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西南地區(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2010—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布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本研究簡稱美麗鄉村)數據為基礎,運用最鄰近點指數、核密度分析、標準差橢圓、疊置分析等方法,探析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空間分布存在明顯的聚集特征,呈現出多核心不均勻分布特征;其空間分布始終呈現東北—西南格局,重心總體由西南向東北轉移。自然環境條件是美麗鄉村空間分異形成的基礎;而人文因素對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空間分異起到驅動作用。
關鍵詞:美麗鄉村;GIS;空間分布;影響因素;西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K928.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3)03-020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3.03.03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ZHANG Miao, CHEN Ya-ying, YANG Qiang, GUO Yi
(Faculty of Geograph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s beautiful leisure villag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eautiful villages) publish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2010 to 2022 in Southwest China (Yunnan Province, Guizhou Province,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City),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were explored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nearest proximity index,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and superposi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even distribution of multiple cores.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had always shown a northeast-southwest pattern,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shift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beautiful villages; human factors played a driving role i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Key words: beautiful villages; GI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e factors; Southwest China
美麗鄉村是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目標[1],中共十八大指出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與難點在鄉村,中共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美麗鄉村建設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延伸,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同時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美麗鄉村建設最早始于浙江省安吉縣,2008年浙江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正式提出“中國美麗鄉村”計劃[2]。2010年,原農業部開展了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評選活動,并于2013年將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作為重點工作,提出了美麗鄉村創建十大模式。2014年原農業部正式將“最有魅力休閑鄉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統稱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本研究簡稱美麗鄉村)。2010—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先后公布了13批、共計1 726個美麗鄉村。隨著美麗鄉村數量的不斷增加,其在時間、空間上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特征,對中國下一步美麗鄉村的選定產生影響。
目前,從研究內容上看,學術界對美麗鄉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上,包括理論框架[3]、評價指標體系建構[4,5]、驅動機制研究[6]、挑戰與對策[7]、建設實踐研究[8]、農業與鄉村旅游耦合發展[9]、可持續發展[10]等方面;從研究方法上來看,以定性研究為主,也有部分學者運用ArcGIS軟件對全國[11-13]、省域[14,15]尺度范圍內的美麗鄉村空間分布特征進行量化分析研究,但現有文獻大多基于2020年以前的數據且時間跨度較短,時間維度的分析探討不足。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2010—2022年西南地區(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評選出的247個美麗鄉村為研究對象,運用最鄰近點指數、核密度、標準差橢圓、疊置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國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發展現狀、空間分布特征以及影響因素,以期把握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空間分異規律,為制定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合理調整鄉村空間結構與資源配置提供依據。同時,對進一步推進西南地區鄉村振興工作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西南地區主要包括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和重慶市,即云貴川渝地區,區域地理位置為東經97°21′—110°11′、北緯21°8′—34°19′,含47個地市級行政區、445個縣級行政區。截至2022年,西南地區共247個美麗鄉村,其中,云南省55個,貴州省57個,四川省69個,重慶市66個(圖1)。美麗鄉村名錄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美麗鄉村地理坐標通過百度地圖API 獲取,同時用ArcGIS 10. 2技術平臺構建空間屬性數據庫,基礎地圖數據來源于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地形、水文、交通等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
1.2 研究方法
1.2.1 最鄰近點指數 最鄰近點距離是指點狀事物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16]。可通過計算最鄰近點指數測量美麗鄉村的空間集聚特征,判斷美麗鄉村在區域空間內是否聚集、均勻或隨機分布,以此確定美麗鄉村的空間分布形態。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為最鄰近點指數;[r1]為最鄰近點之間距離r1的平均值;[rE]為理論最鄰近距離;D為點密度。當R=1時,點的分布呈隨機模式;當R>1時,點的分布呈均勻模式;當R<1時,點的分布呈聚集模式。
1.2.2 核密度 核密度估計法用于描述地理要素在空間分布的密集程度[17]。本研究運用核密度估計法來描述美麗鄉村的空間集聚特征與分布格局,分析美麗鄉村空間密度特征。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為i點的空間坐標位置;s為坐標點數量;h為帶寬;K為核函數。核密度估計值越大,則美麗鄉村在區域內分布越集中。
1.2.3 標準差橢圓 通過構建標準差橢圓來測量地理要素的中心趨勢、離散和方向趨勢等空間特征,從而表達地理要素空間格局的全局特征[18,19]。通過構建標準差橢圓可以得到美麗鄉村分布的方向性及范圍,借此分析美麗鄉村聚集分布的偏移趨勢。其中,重心是指其空間分布的相對中心,方位角表示空間分布的方向趨勢。橢圓的長半軸表示美麗鄉村分布主要方向,短半軸表示美麗鄉村的分布范圍,長短半軸值的差距越大(即扁率越大),表示空間分布的方向性越明顯,聚集程度越大[20,21]。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yi為每個美麗鄉村的空間位置坐標;[X]、[Y]為算術平均值;SDEx、SDEy為橢圓的中心點坐標。
式中,[xi]、[yi]為平均中心和xy坐標的差。
X、Y軸標準差的計算公式如下:
1.2.4 疊置分析 疊置分析是將多個圖層要素疊置后生成新要素圖層(包含之前的圖層要素)的分析。本研究將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空間分布要素圖層與DEM、河流、道路交通密度等要素圖進行疊加,以此分析美麗鄉村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2 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空間格局特征分析
2.1 空間分布類型特征
利用ArcGIS 10.2軟件對美麗鄉村分布進行平均最鄰近距離分析,得出西南地區美麗鄉村最鄰近點指數,為0.74(R<1),說明美麗鄉村呈現集聚分布。數據經標準化統計得出Z,為-7.84,通過0.0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據此可判斷出,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空間分布存在明顯的聚集特征。
2.2 空間分布密度特征
通過核密度估計法分析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核密度特征,結果如圖2所示。從總體上看,2010—2022年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為多核心不均勻分布,形成以重慶西部地區為高密度主核、多個次高密度片區并存、東北密集西南稀疏的空間格局。高密度區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的東北部與東南部區域,即重慶西部地區、四川省德陽市—成都市—眉山市一帶以及貴州省西南部安順市一帶;低密度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從各省份情況來看,四川省形成以成都市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集聚區、以自貢市、廣安市為中心的次級核心集聚區,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密度較低;重慶市在西北部形成高密度核心區;云南省呈現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特征,形成了以保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等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區;貴州省形成以安順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區,遵義市、畢節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密度較低。
2.3 空間分布方向特征
利用ArcGIS軟件的標準差橢圓分析工具對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空間分布方向趨勢進行分析,并計算標準差橢圓的相關參數,其空間分布方向呈現以下特征。
1)2010—2022年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標準差橢圓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的四川東北地區、重慶西北部、貴州西南地區以及云南東南地區,整體范圍變化不大,空間分布始終呈現出東北—西南格局(圖3)。2010—2013年橢圓的平均中心位于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2014—2017年橢圓的平均中心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2018—2022年橢圓的平均中心位于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空間分布重心總體由西南向東北轉移。2010—2013年的標準差橢圓與其他年份差異最明顯,僅評選出5個,2014—2017年與2018—2022年的標準差橢圓均有變化,但整體變化幅度不大。
2)從轉角[θ](表1)來看,橢圓方位角由2010—2013年的38.090°增至2018—2022年的50.606°,各時間段轉角變化有一定差距,橢圓軸線呈現順時針旋轉的趨勢,分布方向一定程度上沿東南傾斜,但整體主方向仍沿東北—西南走向。
3)標準差橢圓的長軸呈現出減小的趨勢,短軸先增大后減小,表明美麗鄉村空間分布在南—北方向上呈現收縮的趨勢,在東—西方向上呈現先擴張后收縮的趨勢,且南—北擴張趨勢強于東—西擴張。
3 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空間分布影響因素
3.1 自然地理因素
3.1.1 地形地貌 地形作為重要的自然環境組成要素對鄉村聚落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起著決定性作用,平坦開闊的地形更有利于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從區域整體環境來看,西南地區地形地貌條件較復雜,地勢西高東低,橫跨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等地貌。四川盆地地區相較于整個西南地區地形較平緩,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優越的地理環境條件為鄉村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基礎,是西南地區美麗鄉村最密集的區域。高程疊置分析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海拔在500 m以下的美麗鄉村數量有82個,占比33.20%;海拔在500~1 000 m的美麗鄉村數量有56個,占比22.67%;海拔在" " " " 1 000~3 500 m的美麗鄉村數量有109個,占比44.13%;海拔3 500 m以上沒有美麗鄉村分布。由此可見,地形因素是美麗鄉村空間分布的重要影響因子。高原山地的地形條件為西南地區建設山地休閑旅游、山莊農家樂等山地型美麗鄉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山水生態環境資源。
3.1.2 河流 人類文明發源于河流,水源是聚落選址的重要條件,河流為美麗鄉村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用水,是影響美麗鄉村空間分布的關鍵性因素。通過疊置分析發現,河網密集的區域美麗鄉村數量多且分布較密集。西南地區美麗鄉村沿金沙江、南盤江、瀾滄江、長江等水系的干流及支流區域密集分布。河網密集的區域通常具有水資源充沛、生態環境良好的特點,能夠在充分保障鄉村地區正常生產生活用水的同時,塑造出豐富的鄉村景觀空間。
3.2 人文環境因素
3.2.1 交通 交通因素是影響美麗鄉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優越的區位條件與便捷的交通直接影響一個區域的物質流動、信息傳遞與能量循環。將西南地區美麗鄉村點狀空間分布要素矢量圖與公路地圖疊加分析,結果表明,四川省東北部地區、重慶市西南部地區、貴州中部以及云南東北部地區是路網最密集的區域,交通通達程度較高,路網密集的地區美麗鄉村數量更多,美麗鄉村沿路網呈現出聚集性分布。
3.2.2 歷史文化 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影響美麗鄉村評選的重要因素之一,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的村莊長期累積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生產技藝也為美麗鄉村的形成奠定了文化、產業基礎。此外,具有獨特民族文化氛圍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鄉村對異地旅游者有較強的吸引力。而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較多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
3.2.3 政策 政策推動與規劃引導是美麗鄉村呈現空間分異的直接因素。2013年7月,中央財政依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將西南地區的重慶市、貴州省選入全國美麗鄉村建設首批重點推進省份。自2016年起,連續兩年給予入選的美麗鄉村每年每村150萬元補貼,為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注入強勁的財政動能。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與四川大學成立了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美麗鄉村基礎理論、評價指標體系、規劃設計以及傳播推廣等。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與多個國家的一流高校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定期舉辦國際化、全國性的高端論壇,邀請各國專家訪問中國,交流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的不同經驗,為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科研支持。此外,美麗鄉村的推介過程是自下而上的,由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逐級遴選推薦,即先由申請村按照具體推介條件自評,并提交至縣級農業農村部門,然后由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推薦至地級以上市農業農村部門;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對各市報送的推薦材料進行評審、推薦,最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布最終的名單。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對美麗鄉村評選的重視程度、認知能力以及地方不同主體的參與程度都會對美麗鄉村的空間分布格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4 小結與建議
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空間分布存在明顯的聚集特征;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為多核心不均勻分布,形成了以重慶市西部地區為高密度主核、多個高密度片區并存、東北密集西南稀疏的空間格局;西南地區美麗鄉村標準差橢圓表明其空間分布呈現東北—西南格局,在南—北方向上呈現收縮的趨勢,在東—西方向上呈現先擴張后收縮的趨勢,且南—北擴張趨勢強于東—西擴張趨勢。空間分布重心總體由西南向東北轉移;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空間分布格局的影響因素主要由自然環境條件、人文因素耦合而成;其中,自然環境條件是美麗鄉村空間分異形成的基礎,決定了美麗鄉村的發展方向與規模;而人文因素對西南地區美麗鄉村的空間分異起到驅動作用。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總體來看,西南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西南地區美麗鄉村呈現出集聚空間格局,應進一步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推動美化人居環境建設,加強各區域內部產業聯系,依托地方資源稟賦優勢,統籌鄉村主導產業,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產業,優先發展資源稟賦特色村,發揮各村優勢,形成“村-村”聯合態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走向全域鄉村振興,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衛星.美麗鄉村建設:現狀與對策[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3(1):1-6.
[2] 柳蘭芳.從“美麗鄉村”到“美麗中國”——解析“美麗鄉村”的生態意蘊[J].理論月刊,2013(9):165-168.
[3] 鄭向群,陳 明.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框架與模式設計[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5,32(2):106-115.
[4] 黃細嘉,郭慧敏.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效益評價研究——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J].質量與標準化,2021(6):44-47.
[5] 沈斌莉,應珊婷,姚晗珺,等.美麗鄉村標準化度評價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15):126-130.
[6] 何得桂.中國美麗鄉村建設驅動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4,30(10):113-117.
[7] 劉彥隨,周 揚.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挑戰與對策[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5,32(2):97-105.
[8] 劉德林,周 倩.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的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20,34(1):1-8.
[9] 何成軍,李曉琴,銀 元.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耦合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5):158-162.
[10] 袁夢瑤.美麗鄉村與鄉土休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袁家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1):97-99.
[11] 吳志斌,屈雅紅,徐燕明.中國美麗鄉村的時空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文化地理的視角[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8):47-59.
[12] 吳 清,馮嘉曉,朱春曉,等.中國美麗鄉村空間分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0,39(3):19-24.
[13] 曹開軍,王秘秘.中國美麗鄉村空間格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2022,42(8):1446-1454.
[14] 吳丹丹,吳 楊,馬仁鋒,等.浙江美麗鄉村空間格局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2,31(2):363-375.
[15] 余 迅.湖北省美麗鄉村試點村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0,41(5):68-73.
[16] 陳 剛,彭庭瑩,吳 清.大別山片區國家級貧困村空間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8(5):120-124.
[17] 楊 強,農葉彎,焦 敏,等.昆明市休閑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 42(5):68-74.
[18] 賀三維,王偉武,曾 晨,等.中國區域發展時空格局變化分析及其預測[J].地理科學,2016,36(11):1622-1628.
[19] 熊俊楠,李 進,朱吉龍,等.重慶市山洪災害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9,21(10):1550-1564.
[20] 趙 璐,趙作權.基于特征橢圓的中國經濟空間分異研究[J].地理科學,2014,34(8):979-986.
[21] 梁晨霞,王艷慧,徐海濤,等.貧困村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以烏蒙山連片特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9,38(6):1389-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