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耕地功能在人們需求多樣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下已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開展耕地多功能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公眾樹立耕地多功能價值觀,還可以因地制宜提高耕地綜合效益。通過研讀耕地多功能評價的相關文獻,認為耕地多功能源自于農業多功能,耕地多功能評價整體呈現出由“單一評價”向“綜合研究”的趨勢,具體表現在耕地多功能化、數據多源化、方法集成化、分析多維化。基于此,討論了耕地多功能評價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耕地多功能評價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耕地功能;多功能評價;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301.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3-012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3.02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multi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WANG Hui-lin, LIU Xin-p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has take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 driven by people’s diversified need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an not only help the public to establish the multi-function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but als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ulti-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was derived from the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and the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howed a trend from “single evaluation” to “comprehensive research”, which was embodied in the multifunctional use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source data, integrational method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Based on this, the shortcomings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al evalu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research trend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al evaluation was analyzed.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multifunc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review
人類的繁衍生息依賴于耕地,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資源基礎,是穩定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正確認識耕地功能,優化耕地利用模式,提高耕地綜合利用能力,不僅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而且有助于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不斷深入研究耕地多功能的驅動機理、演變規律和發展趨勢,實現了從“單一評價”向“綜合研究”的發展。國內方面,陳麗[1]、張英男等[2]對黃淮海平原耕地進行了多功能評價,探究了其保護及驅動機制;遲艷茹[3]運用多目標綜合評價法以及單變量和雙變量空間自相關分析法,揭示了遼寧省不同地貌區的耕地各項功能的時空分布特征。國外方面,研究多集中在耕地功能價值的測算。耕地功能價值可以分為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測算市場價值的方法有較早提出的土壤生產潛力法[4]和使用較為廣泛的收益還原法[5,6];測算非市場價值的方法有條件價值評估法、享樂價格估價法和旅行費用評價法[7-10]。然而,盡管目前耕地多功能評價逐漸受到學者的青睞,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評價范式。因此,進一步對耕地多功能評價梳理其起源與內涵、明確構建指標體系的步驟,討論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探討日后的研究思路,理論上有益于豐富和完善現有研究成果,實踐上有益于公眾樹立耕地多功能價值觀,可為耕地多功能利用提供方向。
1 耕地多功能起源與內涵
1.1 耕地多功能起源
耕地多功能從農業多功能衍生而來。1970年,伴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與興起,國外發達國家開始涉及有關農業多功能的研究,日本、韓國及歐盟等農業發達國家都倡導農業多功能理論,并在實踐中應用推廣。隨后,在國際農業政策討論中多次提及農業多功能一詞,世界糧農組織峰會[11]、環境與發展大會[12]、經合組織會議[13]逐步提出農業多功能概念,構建了分析框架。一些學者也開始進行相關研究,Vanslembrouck等[14]提出農業具有農產品供應、美學景觀、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種功能,Takatori[15]提出農業具有生產、生態、防治病蟲害等功能。
1.2 耕地多功能內涵
鑒于與農業多功能的依存關系,農業多功能的研究逐漸涉及到土地利用、生態文明、景觀格局等領域,多領域交叉研究推動耕地多功能概念的產生。國外學者有的從供需角度將耕地功能定義為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求而具備的功能[16,17],有的從耕地組成部分的角度認為農田溝渠除了可以作為植物的生長環境,還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資源,并在凈化水源、病蟲害防控和農業休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8]。
國內學者自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擴大農業的廣度、探索農業的深度,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于耕地多功能的定義主要從耕地屬性、供給需求、生態系統、與農業多功能的關系4個方面來闡述。多名學者[19-22]認為耕地多功能的定義是人類通過利用耕地資源從而滿足自己的多種需求,耕地兼有自然屬性和經濟社會屬性,耕地的自然屬性是生產功能的前提條件,經濟社會屬性與社會功能息息相關;袁弘等[23]認為耕地多功能是自身本底因素與社會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屬性是生產、生態等其他功能存在的先決條件,特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是社會、文化功能的源頭。宋小青等[24,25]從供給角度,認為耕地多功能是耕地客觀存在的不依賴于人類價值觀的多種產出或效益;從需求角度,耕地多功能是帶有人類價值觀的管理目標并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杜繼豐等[26]認為這種需求程度取決于耕地功能的供給源與可替代程度。劉衛東[27]從生態系統的角度,認為耕地是在人與自然共同影響下,具有獨特的經濟、文化、生態等多維度耦合價值的一種特殊生態系統。陳麗等[28]從與農業多功能的角度,認為農業多功能是理解耕地多功能的根源,實現耕地多功能有助于農業多功能發展,同時還與農業多功能、景觀多功能、土地多功能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緊密相關。
總之,耕地作為一種特殊的土地利用類型,本身具有較強的可變性,加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動態性和不同利益主體需求的差異性,耕地多功能的內涵具有較強的主觀因素,目前尚未統一。
2 耕地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 劃分耕地功能類型
結合研究區自然環境稟賦和社會經濟條件劃分耕地功能類型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首要步驟和先決條件。耕地功能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劃分標準,目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耕地功能如表1所示。
2.2 選取評價指標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資料,可將耕地功能歸納為生產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文化功能6種主要的類型。耕地多功能評價的指標應依據研究區耕地功能類型,再甄選出表征各項功能的因子進行多功能評價,目前研究主要采用的指標如表2所示。
2.3 確定指標權重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步驟規范嚴謹,評價指標賦權是關鍵一環,主觀、客觀以及組合賦權法是耕地多功能評價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觀賦權法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40]。層次分析法通常利用yaahp軟件計算,德爾菲法是在各位專家互不干擾的情況下,經過多輪咨詢反饋得出趨近一致結論的方法。而熵權法、復相關以及變異系數法是客觀賦權法的核心方法,數據的離散和重復程度是前兩種賦權方法的根據,變異系數法則以數據本身為準進行賦權。綜上所述,主觀與客觀賦權法都存在缺陷。因此,部分專家學者研究采用主客觀組合賦權法來彌補不足,主要有層次分析-熵權法[41]和熵權-復相關系數法[42]兩種方法。
3 耕地多功能評價方法
3.1 計算方法
計算耕地各項功能就是利用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計算公式、數學模型定量評價功能的強弱,計算方法主要包括線性加權綜合評價法、數理統計法、模糊優選模型、實地調查法等。其中,線性加權綜合評價法[43]被多數學者采用。徐偉[44]、孫玲怡[45]分別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如收益還原法、分解求和法測算芮城縣和長沙市的經濟、社會、生態價值。何青澤等[33]、范業婷等[37]運用模糊優選模型分別對重慶市北碚區和蘇南地區的耕地多功能性進行評價。實地調查法相較于前3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評價耕地非生產性功能時獲取不易量化的數據資料[46,47]。此外,指數和法、內梅羅綜合污染指數法、有機碳密度方程能夠根據土壤物化性質評價耕地功能的變化[32],支持向量回歸機(SVM)能夠衡量耕地非農化導致的耕地價值的減少[48]。
3.2 分析方法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耕地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而這種演變不僅體現在時間序列上,在空間上的演變特征也十分顯著。在時序分析方面,學者基于耕地多功能評價結果,選取時間節點分析耕地功能的演變特征。在空間分析方面,多數學者利用ArcGIS軟件在空間上體現評價結果,可以直觀地看出耕地功能的強弱分布[49],一些學者利用GeoDa軟件的空間自相關功能探索耕地功能的空間集聚性和差異性[50]。此外,還有學者利用系統聚類法將耕地功能的演化進行分類,分析耕地功能演變的空間格局[51]。
4 小結
耕地功能的多樣化促使耕地多功能評價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通過歸納梳理文獻資料可以發現,耕地多功能源自于農業多功能,耕地多功能評價整體呈現出由“單一評價”向“綜合研究”的趨勢,具體表現在耕地多功能化、數據多源化、方法集成化、分析多維化。雖然耕地多功能評價的相關研究,其側重點和切入點有所差異,但也同時存在以下幾點共性的不足。
1)尚未構建系統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耕地是一個自然經濟綜合體,研究區域的選擇、研究尺度的大小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因素,致使不同學者在各自研究中構建不同的指標體系,研究方法有待優化其標準化程度。
2)劃分功能等級受專家學者主觀性的影響。耕地多功能評價結果的等級劃分,是依據學者個人對于等級和閾值的認知和理解,采用的劃分方法以及等級數量不一,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結果會影響研究之間的可比性。
3)有待重視研究結果的應用性。開展耕地多功能評價不僅要計算研究區域耕地功能的強弱,而且要了解其驅動機理和演變規律,發現耕地多功能利用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有效的調整措施。
現階段,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適應耕地多元化保護的目標,進行耕地多功能評價,不僅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還能彰顯其突出的應用價值。今后的耕地多功能評價有以下幾方面的發展趨勢。①研究內容進一步突出綜合系統性,主要體現在數據來源更加多樣,促使研究范圍更加廣泛、研究內容更加豐富。②研究方法進一步突出學科融合性。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耕地多功能評價的研究方法逐步優化,能夠在傳統數理模型統計的基礎上,實現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研究。③研究結果進一步突出實踐應用性。耕地多功能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耕地保護,因此,依據評價結果加強區域耕地分區管理,實行差異化保護耕地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 麗.黃淮海平原耕地多功能效應及保護補償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 2016.
[2] 張英男,龍花樓,戈大專,等.黃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變的時空特征及其驅動機制[J].地理學報,2018,73(3):518-534.
[3] 遲艷茹. 遼寧省不同地貌區耕地多功能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 2020.
[4] AHN S E, PLANTINGA A J, ALIG R J. Determinants and projections of land use in the South Central United States[J]. Southern journal of applied forestry, 2002, 26(2):78-84.
[5] ALSTON J M. An analysis of growth of U.S. farmland pr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6, 68(1):1-9.
[6] BURT O R. Econometric modeling of the capitalization formula for farmland pr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6,68(1):10-26.
[7] CHANG K,YING Y H. External benefits of preserving agricultural land: Taiwan’s rice fields[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5," " 42(2):285-293.
[8] AIZAKI H, SATO K, OSARI H. Contingent valuation approach in measur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Japan[J]. Paddy water environment, 2006, 4(4):217-222.
[9] JOHNSTON R J,DUKE J M.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 and policy process attributes: Does the method matter?[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89(4):1098-1115.
[10] DORFMAN J H, BARMNETT B J, BERGSTROM J C, et al. Searching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Southeastern U.S.[J]. Land use policy, 2008, 26(1): 121-129.
[11] 陳秋珍, SUMELIUS J. 國內外農業多功能性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2007(3):71-79, 81.
[12] UNCED. Agenda 21-An Action Plan for the Next Century[R]. New York: Endorsed at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2.
[13] OECD. Multifunctionality: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M].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
[14] VANSLEMBROUCK I, HUYLENBROECK G V. Landscape amenities: Economic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amp; business media, 2006.
[15] TAKATORI Y. The multi-functional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suburbs of Tokyo: A case study in the Nishi-Ooizumi area of Nerima Ward, Tokyo[J]. Journal of geography, 2010,109(3):401-417.
[16] GROOT R S, WILSON R A, BOUMANS R M J.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 goods and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3): 393-408.
[17] HELMING K, PéREZ-SOBA M, TABBUSH P.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s[M].Berlin and Heiorelberg:Springer-verlag,2008.
[18] HERZON I, HELENIUS J. Agricultural drainage ditches, their biological importance and functioning[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8, 141(5):1171-1183.
[19] 吳克寧,趙 瑞,趙華甫.對當前我國耕地質量調查評價的思考[J].中國土地,2018(3):19-20.
[20] 趙華甫.耕地多功能復合價值的實現——以北京市為例[J].中國土地,2017(5):22-24.
[21] 施園園,趙華甫,鄖文聚,等.基于選擇試驗法的北京市城鄉居民耕地保護支付意愿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5):178-184.
[22] 趙華甫,張鳳榮.耕地保護方向待轉——從單一功能到多功能的演變交替[J].中國土地,2010(10):19-20.
[23] 袁 弘,蔣 芳,劉盛和,等.城市化進程中北京市多功能農地利用[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 21(10):18-23.
[24] 宋小青,歐陽竹.耕地多功能內涵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7):859-868.
[25] 宋小青,吳志峰,歐陽竹.1949年以來中國耕地功能變化[J].地理學報,2014,69(4):435-447.
[26] 杜繼豐,袁中友.基于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巨型城市區耕地保護閾值探討——以珠江三角洲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5,30(8):1255-1266.
[27] 劉衛東.耕地多功能保護問題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 25(1):1-5.
[28] 陳 麗,郝晉珉,陳愛琪,等.基于二元水循環的黃淮海平原耕地水源涵養功能研究[J].生態學報,2017,37(17):5871-5881.
[29] 姜廣輝,張鳳榮,孔祥斌,等.耕地多功能的層次性及其多功能保護[J].中國土地科學,2011,25(8):42-47.
[30] 吳大放,劉艷艷,張曉露,等.1990—2014年廣州市耕地功能評價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2):64-72.
[31] 程子良,蔡銀鶯.耕地功能分化視角下農戶參與農田生態補償政策偏好的異質性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32(4):424-429.
[32] 辛蕓娜,孔祥斌,鄖文聚.北京大都市邊緣區耕地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大興區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7,31(8):77-87.
[33] 何青澤,謝德體,王 三,等.重慶市北碚區耕地多功能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2(1):79-87.
[34] 楊 雪,談明洪.近年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演變及其關聯性[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5):733-743.
[35] 朱 芳,潘洪義,房力川,等.四川省耕地資源功能演變與預測[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292-297.
[36] 朱慶瑩,胡偉艷,趙志尚.耕地多功能權衡與協同時空格局的動態分析——以湖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8,38(7):143-153.
[37] 范業婷,金曉斌,項曉敏,等.蘇南地區耕地多功能評價與空間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18,40(5):980-992.
[38] 趙志尚.耕地多功能權衡與協同的時空變化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7.
[39] 陳暢龍,吳克寧,段建南,等.新型城鎮化建設期農戶耕地功能認知與變化研究——以湖南省沅江市為例[J].土壤通報,2019,50(3):529-535.
[40] 邊振興,馮玉萍,于 淼,等.農田中非耕作生境對耕地多功能影響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4):154-160, 227.
[41] 靳文娟,邊振興,魏忠義,等.沈陽城市周邊耕地多功能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5):166-173.
[42] 羅 成, 蔡銀鶯. 湖北省農產品主產區耕地資源功能的時空演變[J].經濟地理,2016,36(3):153-161.
[43] 白海江.耕地多功能評價及權衡與協同關系分析——以張掖市為例[J].西部大開發(土地開發工程研究),2020,5(3):1-5.
[44] 徐 偉.縣級尺度耕地多功能價值測度與保護研究[D]. 山西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13.
[45] 孫玲怡. 城鎮化進程中長沙市耕地多功能價值變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2016.
[46] 陳 杰.開封市耕地多功能的評價研究[D]. 河南開封:河南大學, 2013.
[47] 陳美球,王光遠.農民對耕地非生產性功能的認識及其量化實證研究——基于1065份問卷調查[J].中國土地科學,2013,27(3):10-16.
[48] 周立軍. 城市化進程中耕地多功能保護的價值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 2010.
[49] 周丁揚, 李抒函, 文 雯, 等. 基于供需視角的河南省耕地多功能評價與優化[J].農業機械學報,2020, 51(11):272-281.
[50] 馬仁鋒, 姜露露. 杭嘉湖平原耕地多功能時空動態演變分析[J].上海國土資源, 2019, 40(4):21-26.
[51] 張利國, 王占岐, 柴 季, 等.湖北省耕地多功能地區差異及綜合分區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9, 38(5):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