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利用黃河流域2003—2018年相關數據,結合耦合協調模型,測算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并進行時空演化分析。結果表明,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度逐年上升,經歷了從拮抗時期向協調耦合時期的過渡;耦合協調度呈波動上升的趨勢,近80%的地區由極度失調改善至輕度失調,但區域差異不明顯;三生空間兩兩之間的耦合協調度不斷上升,但“生活-生態”功能耦合協調度增長速度小于“生產-生活”耦合協調度和“生產-生態”耦合協調度。
關鍵詞: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協調;時空演化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3-0173-0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3.02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NG Lei, ZHAN Pu-yuan, GUO Yue
(Business School of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2, Jiangsu, 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he data on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2003 to 2018 was used to calculate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 16 years, the coupling degre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experienced a transition from the antagonistic period to the coordinated coupling perio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howed a fluctuating rising trend, and nearly 80% of the regions improved from extreme misalignment to mild misalignment,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not obviou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every two of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was rising at different rates. The growth rate of “living-ecologic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production-living” and the “production-ecologic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地帶,在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明確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要求,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的進步,完成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活動對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強,導致三生空間失衡和沖突加劇,引發人地矛盾、資源不足、環境污染等系列問題[1]。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黃河流域三生空間是否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否在功能上體現中出現了耦合協調,是否存在地域間的差異。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于進一步探究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存在的內在問題及發展趨勢,為改善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協調問題提供依據。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各國家愈發重視可持續發展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土地利用在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變化關系中的作用[2,3]。三生空間將土地利用變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相連接,是研究土地利用變化的新熱點,國內外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4,5],包括三生空間的分類與識別、空間的格局分析、空間的優化布局及空間的影響因素。學者對三生空間的分類研究采用2種分類方法:一種是參照現行用地分類標準,通過土地本身主導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進行分類[6];另一種是以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原則進行分類,即在“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還增加了“生產-生活”空間、“生態-生活”空間等功能,構建新的三生空間分類體系[7]。關于三生空間的識別研究,主要是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和利用土地利用數據,對研究區域的三生空間進行定量[8,9]和定性測算識別[10-12]。黃金川[13]認為三生空間功能識別應包括單一功能空間的識別和主體功能空間的判別。在研究三生空間的時空演化時,學者選取的研究區域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劉繼來等[11]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研究國土空間的演化方向。李科等[14]運用格網分析、空間自相關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域的演化方向。部分學者運用耦合協調模型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市域的演化方向[15-17]。熵權法、系統聚類等方法被運用于土地空間的優化布局研究[18]。政府政策與制度變遷(城鎮化建設、退耕還林等)、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程度[19]、人口增長[20]、區域環境[21]等因素都會對三生空間產生影響。
目前,針對三生空間格局演變特征的研究多以定量分析為主,研究區域主要偏向于國家、城市群、省、市、縣等尺度,主要采用2005、2010、2015年的統計數據。學者們多采用耦合協調模型進行分析,并選取生產、生活、生態有關指標建立評價體系。然而鮮有學者研究自然流域尺度及長時間連續狀態下的空間動態變化,缺乏對三生空間兩兩互動關系的探究,并且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忽略了代理指標只是替代變量,導致建立的評價體系無法精確測度相關功能水平[22]。因此,在De Groot[23]、Lovell等[24]、Willemen[25]對景觀功能分類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綜合的三生空間功能指標體系,同時利用黃河流域2003—2018年有關數據,運用熵權法、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模型進行時空演化分析,由此探究黃河流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三者以及其中兩兩之間的作用關系,以揭示其耦合協調的時空變化規律,對解決資源不合理配置、人地關系緊張等問題產生重要意義,為進一步研究區域三生空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發源自巴顏喀拉山,自西向東經過青、川、甘、寧、蒙、晉、 陜、豫、魯九?。▍^),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流入渤海,全長" 5 464 km,平均流量1 774.5 m3/s,流域面積達 79.50萬km2,徑流量達592億m3。2019年,黃河流域人口總量4.2億人,占全國人口總量的30.13%,森林面積占全國森林面積的33.24%,濕地面積占全國濕地面積的39.48%,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4.08%。由于黃河流域跨度大,海拔落差大,水土流失嚴重,造成下游地區成為地上“懸河”,生態環境惡劣,多數地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受限,資源儲量緊張,加上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許多地方出現了生產空間極度膨脹、生態空間被破壞、生活空間被迫壓縮的問題。
1.2 數據來源
采用的黃河流域2003—2018年各省數據均來自各地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水資源公報》等,居民恩格爾系數由于各省統計方式和《中國統計年鑒》不同,因此統一采用食品煙酒/居民生活消費計算。對于國家統計局和地方統計局個別指標統計不一致的情況,本研究選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即人口數據以當年年末總人口數為準。對缺失的數據收集臨近年份統計數據,采用時間序列-指數平滑法、均值法進行估算以補充完整,如各省2007、2018年工業治理廢水、廢氣投資額,甘肅省2003年和2004年的文化機構個數以及青海省2003—2007年的文化機構個數等。
1.3 研究方法
1.3.1 熵權法 主成分分析法傾向于得到高緯度權重,難以測算每一項指標的權重,并且在其計算過程中容易打亂已有分類體系,而層次分析法所使用的數據定性成分較大,主觀性過強。為確保權重計算的客觀性,避免指標重新分類,本研究采用熵權法來計算指標權重,即利用數據之間的差異性進行賦權,并通過所確定的權重進行分析和研究。
1)標準化處理。為消除變量的量綱影響,對各項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假設[Xij]表示某功能下第j個指標第i個年份的數值,運用極差法,標準化后為[Yij],如式(1)所示:
2)求解信息熵。根據信息論中信息熵的定義,一組數據的信息熵[Ej],如式(2)所示:
式中,m表示某功能共包含m個指標,n表示總共研究的年份數量。
3)熵權法賦權。根據信息熵,計算出各個指標的信息熵,令[Hj=1-Ej],則各省指標權重[Wj]如式(4)所示:
再將各省指標權重平均,則綜合權重如式(5)所示:
式中,Z表示研究的省份個數。
1.3.2 耦合度 三生空間功能互相作用、彼此關聯,即生活空間消費生態資料,服務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為生活空間提供生態服務,為生產空間提供生產資料;生產空間為生活空間提供消費品,為生態空間提供經濟支撐[26]。因此在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三生空間耦合度模型,分析各要素彼此之間的作用關系和影響程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是耦合度,取值范圍在[0,1],[Pi]、[Li]、[Ei]分別表示生產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的測度指標,C越大,表明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度越高。
本研究為進一步研究生產-生活、生產-生態、生活-生態之間的耦合度[C1]、[C2]和[C3],找出兩兩關系作用,在式(6)的基礎上,演化出式(7):
參考相關學者研究成果[27,28],對三生空間耦合度進行劃分,如表1所示。
1.3.3 耦合協調度 耦合度只能表征空間之間的聯系程度,無法表征這種關聯是高水平促進還是低水平制約。為研究空間之間的協調程度,在耦合度的基礎上,研究三生空間的耦合協調度D,其計算公式為:
由于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一樣重要,令α=β=γ=1/3,T為綜合評價指數。在此基礎上,計算兩兩之間的綜合評價指數[T1]、[T2]和[T3]:
在研究兩兩之間作用時,式(10)中各權重都為1/2,并參照有關學者研究[29],按照表2的分類方式,對各省的耦合協調度進行劃分。
2 三生空間功能定量識別
遵循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原則,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借鑒De Groot[23]、Lovell等[24]、Willemen[25]對景觀功能的分類體系,從生產、生活、生態3個方面選取16項指標,構建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功能評價體系,利用式(1)、式(2)、式(3)計算得到綜合權重(表3)。
2.1 生產功能
生產功能是指土地作為勞動對象直接獲取或以土地功能為載體進行社會生產而產出各種產品和服務的功能[30]。生產功能可以通過產出效益表現產出能力的強弱,因此選取人均第一產業產出來表征農林牧漁生產功能,人均第二產業產出來表征工業和建筑業生產功能,人均第三產業產出來表征服務業生產功能,3項指標得分越高,說明農業、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的人均生產功能越強。
2.2 生活功能
生活功能的不斷完善和提升反映在公共設施的完善程度、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活用地結構方面[16],可以從消費保障功能、社會保障功能、生活保障功能3個方面表征。消費保障功能的指標包括居民恩格爾系數和就業水平,居民恩格爾系數研究居民消費結構來表征消費的質量,就業水平研究居民收入的穩定性,表征消費的持續性。社會保障功能的指標選取教育水平和醫療水平,分別表征教育事業發展能力和醫療衛生能力。住房是生活必需品,選取人均住房面積體現居住需求的滿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多地追求精神、休閑的滿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增多,反映了娛樂休閑水平的提高。為了讓精神生活更加富足,文化機構數量日益增多,對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交通是地區聯系的重要紐帶,是地區運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帶動生活要素的流動,交通里程越多,帶給人們的便利就越多。
2.3 生態功能
生態功能指生態空間能夠為居民提供的生態資源及凈化、處理污染的能力。因此選取了供給功能和調節功能來表征生態功能。供給功能所選的指標包含人均水資源量和林地占地比例,體現生態供水、供“綠”的能力,調節功能包含廢水處理、廢氣處理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表明對大氣、水源的調節、保護作用。
2.4 各空間功能指數分析
1)生產空間。2003—2018年,隨著特色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內地旅游業的興起,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和升級,土地的生產空間分值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圖1)。2003—2007年,“十五”計劃出臺,國家積極帶動社會固定資產的投入和財政轉移,從地區優勢出發,調整優化黃河流域西部地區農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生產空間分值高速增長。2012年,“十二五”規劃出臺,推動黃河沿線地區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設,加快工業調整,旅游業迅速發展,并由此開始分值超過生活空間分值。2014年,國家繼續推進西部地區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黃河流域生產空間功能不斷增強。
2)生活空間。2003—2018年,國家以公路建設為重心,加強黃河流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區域間經濟交流,同時擴大有效需求,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促進了該地區的就業水平。黃河流域是貧困人口集中區,在2015年國家精準脫貧的政策支持下,貧困人口逐漸減少,2020年全面實現脫貧。
3)生態空間。生態空間功能指數呈波動式發展,變化幅度大。2006年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指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2006—2008年,黃河流域生態空間功能略有上升,但隨著政策效應的減弱,2008—2010年生態空間功在開始下降,增長速度低于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且在2011—2018年,生態空間功能指數逐漸落后于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處在劣勢地位。生態空間功能在2012—2014年及2017—2018年呈上升趨勢,主要得益于2012年、2017年國家分別出臺的“十二五”規劃和“十三五”規劃,明確強調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并將生態保護上升至生態安全,來緩解生態空間被壓縮的情況。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對生態空間產生了相應影響。根據理性經濟人假說,人們往往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使用環境這類公共物品時,較少地進行維護和付出[31],進而引發“公用地悲劇”[32]。因此在緩解生態空間的困境問題時,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來促進人們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和行為。
3 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時空演化特征及分析
3.1 三生空間耦合度時空演變特征
采用構建的黃河流域地區三生空間耦合度模型及2003—2018年數據,測算該流域各省的耦合度,結果如表4所示。從時間維度上來看,2003—2018年黃河流域 “生產-生活-生態”的耦合度整體呈上升趨勢,各省耦合度由0.38增加到0.98。2003—2004年,地區整體增長迅猛,2014—2018年,青海、四川、甘肅、內蒙古、陜西和河南等地雖然仍處在協調耦合時期,但變化波動比較大。2003—2010年,黃河流域西部地區處于西部大開發的奠定基礎階段,重點是針對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等地區,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產業增長點,使投資環境初步改善,生態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運行步入良性循環,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增長水平。黃河流域在2005—2010年,耦合度由0.81上升至0.99,說明三生空間的整體關聯不斷增強;2011—2018年,黃河流域西部地區進入加速發展階段,鞏固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產業,實施經濟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和專業區域布局的全面升級,實現整體發展的躍進。然而2014—2018年,黃河流域受“十三五”規劃的影響,實施新發展理念,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原則,放緩傳統產業經濟產值增加,對以礦產、草地等資源為生產動力的省份發展提出了要求。與此同時,人們對于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需求。黃河流域大多屬于欠發達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升級,對于三生空間資源的爭奪加劇,致使2015年黃河流域耦合度只有0.95,較2010年下降了0.04。
3.2 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時空演變特征
根據式(8)、式(9)計算得到2003—2018年黃河流域各省份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結果如表5所示??紤]到政策執行效果的滯后性,分別選擇西部大開發“十一五”(2007)、“十二五”(2012)、“十三五”(2017)規劃的后一年進行空間分析,即選取2008、2013、2018年3個時間節點。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水平整體偏低,均未達到勉強協調的階段(圖2)。2008年整體處于嚴重失調,2013年只有寧夏、內蒙古處于中度失調,其余地區處于嚴重失調,2018年內蒙古、河南處于嚴重失調,其他地區處于中度失調,整體地理分異特征不明顯。
從時間上看,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整體呈上升趨勢,黃河流域耦合協調度平均水平由0.099逐漸上升至0.310,由極度失調逐漸改善到輕度失調,并在2014—2018年呈現波動式上升。2003—2006年,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協調情況不樂觀,2003年極度失調比例達33.33%,嚴重失調比例占66.67%,2004—2006年嚴重失調比例達到100%,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不高,雖然各空間之間聯系緊密,但制約彼此發展。2007—2012年,中度失調地區開始增加,2009年流域整體由嚴重失調進入輕度失調,是由于2006年國務院同意批復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其中對生態保護和建設、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提出要求,特別是針對甘肅南部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提出制度性安排,對生態保護重點工程予以明確。2013—2018年,黃河流域的耦合協調進一步改善,耦合協調度由0.28增長至0.31,越來越多的地區由中度失調進入輕度失調。而2014—2017年,黃河流域的耦合協調度出現波動,是因為在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問題上,破壞速度要略微超過保護的速度。無論對環境資源進行怎樣的保護,都會對后代人的代際利益造成影響,子孫后代所繼承到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就會降低[33]。2018年,77.78%的地區達到了輕度失調,這主要是由于2017年《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提出推動西部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并構建開發與保護相適應的新體系的新要求。
4 三生空間兩兩耦合協調時空演化特征
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功能兩兩耦合協調特征,表現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各功能之間的關系及作用,對研究三生空間功能的兩兩耦合協調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式(7)、式(8)、式(10)計算出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兩兩之間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選取2008年、2013年、2018年3個時間節點,分析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兩兩耦合協調的時空演化情況。
結合圖1、圖3、圖4和圖5,雖然黃河流域生產空間在2011年以后居于強勢地位,生活空間居于弱勢地位,但“生產-生活”耦合協調度整體呈上升趨勢,由中度失調改善至輕度失調,說明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彼此促進。黃河流域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是保障居民生產高效、生活幸福的重要功能,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拉動地區經濟活力,生產空間為生活空間提供經濟支撐、生活消費品[26],實現更好的生活宜居,而高質量的生活空間,能夠為生產空間輸送優質勞動力和不同層次人才,進而促進生產結構的轉型和升級。近年來,國家不斷增強對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重視,促進產業結構的換代,構建黃河流域地區特有的城市群,加快新型工業進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打造新型旅游品牌,使居民的收入得到了顯著提高,相關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農村公共服務覆蓋率進一步提升,生活空間得以改善。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特征明顯,轉型發展任務仍然艱巨[34],城市收縮問題明顯,城市群建設難度加大,提升生活空間質量面臨問題,增長動力降低,因此,“生產-生活”功能耦合協調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由圖3、圖4和圖5可知,黃河流域“生產-生態”耦合協調度整體持續增長,增長速度略小于“生產-生活”,高于“生活-生態”,由中度失調進入輕度失調,耦合高值區由下游逐步轉移到上游。黃河流域“生產-生態”功能的耦合協調過程是一個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競爭、博弈的過程[15]。黃河流域是國家重要的能源保障區,中上游的風能和光伏發電機總和占全國的45%,煤炭儲量占全國的75%,但由于地區生產條件落后,勞動力資源匱乏,以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為主,使得流域產業結構單一、礦產資源匱乏,加重污染問題。同時,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地,糧食產量占全國產量的35%,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生態問題,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面源污染不斷加重、農業用水質量下降等。因此,國家在2006年提出“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發展理念,2018年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制造業清潔生產水平,推動新型特色農業發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使黃河流域生產、生活空間耦合協調度不斷上升,促進彼此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土地空間布局。
黃河流域“生活-生態”功能耦合協調度開始領先于“生產-生活”和“生產-生態”,但整體上升速度不如“生產-生活”和“生產-生態”。由圖3、圖4、圖5可知,在空間維度上耦合高值區由四川、陜西向上游地區轉移,而經濟繁榮的下游省份河南和山東,由于人口大量輸入與資源的相對短缺形成矛盾,引發了生態破壞、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問題,使“生活-生態”空間嚴重失衡,普遍處于中度失調狀態。從圖1、圖3、圖4及圖5可以看出,“生活-生態”空間耦合協調能力下降,生活空間處于優勢地位,生態空間居于劣勢地位,居民重視生活保障大于生態健康。黃河流域地理跨度大,各河段處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具有差異明顯的“人地關系”類型,如人少地多脆弱型、人多地少超載型、人地失衡退化型、人地矛盾突出型等[35],且由于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少部分地區氣候惡劣。因此,即使在“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情況下,居民們想要迫切改善的也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活功能。綜上可知,生活空間是生態空間的消費者。近年來,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存在“重建設”而“輕管護”的現象,導致居民環保意識淡薄,輕視環境保護,使得生態空間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生活空間的休閑功能不足。因此,在居民注重搭建生活空間的同時,也應充分發揮個體積極性,為優化黃河流域“生活-生態”空間的耦合協調,促進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而努力。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本研究通過構建黃河流域指標體系,在識別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功能的基礎上,根據耦合度和耦合協調模型,測算出2003—2018年黃河流域“三生”空間的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表現出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功能的動態變化和趨勢,同時為進一步研究兩兩功能間的作用,在整體研究的基礎上,探究三生空間功能的兩兩耦合協調。
1)2003—2018年,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度整體呈上升趨勢,由2003年的0.401增加到2014年的0.990,2014—2018年耦合度出現波動下降,在2018年下降到0.958。總的來說,區域差異不顯著,整體處于耦合協調階段。
2)從時間維度上看,黃河流域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度較低,但整體呈上升趨勢,77.78%的地區在2003—2018年由嚴重失調改善到輕度失調;從空間維度看,該流域各地區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未呈現顯著差異。
3)2003—2018年,“生產-生活”耦合協調度不斷上升,逐漸超過“生產-生態”“生活-生態”,而“生活-生態”耦合協調度增長速度不及“生產-生活”“生產-生態”,說明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出現了激烈的矛盾,空間之間的擠壓使各空間發展質量下降,發展速度降低,而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彼此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特色產業的發展利于生活空間的發展。
5.2 建議
針對黃河流域三生空間耦合度整體呈現協調耦合、耦合協調度基本處于中度失調和輕度失調、兩兩功能間耦合失調的狀態,提出以下建議:
1)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導向,創新生產技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工業的綠色轉型,綜合運用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在產業區域配置方面,講求資源配置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同時要因地制宜,發揮各地區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并結合互聯網+,積極推廣地區特色品牌。
2)鞏固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資源流動。基礎設施是維持地區人口和經濟運轉的關鍵支撐。促進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5G基站、城際軌道交通、物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統籌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依托“一帶一路”經濟走廊,促進地區間資源流動,推動產業資源轉移,強化地區間聯系,消除資源配置中有形或無形的阻礙,完善區域協作機制。
3)加強生態保護,增強生態管護力度。黃河流域是生態脆弱區。在治理生態問題時,首先要依據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自然修復的原則,緊抓污染治理,加快沿黃生態長廊的建設,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居民環保意識,將口號轉化為行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緩解人地矛盾。同時,加強建設生態監控機制,出臺基于生態紅線管控的政績考核機制,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共建生態安全。
4)弘揚黃河文化,激發文化引領作用。文化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直接反映。黃河歷史悠久,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起源地,黃河流域的文化建設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因此,在協調人地關系時,一方面要積極傳承黃河文化,保護黃河文化不被破壞,另一方面要加強黃河文化的宣傳工作,將當下人地協調、綠色發展的理念結合進來,豐富文化內涵,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鳳君,馬 麗,許 蝶.黃河流域產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脅迫診斷與優化路徑識別[J].資源科學,2020,42(1):127-136.
[2] 黨麗娟,徐 勇,高 雅.土地利用功能分類及空間結構評價方法——以燕溝流域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193-203.
[3] PARKER D, BERGER T, MANSON S, et al.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Report and review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R]. 2002, Irvine, California, USA.
[4] LONG H L, LIU Y Q, HOU X G, et al. Effcts of land use transitions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on ecosystem serices: Impliators for urban planning in the new developing area of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4:536-544.
[5] CHAKRABORTY D, REDDLY M, TIWARI S, et al. Land use change increases wildlifc parasile diversity in Anamalai ills, Western Chats, India[J]. Scientific reports, 2019,9(1): 11975.
[6] 孫 璐,王紅萍.空間規劃視域下武漢市鄉村“三生空間”分類與功能評價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20(7):9-16.
[7] 李明薇, 鄖雨旱, 陳偉強, 等.河南省“三生空間”分類與時空格局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9):13-20.
[8] 冀正欣.基于土地利用功能測度的“三生”空間識別與優化調控[J].農業工程學報,2020,36(18):222-231.
[9] 金 貴,鄧祥征,張 倩,等.武漢城市圈國土空間綜合功能分區[J].地理研究,2017,36(3):541-552.
[10] 楊 浩,盧新海.基于“三生空間”演化模擬的村莊類型識別研究——以湖南省常寧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20,34(6):18-27.
[11] 劉繼來,劉彥隨,李裕瑞.中國“三生空間”分類評價與時空格局分析[J].地理學報,2017,72(7):1290-1304.
[12] 王莉紅,張軍民.瑪納斯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時空分異評價[J].干旱區研究,2019,36(4):1015-1023.
[13] 黃金川.面向國土空間優化的三生空間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3):378-391.
[14] 李 科, 毛德華, 李 健, 等.湘江流域三生空間時空演變及格局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0,43(2):9-19.
[15] 王 成,唐 寧.重慶市鄉村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的時空特征與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6):1100-1114.
[16] 張軍濤,翟婧彤.中國“三生空間”耦合協調度測度[J].城市問題,2019(11):38-44.
[17] 程明洋,劉彥隨,蔣 寧.黃淮海地區鄉村人—地—業協調發展格局與機制[J].地理學報,2019, 74(8): 1576-1589.
[18] 魏小芳, 趙宇鸞, 李秀彬, 等.基于“三生功能”的長江上游城市群國土空間特征及其優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5):1070-1079.
[19] 蔣尚坤.景區依托型新城產城融合的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19(5):219-220.
[20] 樊彥麗,田淑芬.天津市濱海新區濕地景觀格局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地球環境學報,2018,9(5):497-507.
[21] 曹 智,劉彥隨.中國專業村鎮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20,75(8):1647-1666.
[22] 李廣東,方創琳.城市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功能定量識別與分析[J].地理學報,2016,71(1):49-65 .
[23] DE GROOT R. Function-analysis and valuation as a tool to assess land use conflicts i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5(3/4): 175-186.
[24] LOVELL S T, DESANTIS S R, NATHAN C A, et al. Integrating agroecology and landscape multifunctionality in Vermont:An evolving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design of agroecosystems[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0, 103(5): 327-341.
[25] WILLEMEN L. 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scape function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8(1): 34-43.
[26] 魯達非,江曼琦.城市“三生空間”特征、邏輯關系與優化策略[J].河北學刊,2019,39(2):149-159.
[27] 張 旺,周躍云,胡光偉.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時空耦合協調性分析:以中國十大城市為例[J].地理科學,2013,33(5):562-569.
[28] 張玉萍,瓦哈甫·哈力克,黨建華,等.吐魯番旅游—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4):140-145.
[29] 王 倩,王 艷,朱 瑩,等.中國農業保險、農業貸款與農民收入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世界農業,2021(1):109-119,131.
[30] 李 欣,方 斌,殷如夢,等.江蘇省縣域“三生”功能時空變化及協同/權衡關系[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11):2363-2377.
[31] 吳建平,李秋玲.從社會困境引發對環境保護的思考[J].前沿,2011(23):199-201.
[32] HARDIN 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The population problem has no technical solution; it requires a fundamental extension in morality[J]. Science,1968,162(3859):1243-1248.
[33] 張 震,石逸群.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生態法治保障三論[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67-176.
[34] 張貢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內涵與路徑[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19-128.
[35] 趙榮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人地系統的優化[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