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生態優先的干旱區縣域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

2023-12-29 00:00:00李潘高敏華馬利剛
湖北農業科學 2023年3期

摘要: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為例,將國土空間開發模擬為生態保護和國土開發兩個過程,運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和空間分析方法構建葉城縣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體系。結果表明,葉城縣國土開發適宜區總面積為27 359.86 km2,生態保護適宜區總面積為968.84 km2,整體呈中心發散、帶狀分布的格局,并將葉城縣域劃定為生態保護區(占比81.79%)、保護開發區(占比14.79%)、開發保護區(占比2.78%)和開發建設區(占比0.64%)。運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進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可更貼近干旱區縣域客觀實情。干旱區生態環境脆弱,國土空間開發工作對生態環境影響大,應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高國土空間開發質量,落實耕地保護并進行土地改良,加強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不斷優化開發格局,推動適宜性評價、適宜區功能與規劃建設相適應。

關鍵詞:生態優先;干旱區縣域;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葉城縣

中圖分類號:X2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3-0096-08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3.01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space development in arid counties based on ecological priority:

Taking Yecheng County in Xinjiang as an example

LI Pan1,2, GAO Min-hua1, MA Li-gang1

(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17, China;2.Korla City Bureau of Natural Resources,Korla" 841000,Xinjiang,China)

Abstract: Taking Yecheng County in Xinjiang as an example,the land space development was simulated as two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and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Yecheng County land spac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Yecheng County suitable for land development was 27 359.86 km2, and the total area suitabl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was 968.84 km2,showing a centrally divergent and z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n the whole; Yecheng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s(81.79%), protected development zones(14.79%), development protected zones(2.78%)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zones(0.64%). Using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t could be closer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arid counti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s was fragi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spac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be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d space development, implemen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land improvement,strengthen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continuously optimize development patterns,promot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adapt the functions of suitable areas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priority;arid counties;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t;suitability evaluation; Yecheng County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與此同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危機如人地關系緊張、生態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今日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1,2]。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闡明了生態與發展的關系,為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生態優先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前提[3]。國土空間是人類的活動場所,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載體。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性工作,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依據,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統籌各項發展與規劃工作的有效途徑[4,5]。

國家主權管轄下的地域土地為國土,國土由二維平面上升到三維層面構成國土空間,其進一步強調國土的宏觀整體性與小尺度區域性、空間立體性與要素復合性[6]。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源于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在農業土地適宜性評價向國土空間這一整體評價發展過程中出現,并在地理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聯系與3S技術的發展應用中逐步豐富起來[4,7,8]。

學者們基于不同背景和目標對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方法和應用展開了大量研究。研究方法包括以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垂直聯系與過程為主的傳統縱向評價方法,以及強調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水平間聯系和過程的借助地理信息空間分析的橫向評價方法[6,9]。縱向評價方法主要通過對垂直方向上的地理要素間進行加權疊置得到評價結果,如傳統的地圖疊置法[10-13]。楊瑩[13]選取生態、社會經濟和交通區位的15個因子,建立吉林省長吉圖經濟帶土地適宜性綜合評價層次階梯模型,將長吉圖經濟帶土地適宜性分為高度適宜、中度適宜、勉強適宜和不適宜4種類型;橫向評價方法較多地考慮了地理事物間的水平相互聯系和空間相互作用過程,如最小累積阻力模型方法[14-17]。劉孝富等[14]將城市土地景觀模擬為生態保護用地和城鎮用地擴張兩個過程,對廈門市土地生態適宜性進行評價,并對最小累積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在適宜性評價中的運用進行了總結與展望;付野等[15]將昆明市土地分為適宜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兩類,對昆明市全域土地生態適宜性進行評價,劃定為生態保護核心區、涵養區和生產生態擴展區3個適宜性分區,并提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議。以國土空間為主的各類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亦涵蓋了自然和人文地理各層次各類型區域,研究對象包括城市[14,15,18]、鄉村[19,20]、山地丘陵地區[21,22]、災后重建地區[23]和沿海沿江地區[10,24],并逐步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25]、經濟區和城市群深入[13,26]。同時,在省[27,28]、市(州)[11,14,15,18]、縣(市)[17,29,30]層級上的各尺度均有不少研究。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與國家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中成為了一個新的重要因素與著力點。

經濟新發展要求高質量進行國土空間開發。西部干旱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功能作用突出,生態環境對國土空間開發活動更為敏感,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需求更為迫切。與其他區域相比,仍以農業為主的干旱區縣域建設與治理具有更強的基礎性、獨立性和生態建設的必要性。運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進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更好地貼合了自然環境和國土空間各要素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特點,可有效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葉城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是“三區三州”重點地區,縣域跨平原與山地兩個地貌區,為典型的干旱區。以葉城縣為研究區,本研究應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和空間分析方法,從生態保護和國土開發兩個過程構建評價體系,對葉城縣進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以期為干旱區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進行新的探索,豐富縣域尺度下的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研究,為干旱區縣域國土空間開發建設提供科學參考與建議。

1 研究區概況

葉城縣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轄縣,地處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北麓,全縣地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分別為昆侖山區、塔西平原區和塔克拉瑪干荒漠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圖1)。葉城縣國土面積28 328.70 km2,轄20個鄉鎮,總人口55.04萬人(2020年)[31],處于東經76°10′14″—78°27′11″、北緯35°27′5″—38°23′11″。處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昆侖山麓的提孜那甫河、柯克亞吾斯塘河和烏魯克吾斯塘河的沖積平原——葉城綠洲是人類主要活動區域。本研究區為葉城縣行政轄區,不含駐葉城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葉城二牧場。

2 數據獲取和預處理

2.1 數據獲取方法

本研究區域2020年度Landsat 8 OLI遙感影像數據、DEM數據和MODIS NDVI合成數據來源于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gsclou.cn),氣溫和降水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土壤數據來源于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https://data.tpdc.ac.cn/zh-hans),土地利用、人口和交通統計數據來源于葉城縣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和《2020年葉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2 數據預處理

首先利用ENVI 5.1軟件對影像進行大氣校正、輻射定標、拼接與裁剪等預處理,再進行計算機解譯分類,與葉城縣土地利用數據相互補充、完善得到研究區土地利用數據;使用ArcMAP 10.4軟件對數字高程數據(DEM)、MODIS NDVI數據和土壤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研究區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植被覆蓋度和土壤類型數據;以研究區人口、土地利用數據和鄉級行政區劃為基礎得到研究區人口密度數據;對研究區土地利用數據、水文數據和交通數據進行處理并分析得到研究區水面和交通區位數據。使用ArcMAP 10.4軟件重采樣工具將各柵格數據分辨率調整為500 m×500 m,將各數據參數地理坐標系統一為CGCS 2000,投影坐標系為CGCS 2000 /3-degree Gauss-Kruger zone 26。

3 研究方法與評價過程

3.1 最小累積阻力模型

最小累積阻力模型是指一個事物從起始地到目的地運動過程中所需克服各類阻礙的大小的模型。該模型最早在1992年由Knaapen等[32]提出,經俞孔堅[33]修改以式(1)表示。

式中,MCR為在此過程中的最小累積阻力值;fmin為對被評價過程中不同阻力值取最小值;Dij為由起始地i(源)到目的地j(匯)的距離;Ri為事物i運動過程中的阻力系數[17,34]。

3.2 模型假設

最小累積阻力值反映了事物運動發展的內在趨勢和可能方向,值的大小即為達到目標需克服的阻力大小。本研究將葉城縣土地用途分為宜保護和宜開發用地兩類,兩個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均會向外擴張并相互作用。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影響的土地評價單元適宜性程度和方向,即可通過同一標準下兩個過程的最小累積阻力值大小及差值而確定。阻力值越小,表明對該過程更為適宜。表達式如下。

MCR差值=MCR開發-MCR保護" " " " " " " " " " " "(2)

MCR差值>0,表明該區域對生態保護更為適宜;MCR差值<0,表明該區域對國土開發更為適宜;MCR差值=0,表明該區域適宜生態保護與適宜國土開發最小累積阻力值大小相同,即該區域為兩適宜區域的界線,由該區域向正值為生態保護適宜區,由該區域向負值為國土開發適宜區。

3.3 源地確定和評價指標選取

國土空間開發是包含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兩個方面的統一,生態建設既是國土空間開發的前提,也是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一環。以國土空間開發活動為主題,將葉城縣宜保護和宜開發兩個土地用途進一步明確為適宜國土開發和適宜生態保護兩個過程。將生態功能重要、生物多樣性突出的區域作為生態保護用地的出發地,即“源”,主要包括冰川和永久積雪、河流湖泊、濕地和林地;將以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為主的城鄉建設用地作為國土開發用地的“源”,包含城鄉住宅、公共服務與商貿、工礦業和交通運輸用地等。

過程評價指標包括自然因素(海拔因子、地形起伏因子、氣溫因子、降水因子、土壤因子和植被覆蓋因子)、社會因素(土地利用因子和人口因子)和區位因素(水面區位因子和交通區位因子),共10個因子(表1)。

1)海拔因子。海拔通過制約大氣含氧量和氣溫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本研究區海拔高差大,最低1 187 m,最高7 441 m,對葉城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土空間開發影響明顯。本研究所用海拔數據由葉城縣DEM數據提取得到。

2)地形起伏因子。地形起伏是一定面積區域內的相對高差,其對植被生長、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和人類生產活動均有一定影響。本研究所用地形起伏度數據由葉城縣DEM數據計算得到。

3)氣溫因子。生命活動和生產建設活動均需要適宜的溫度條件。對研究區及其周邊氣象站點氣溫數據進行內插,結合矢量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溫數據,得到研究區氣溫數據。

4)降水因子。降水有助于綠色植物的生長,有益于保護生態環境;降水也是誘發地質災害和土壤侵蝕的主要原因,對國土開發活動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對研究區及其周邊氣象站點降水數據內插并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降水數據進行矢量化,兩者結合得到研究區降水數據。

5)土壤因子。土壤是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國土空間開發的基質和場所。本研究所用土壤數據來自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

6)植被覆蓋因子。植被覆蓋度越高,表明一定區域內的植被越多,是評估區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35]。對研究區NDVI數據進行處理和計算,得到本研究區植被覆蓋數據,研究中所用NDVI數據來源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

7)土地利用因子。土地利用反映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現狀,是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基礎。結合2020年葉城縣土地利用數據和Landsat 8 OLI遙感影像解譯結果,得到葉城縣土地利用數據。

8)人口因子。人口是國土空間開發活動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影響因素,區域人口決定了該區域的國土空間開發水平和潛力[36]。本研究所用人口數據來源于葉城縣統計局。

9)水面區位因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各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重要支撐和制約因素。本研究中水面包括葉城縣主要河流水系、湖泊水庫和主要干渠,取各等級中最大分值作為該評價單元水面區位因子分值。本研究所用水面數據由葉城縣土地利用數據和葉城縣水文數據綜合得到。

10)交通區位因子。交通情況是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交通因子等級包括葉城縣域內國道、鐵路場站、省道和縣道,取各等級中最高分值作為該評價單元交通因子分值。由葉城縣交通圖矢量化得到葉城路網,運用ArcMAP 10.4軟件處理得到研究區交通區位數據。

3.4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評價應在同一標準下進行,生態保護和國土開發兩過程的影響因子與權重相同。生態保護和國土開發為兩個方向的活動,有利于生態保護的影響因子則不利于國土開發,有利于國土開發的影響因子則不利于生態保護,因此各影響因子對兩過程阻力值呈相反趨勢。將各單因子阻力值分為不同的級別,根據前人研究[13,15,17]和本研究區實際,參考相關規范和標準[37,38],分別用0.1、0.3、0.5、0.7、0.9表示,分值越小表明該因子對生態保護或國土開發過程的阻力越小。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因子權重。

本研究共選取10個評價因子,各評價因子權重見表2。10個評價因子的國土開發阻力值和生態保護阻力值見表3。葉城縣地處干旱區,降水匱乏,不存在十分適宜生態保護的情況,反之亦無十分阻礙國土開發的情況,因此降水因子的生態保護阻力值中無0.1,國土開發阻力值中無0.9;較之平原水系對人類活動的顯著作用,山區水系因其地形和海拔限制、溝渠因其流量和非天然水系限制,不存在十分適宜國土開發的情況,反之亦無十分阻礙生態保護的情況,因此降水因子中山區水系、溝渠的生態保護阻力值中無0.9,國土開發阻力值中無0.1;縣道為等級公路中最低一級道路,在建設標準、道路質量和連通范圍上較國省道存在先天不足,不存在十分適宜國土開發的情況,反之亦無十分阻礙生態保護的情況,因此交通區位因子中縣道的生態保護阻力值中無0.9,國土開發阻力值中無0.1。

干旱區綠洲內外、平原與山地差異顯著[39],在本研究中其主要反映在人口因子和水面因子兩方面。干旱區河流在山區匯聚、在平原發散[40],其影響距離和覆蓋范圍均有所不同。此外,在干旱區綠洲發展中,水庫和干渠是區域水資源調節和流域變化的重要補充和影響因素。本研究將水系在山區和平原的影響距離和作用強度劃分為不同的距離等級,同時將葉城縣水庫和干渠均作為水面區位因子之一。

干旱區人口具有區域性差異,人類生產生活集中于綠洲,縣、鄉級行政區亦包含面積遼闊的無人類活動的荒漠、山地、戈壁等未利用地。結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多聚居于綠洲城鄉的特點[41],本研究以鄉鎮村和綠洲作為范圍線劃定人口,將縣、鄉鎮轄內的人類活動區域即鄉級行政區內綠洲面積作為計算人口密度的面積指標,綠洲外無人類活動區人口密度為0。

4 結果與分析

4.1 計算最小累積阻力值

運用ArcMAP 10.4軟件中Cost-Distance模型分別計算生態保護和國土開發兩個過程“源”擴張過程中的最小累積阻力值。得到生態保護最小累積阻力面和國土開發最小累積阻力面,結果見圖2。如圖2a所示,由南向北生態保護最小累積阻力值呈增大趨勢,葉城縣生態保護適宜區以中南部山區為主,受干旱和風沙影響,北部荒漠區的生態保護最小累積阻力值較高。綠洲區受人類綠化營林和農業活動影響生態環境條件較好,但該區域同時也是人類生產建設活動的主要場所,綠洲區生態保護最小累積阻力值整體較大。如圖2b所示,國土開發最小累積阻力值以葉城縣中心綠洲為低值區域向外發散,阻力值增加,至南部山區達到最大值。地形復雜、海拔高的中南部山區對國土開發的阻礙作用十分明顯,北部荒漠區地形平坦、海拔低,較中南部山區在國土開發活動中存在一定優勢。

對生態保護和國土開發兩個過程最小累積阻力值求差,得到葉城縣土地適宜性最小累積阻力差值,結果如圖3所示。葉城縣整體國土開發最小累積阻力值遠高于生態保護最小累積阻力值,縣域國土開發阻力遠高于生態保護阻力,受自然環境制約嚴重。最小累積阻力差值為正值的區域以中南部山區為主,為負值的區域以中北部平原區為主,沿河和綠洲人類活動區域內最小累積阻力差值較小,該區域阻力差值位于0左右。

4.2 確定分區閾值

根據阻力差值正負可將葉城縣域劃定為兩個分區,MCR差值>0的區域為生態保護適宜區,MCR差值<0的區域為國土開發適宜區。根據前人研究和本研究中各單因子級別劃分和賦值,以及兩個過程最小累積阻力面中阻力值排列組合突變情況,將本研究中葉城縣生態保護適宜區和國土開發適宜區進一步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和保護開發區、開發保護區和開發建設區。次分區閾值由最小累積阻力差值與面積曲線突變點來確定。葉城縣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分區區間劃分如表4所示。

4.3 確定評價結果

根據前文劃定的阻力值分區區間,對差值表面進行重分類,得到葉城縣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分區結果(圖4)。由圖4可知,葉城縣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空間格局呈中心發散、帶狀分布的特征。以地形平坦、水土條件優良的縣城和城郊為國土開發適宜區,逐步向以鹽漬化程度高的北部荒漠區和地形起伏大的南部山區為主的生態保護適宜區過渡。以開發建設區和開發保護區為主的葉城縣綠洲和城鎮為中心發散,向南北方向發展為保護開發區和生態保護區,其中生態保護區主要分布于縣域南部。

1)生態保護區面積23 170.38 km2,占葉城縣全縣面積的81.79%,主要分布在縣域南部的昆侖—喀喇昆侖山區與山前、北部荒漠地帶,該區域涵蓋宗朗國家濕地公園、坡隴原始森林公園和新疆昆侖圓柏自然保護區,冰川和永久積雪、天然林廣布,為葉爾羌河、提孜那甫河源區。

2)保護開發區面積4 188.41 km2,占葉城縣全縣面積的14.79%,主要分布在縣域中南部山前山麓、北部荒漠地區。該區域由裸巖石礫地、沙土地和荒漠草甸組成,多分布于綠洲外。

3)開發保護區面積787.54 km2,占葉城縣全縣面積的2.78%,主要分布于葉城縣綠洲內及其周邊,并有小部分分布于柯克亞吾斯塘河中游。該區域鄰近提孜那甫河、柯克亞吾斯塘河和七一大渠等河流干渠,地形較為平坦、水土條件良好;目前在該區域大部分國土已開發墾殖,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

4)開發建設區面積最小,為181.30 km2,占葉城縣全縣面積的0.64%,零散分布于葉城綠洲內外。該區域位于開發保護區范圍內側,人口聚集、交通通達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高,此外還有部分自然和社會條件良好的區域待開發。

5 小結與討論

5.1 小結

基于生態優先思想,應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和空間分析方法,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屬性兩個方面選取指標,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進行評價,并進一步劃分出不同適宜性分區。結合葉城縣土地利用開發現狀和現有空間產業分布格局,明確了葉城縣生態保護與國土開發適宜區的空間格局。

1)從分異上來看,生態保護適宜區與國土開發適宜區空間分異明顯。國土開發適宜區主要分布于葉城縣綠洲及其周邊,以東西向和南北向交通干線為軸帶兩側分布。生態保護適宜區主要位于葉城縣綠洲南北,由保護開發區從北部荒漠區向南部山區過渡為生態保護區,與地形和水熱條件變化一致;從面積上來看,生態保護適宜區與國土開發適宜區面積對比懸殊。地廣人稀而人類活動適宜區域狹小,是干旱區空間格局的主要特征,也是干旱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2)葉城縣生態保護適宜區由原始生態區域和開發程度低的已開發區域組成。以原生態區域為主的生態保護區對維護生態平衡和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必須禁止各類國土開發活動。保護開發區介于生態保護區與開發保護區之間,是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區域的過渡帶,可進行適當的人為干擾,加強生態恢復工作,以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筑牢綠洲屏障。

葉城縣南部鄉村居民點(棋盤鄉、宗朗鄉、西合休鄉大部,柯克亞鄉、烏夏巴什鎮部分)和現有建設用地深入生態保護區內,需因地制宜開展易地搬遷工作,促進山區農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破除阻礙生態環境發展的各類因素。保護開發區內的國土空間開發活動應限制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特別是臨河(提孜那甫河、柯克亞吾斯塘河、烏魯克吾斯塘河和塔木巴格渠等)、臨水源地和生態保護適宜區鄰近國土空間適宜區的區域帶,需加強林帶建設、水土保持和鹽漬化防治等工作,筑牢其作為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緩沖帶的作用。以解決和理順國土開發和生態保護相沖突的問題,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共同進步。

3)國土開發適宜區由水土條件良好的未開發區域和已開發區域構成,已有建設用地密度較小,水資源條件良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開發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開發規模、提高開發質量,重視綠化和防護林建設、防治荒漠化和鹽漬化。

由葉城縣城區和城郊所組成的已開發區域,人口密度大、開發歷史悠久、開發程度高,可在已有格局上進行分區和優化,嚴格控制對地表格局和生態環境影響重大的新工程和新項目。改造提升老城區(喀格勒克鎮西部)布局,有效增加城區綠地面積;合理規劃布局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新城區(喀格勒克鎮東部、恰斯米其提鄉東部和鐵提鄉北部),在拆遷征地和建設過程中注意留存原有植被并盡可能減小對原有生態系統的改變。

開發程度較低、具有一定開發潛力的城郊和鄉村區域,需重視水利建設和耕地保護工作。開發潛力顯著的未開發區域(依力克其鄉、薩依巴格鄉、鐵提鄉、伯西熱克鄉南部,洛克鄉東南部和江格勒斯鄉東北部),可按照新時代的新理念、新標準、新要求開展空間規劃和產業布局工作,首要保證水資源和國土資源的合理與科學利用,堅持生態優先。按需打造節水農業、因地制宜進行土地熟化,生物法防治沙化鹽漬化,以確保生態環境良好和國土開發可持續。

4)農業、林果業和農林產品加工業是葉城縣的主體產業,其中林果業是葉城縣的特色產業,葉城縣亦有“核桃之鄉”之稱。葉城縣國土空間開發需立足于該縣產業結構,立足于干旱區生態環境脆弱這個首要區情[42]。在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全面空間規劃、嚴格國土空間管制;確保農林果業良好發展、完善落實耕地保護;常態化開展生態修復、長效進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預防極端自然災害發生。各國土空間功能和功能適宜區相適應相匹配,各守其位、各盡其能,才能更好地為城鄉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服務。

5.2 討論

傳統縱向評價方法側重評價地理要素的垂直過程,使得遠離中心城鎮的零星人類活動區的國土空間開發潛力易被誤判和夸大。運用最小累積阻力模型可綜合地理事物要素在縱向和橫向上各聯系過程,進行科學全面評價,可更好地接近與遵循自然地理事物的客觀規律。生態保護與國土開發兩個過程的綜合評價,彌補了對生態保護重視不足的問題,對實際工作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

與干旱區縣域遼闊的國土面積相比,人類活動區域大多狹小,因此需注重縣域、鄉域和人類活動區域內外的尺度問題,詳實查明并區分不同地貌區和人類活動區域內外的生態自然與社會經濟要素。基于現狀的土地評價模式和過程源選取無法顧及其在時間上的變化和趨勢。因此,在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同時,強化地理信息與遙感的運用,結合時空變化和驅動機理進行綜合研究,促使其在干旱區縣域生態保護、城鄉規劃和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成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2019.

[2] FANG C L, LIU H M,LI G D. International progress and evaluation on interactive coupling effect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26:1081-1116.

[3] 束錫紅,陳 祎.生態文明視閾下西北區域環境變遷與綠色轉型發展[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0(6):127-134.

[4] 喻忠磊,張文新,梁進社,等.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9):1107-1122.

[5] 李 強,劉劍鋒,李小波,等.京津冀土地承載力空間分異特征及協同提升機制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6,32(1):105-111.

[6] 劉小波,王玉寬,李 明.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1,23(12):2097-2110.

[7] 李 坤,岳建偉.我國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研究綜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Z1):107-113.

[8] MCHARG I.Design with nature[M].Garden City,New Jersey,USA:Natural history press,1969.

[9] 趙 琳,田永中,唐小龍,等.三峽庫區城鎮建設用地生態適宜性縱橫評價——以重慶市涪陵新區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5):151-158.

[10] 唐常春,孫 威.長江流域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綜合評價[J].地理學報,2012,67(12):1587-1598.

[11] 馬曉葳.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D].長春:吉林大學,2018.

[12] 張肖肖.攀枝花市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9.

[13] 楊 瑩.長吉圖經濟帶土地適宜性遙感評價[D].長春:吉林大學,2019.

[14] 劉孝富,舒儉民,張林波.最小累積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中的應用——以廈門為例[J].生態學報,2010,30(2):421-428.

[15] 付 野,艾 東,王 數,等.基于反規劃和最小累積阻力模型的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以昆明市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9,24(12):136-144.

[16] 姜曉麗,楊 偉.基于“三生”空間視角的城市建設用地拓展適宜性[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6):282-285.

[17] 石龍宇,馮運雙,高莉潔.長三角縣域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以長興縣為例[J].生態學報,2020,40(18):6495-6504.

[18] 吳艷娟,楊艷昭,楊 玲,等.基于“三生空間”的城市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以寧波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6,38(11):2072-2081.

[19] 李 婭,譚 秋,王麗雙,等.縣域農業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與優化研究——以山西省原平市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3(1):91-99.

[20] 李宗梅,周曉元,滿 旺,等.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的耕地適宜性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20):281-285.

[21] 齊增湘,廖建軍,徐衛華,等.基于GIS的秦嶺山區聚落用地適宜性評價[J].生態學報,2015,35(4):1274-1283.

[22] 魏 海,秦 博,彭 建,等.基于GRNN模型與鄰域計算的低丘緩坡綜合開發適宜性評價——以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片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4,33(5):831-841.

[23] 王成金,張 岸.基于交通優勢度的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與實證——以玉樹地震災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2,34(9):1688-1697.

[24] 陳 影,張 利,楊江燕,等.基于土地功能評價的環渤海鹽堿地宜耕性確定——以河北省黃驊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0):249-253.

[25] 蘇賢保,李勛貴,劉巨峰,等.基于綜合權重法的西北典型區域水資源脆弱性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3):112-118.

[26] 羅 雪,周 旭,楊江州,等.基于不同發展情景的黔中經濟區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J].生態科學,2021,40(3):211-221.

[27] 迪力沙提·亞庫甫,嚴金明,李 強.基于生態導向與自然條件約束的青海省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9,35(3):94-98,111.

[28] 紀學朋,黃賢金,陳 逸,等.基于陸海統籌視角的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以遼寧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3):451-463.

[29] 陳遠云.縣域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及對策研究——以貴州省關嶺縣為例[D].貴陽:貴州大學,2017.

[30] 汪什豪,李 全,鄧少華,等.基于生態敏感性和用地適宜性分析的農村居民點評價與優化——以海南省屯昌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3):27-35.

[31] 王 茜.基于AHPamp;熵權法的新疆葉城縣旅游扶貧效果研究[D].新疆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20.

[32] KNAAPEN M J,SCHEFFERB M,HARMS B. Estimating habitat isolation in landscape plann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2,23(1):1-16.

[33] 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1999(1):10-17.

[34] LI F,YE Y,SONG B,et al. Evaluation of urban suitable ecological land based in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A case study from Changzhou,China[J].Ecological modelling,2015," "318(SI):194-203.

[35] 喻 鋒,李曉波,張麗君,等.中國生態用地研究:內涵、分類與時空格局[J].生態學報,2015,35(14):4931-4943.

[36] 吳一凡,劉彥隨,李裕瑞.中國人口與土地城鎮化時空耦合特征及驅動機制[J].地理學報,2018,73(10):1865-1879.

[37] 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8] 蒙吉軍.土地評價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39] 安成邦,張 曼,王 偉,等.新疆地理環境特征以及農牧格局的形成[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0,50(2):295-304.

[40] 陳亞寧,李 稚,范煜婷,等.西北干旱區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14,69(9):1295-1304.

[41] 李艷艷,高敏華,孜比布拉·司馬義.干旱區綠洲城市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城市化耦合關系測定:以烏魯木齊市為例[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9(1):37-43.

[42] 馬軒凱,高敏華.西北干旱地區綠洲城市土地生態安全動態評價——以新疆庫爾勒市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7,40(1):172-1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免费看片| 91黄色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网址|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精选自拍|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色国产视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欧美精品色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国产男人的天堂| 午夜毛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91高跟丝袜|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欧美高清三区| 亚洲欧美极品|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日本午夜三级|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国产素人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欧美高清| 色婷婷色丁香|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久久青草热|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精品成|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天天综合网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熟妇无码人妻| 色婷婷成人网|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欧美亚洲香蕉|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1区2区|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影院|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欧美激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