依賴度高(見圖8)。總體上,我國進口俄烏糧食總額不高,2021年,俄羅斯、烏克蘭糧食占我國糧食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39%、2.15%,但對兩國糧食的結構性依賴較強,如2021年進口烏克蘭玉米824萬噸,占我國玉米總進口量的29.07%,進口烏葵花籽油108.8萬噸,占比64%,進口烏大麥321.21萬噸,占比25.74%③。一直以來,除豆油、葵花籽油外,我國對俄羅斯其他農產品的依賴度較低。2021年,我國進口俄豆油16.98萬噸,占當年豆油進口總量的15%,進口俄葵花籽油占比28.33%。我國對俄依賴度較高的其他關聯產品有化肥和石油,進口化肥的1/4、進口石油的15.5%均來自俄羅斯。
(二)俄烏沖突導致我國糧食進口“量減價升”,種糧成本上升
俄烏沖突對國際糧食市場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波,并通過糧食進口向國內傳導。
1.主糧進口穩定性松動,烏克蘭玉米對華出口遭受重大沖擊
俄烏沖突對烏克蘭糧食產銷鏈條造成多維度破壞。一是破壞烏克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出口通道,引發烏克蘭對華玉米出口大幅下降。2022年1—7月,我國進口烏克蘭糧食552.06萬噸,同比減少193.88萬噸,下降35.12%,其中,烏克蘭對華玉米出口491萬噸,同比減少180萬噸,受沖擊最為嚴重。受俄烏沖突的刺激,俄羅斯糧食對華出口逆向大幅增長,2022年1—7月,俄對華糧食出口45.44萬噸,同比增長157%。二是加劇國際糧食市場緊張,導致我國糧食進口整體收縮。2022年1—7月,我國糧食進口9 208萬噸,同比減少710萬噸,下降7.1%;分品種來看,除稻谷、高粱進口量同比增長43.5%、24.5%以外,大豆同比減少346萬噸,下降5.9%,大麥同比減少262萬噸,下降40.8%,玉米同比減少303萬噸,下降16.7%,小麥同比減少53萬噸,下降8.4%。三是烏克蘭玉米對華出口下滑留下缺口,巴西玉米有望填補。標普全球普氏預計,2022年④烏克蘭玉米產量2 600萬噸,較上年減少1 610萬噸,玉米出口量1 800萬噸,同比減少590萬噸。未來,烏克蘭玉米出口下滑幾成定局。我國是烏克蘭玉米最大出口市場,2021年占烏克蘭玉米出口比重的32%,按出口份額及沖突期間出口偏好西方國家推斷,2022—2023年烏克蘭玉米對華出口預計較2021年度下降300萬噸以上。2022年巴西玉米豐收,加上我國放寬進口要求,巴西玉米入華提速,2023年有能力和潛力完全填補烏克蘭玉米出口下滑留下的缺口。巴西谷物出口商協會(ANEC)預計,2022年巴西玉米出口量將達到4 388萬噸,比2019年的歷史最高紀錄4 100萬噸多288萬噸。ANEC總干事塞爾吉奧·門德斯表示,2023年巴西玉米對華出口將達500萬噸,占該國玉米出口量的1/10以上。部分分析師估計2023年巴西對華玉米出口有望達到1 000萬噸。
2.國內糧價窄幅波動,CPI存在上行壓力
國際四大糧商對國際糧食貿易形成壟斷之勢,其掌握的糧食產銷鏈條已呈現出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雙重特征。同時,小麥、玉米、大豆等占地面積大的主要農作物在干旱天氣的影響下,難以在短期內增加播種面積以增加供給。由此,短期內國際糧食供給價格缺乏彈性,糧食貿易“價易漲、量難增”的現狀將通過進口渠道向國內傳遞。
一是國際糧價的高位波動推動國內糧價小幅上漲。俄烏沖突后,國際小麥價格、玉米價格、大豆價格飆升至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高點⑤,分別較沖突爆發前的1月份增長47.20%、31.49%和28.09%。由于我國糧食自主性高,國際糧價波動向國內傳導因折損率較大而影響有限(見圖9)。2022年2—7月國內小麥、玉米、大豆價格最高點較爆發前的1月僅高出12.28%、5.96%和11.7%,波動幅度僅為國際市場的26%、19%和42%。二是國際糧價向國內養殖業傳導,推高我國CPI漲幅。馮立妃(2022)表示,我國農產品進口的80%用于養殖業飼料,飼料原料對外依賴度大。黃慶生(2022)指出,2021年,我國進口的糧食和其他飼料原料約1.4億噸,占飼料消費總量的31%,其中,蛋白飼料原料的進口依存度在80%以上,豆粕全部依賴進口。豬肉是我國主要食用肉,飼料占生豬成本的比例高達60%—70%,進口糧食的高價格將直接影響以玉米、魚粉和大豆等漁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豬飼料價格,增加生豬養殖成本,抬高CPI漲幅。
3.通過影響化肥和能源,間接抬高我國糧食種植成本
歐盟9輪制裁俄羅斯,嚴重打擊了俄能源和化肥出口,一度使國際能源和化肥供應緊缺,對糧食生產國產生了廣泛影響。一是鉀肥供給減少,我國肥料投入成本增加。我國是化肥進口大國,進口以氯化鉀為主。2021年我國氯化鉀進口量達757萬噸,主要進口國為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受西方國家制裁,2022年1—7月來自俄白兩國的氯化鉀為248.41萬噸,同比下降8.34%。由于鉀肥中的鉀元素是稀缺資源,我國鉀肥產能難以迅速提高。2022年國內化肥批發價格指數CFCI累計上漲超20%,國內氮肥、磷肥、鉀肥批發價格普遍大漲10%以上。化肥在我國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生產成本中約占9%—21%,化肥價格上行勢必推高農作物種植成本。二是原油價格高漲,糧食種植成本上升。俄烏沖突迅速推高了國際石油價格,同時也增加了我國原油進口成本,2022年7月我國原油進口平均單價3 167.02元/噸,比1月份上漲53.94%。受進口油價影響,2022年8月31日,我國柴油現貨平均價格為8 244元/噸,比1月份上漲17.43%。王明利(2022)表示,我國農業機械規模龐大,且95%的農業機械是柴油機,柴油價格上漲對農業播種、收割、運輸等各環節帶來不同程度的成本增加。
三、受國際糧食貿易減供斷供風險威脅,我國糧食進口調整提速
(一)國際糧食減供斷供風險加大
在全球極端干旱天氣增多、糧食生產大國陷入戰爭泥潭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影響下,國際糧食貿易斷鏈風險加劇。
一是全球進入極端天氣頻發時期。聯合國氣象組織報告,2022年北半球夏季經歷著極端高溫、干旱和野火,如歐洲正值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年,美國西部旱情達到了1 200年來的最嚴重程度,印度經歷了100多年來最熱的3月和4月,等等。法國《費加羅報》預測,目前占全球糧食產量71%的64個國家受到“極端風險”影響。俄羅斯《生意人報》預測,歐洲干旱以及產糧區灌溉限制將導致2022—2023年度歐盟玉米產量減少六分之一,全球產量減少約3%(近4 000萬噸)。英國風險分析公司Verisk Maplecroft分析認為,到2045年,氣候變化引發的熱浪可能使占全球糧食產量近四分之三的國家處于“極端風險”。持續的全球變暖,以及由此導致的氣候災害,將是未來糧食生產的關鍵擾動因素之一。
二是烏克蘭糧食生產、出口仍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從協議執行看,烏克蘭完全回歸世界糧食市場任重而道遠,未來協議在沖突裹挾下能執行多久并不明朗。從出口恢復看,烏克蘭糧食出口修復到沖突前水平仍需3—5年時間。持續的沖突正在干擾農民的田地維護、播種以及施肥的能力,并破壞農業基礎設施,這可能會導致下個收獲季節的產量繼續降低,并打擊烏長期農業生產力。
三是種源、能源、化肥等因素愈發不穩定。首先,部分種源依賴國際種業蘊含較大風險。俄烏沖突后,以Bayer為代表的的國際農業科技巨頭均對2023年供給俄羅斯種子持觀望態度,表明種子依靠進口隨時會被“卡脖子”。其次,國際油價可能會“高燒不退”。歐洲在未來可能會與俄在油氣領域逐步切割,非俄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推動國際油價維持高位,抬高世界種糧成本。最后,化肥短缺可能成為常態。2022年天然氣短缺及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化肥出口中斷,使得全球農民可用肥料越來越少。而俄烏局勢引發的俄白兩國化肥出口阻斷,完全恢復可能需要4年以上時間,鉀肥市場供應將持續吃緊。
(二)我國糧食進口格局正加速調整
糧食進口鏈條潛藏的風險日益凸顯,我國也加大了調鏈穩鏈力度。一方面,烏克蘭對華玉米出口貢獻度下降,其他國家進口比重提升。從中美貿易摩擦開始,我國陸續開放從巴西、阿根廷、法國、德國和泰國等國玉米的進口。在俄烏沖突形成的長期僵持局面以及美國對中國的全面打壓下,玉米進口主要依靠美烏已經不再安全。為此,我國加速調整玉米進口結構,積極尋求其他進口來源。2022年5月允許巴西玉米進口,將巴西的大豆蛋白和豆粕納入談判,并重新允許緬甸玉米入華。巴西、阿根廷是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玉米出口國,2021年玉米出口量占世界比重分別為21.89%、19.66%,超過烏克蘭。兩國政府視玉米出口中國為“重要里程碑”,并積極推動其國內糧食倉儲短缺、出口檢疫等問題的解決,未來有潛力和能力成長為我國主要糧食供應國。預計未來美烏玉米進口比重趨向下滑,其他國家的進口比重將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小麥進口向“一帶一路”沿線開拓,與俄羅斯等友好國家的糧食合作深化。我國小麥進口來源集中,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2007—2019年,三國占我國小麥進口量的90%以上。近幾年,中美地緣政治競爭加劇,我國逐漸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合作。如哈薩克斯坦對華小麥出口不斷增多,2022年1—7月我國進口哈薩克斯坦小麥達16.96萬噸,占小麥進口總量的2.97%。同時,我國積極開拓友好國家的小麥進口路線。2022年2月,我國將俄羅斯全境小麥納入進口范疇。2022年1—7月,美烏兩國的小麥進口量占我國小麥進口總量的比重下跌至73.96%。可以預見,在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加持下,未來兩國糧食合作水平將大幅提高。
四、政策建議
(一)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建設
推進全球和區域間的糧食合作。一是積極推進全球發展倡議。我國應提倡擴大糧食生產和開放貿易共識,拓展與聯合國各組織的合作領域,推進WTO框架內的新一輪糧食貿易談判,構建糧食出口貿易競爭規則。二是推動建立堅實有效的區域糧食治理機制。利用地區共識打造包容性糧食安全治理多邊平臺,并逐步擴大糧食安全合作范圍。三是督促北約摒棄絕對安全觀。我國應敦促歐美等發達國家摒棄冷戰思維和絕對安全觀,止步北約東擴,緩和俄烏局勢,共同應對全球糧食危機。四是構建跨國糧食監管預警機制。積極推進農業知識數據中心建設,打破糧食生產的知識和信息壁壘,構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糧食安全跨國監管預警機制,防范和化解跨境糧食安全風險。
(二)加大糧食生產力度,推進飼料糧增種替代
多舉措提高國內糧食產量和生產效率,暢通糧食產銷鏈條。一是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土地生產效率。扛牢18億畝耕地紅線,推進10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現象;大力培育農業技術人員,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挖掘優質種源,推動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信息化。二是加大農作物補貼力度,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持續推進種植、收割、運輸等環節的各類糧食補貼政策,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推進構建多方參與、來源多樣、儲備充裕、長期可持續的糧食收儲制度,進一步完善糧價形成機制。三是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支持飼料產業和油料產業發展。根據國家土地和氣候特征,推動連片飼料和油料種植,鼓勵農民充分利用耕地邊際土地、撂荒土地,合理輪作,持續擴大飼料和油料種植面積;充分挖掘雜糧、雜粕、糧食加工副產品等替代飼料,構建多元化飼料配方結構以及統一的飼草市場交易機制,推動形成“動物不與人爭糧”的格局。四是提前謀劃,確保農機用柴油、種子、化肥等農作物生產資料來源充足,提高農業生產要素貨源安全度和可靠性。
(三)積極調整糧食進口策略,拓展糧食進口來源
積極作為,構建新型糧食伙伴關系,持續加大緊缺糧食進口,堅定糧商走出去戰略。一是適當調整農產品進口政策,有序擴大緊缺糧食的進口量。圍繞重點進口農產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將更多的糧食出口國納入談判清單,提高我國糧食進口靈活性,做好風險對沖。二是積極構建多邊和單邊伙伴關系,推進糧食在伙伴國之間貿易。積極構建與我國政經關系穩定的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糧食貿易渠道,打通糧食種植、進口檢疫等環節的障礙,并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糧食合作水平;加速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推進農產品在RCEP成員國間的有效供給。三是鼓勵國內投資走向國際糧食市場,打造國際化大糧商。高度關注海外糧食投資布局的多元化發展,著力扶持一批有潛力、有能力的糧商走出去。
注釋:
① 截至2022年6月30日,基于世貿組織、全球貿易預警系統和世界銀行對2022年2月以來貿易政策變化的監測結果。
② 根據2023年1月美國農業部報告——全球農業供需報告計算得出。庫存消費比=期末庫存/國內總用量。
③ 數據來源于海關總署,經過計算得出。
④ 此處的2022年指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間。
⑤ 根據iFinD的數據計算得出。
參考文獻:
[1] FAO and UNICEF.Asia and the Pacific–regional overview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2021: statistics and trends[R].November 2021,P9.
[2]" FAO.The importance of Ukraine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for global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urrent conflic[R].March 2022,P6.
[3]嚴曉菲,費天元.海外重要“糧倉”紛紛告急 期貨工具助力中國糧食保供穩價[N/OL].上海證券報[2022-11-7].https://finance.sina.cn/futuremarket/qsyw/2022-11-07/detail-imqqsmrp5179241.d.html?share_token=94298ce3-a97c-401f-b3db-346d16f6317c.
[4]羅志恒.全球糧食危機如何影響國內通脹? [EB/OL].[2022-6-20].http://m.jrj.com.cn/madapter/finance/2022/06/20073536741063.shtml?share_token=e5b82892-2e86-40d0-9d62-b06a44bb6320.
[5]馮立妃.高粱“剪”出稻花香[N/OL].中國科學報[2022-2-23]. https://m.gmw.cn/toutiao/2022-02/23/content_35537593.htm?tt_from=weixinamp;utm_campaign=client_shareamp;wxshare_count=1amp;timestamp=1673419462amp;app=news_articleamp;utm_source=weixinamp;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amp;use_new_style=1amp;req_id=20230111144421DE234836B6663D01C0FEamp;share_token=a06daf67-473d-45d8-be8a-645f4876355camp;group_id=7067714272209404452.
[6] 黃慶生.從畜產品消費視角,看飼料糧挖潛空間和應對措施[EB/OL].[2022-4-11],http://m.feedtrade.com.cn/article/index?classid=1965amp;id=2018809amp;share_token=6ac3ea48-0f7b-45f9-86ea-e2e4801ac293#/
[7] 王明利,鄢朝輝.俄烏沖突對世界及我國食物安全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經濟縱橫,2022(07):97-106+2.
(責任編輯:唐詩柔/校對:張艷妮)
作者簡介:黃" " 沁,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研究方向:財政稅收。
陳永斌,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宏觀經濟。
于孟亮,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