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傳統學術期刊往往不夠重視選題策劃的意義和作用,常規工作中只著重于學術論文的整理和發布,缺乏將學術期刊做精、做熱、做專、做成品牌的意識。【目的】為在專業性基礎上提升特色性,通過選題策劃將學術期刊在同質化模式中達成脫穎而出的傳播效應,并將相應經驗與其他學術期刊進行交流、互相借鑒。【方法】以國家政策導向為指引,以所在學科領域內的熱點議題為切入角度,結合新媒體傳播手段的探索與應用,構思并實踐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意識與習慣的建立。【結果】近些年,《海洋環境科學》圍繞國家海洋工作政策重點和學科熱點進行選題策劃,產出多個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專刊、專欄產品,并因此受益,行業關注度、美譽度和影響因子等各項統計指標均有所提升。【結論】學術期刊應加強抓住政策熱點和學科熱點的能力,在實踐中磨練選題策劃能力,并探索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打破傳統出版形式的限制,從而提升期刊的品牌價值和學科影響力。
關鍵詞:選題策劃;政策熱點;學科熱點;學術期刊;新媒體" " " " " " "中圖分類號:G2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3)05-031-04"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3.05.006
本文著錄格式:張" 浩,胡瑩瑩,曲麗梅,張憲文,李夢遙.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意識建立與實現手段[J].中國傳媒科技,2023(05):31-34.
出版物選題策劃這一概念,對圖書和報紙工作來講屬于常規操作,是必備的前置重點工序。好的選題策劃創意直接決定了書報產品能夠吸引眼球、獲得關注,也會促進整個產品生產環節順暢進行,從而實現預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很多傳統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必要性長期以來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大多數學術期刊往往經年累月地保持著常規的欄目設置,簡單地將當期的論文羅列在目錄中的常規欄目里,很多學術期刊編輯也在重復性的工作中形成了這樣的習慣,沒有意識到如何將選題策劃的理念應用在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中。[1] 但隨著打破“唯論文論”的呼聲和要求越來越高,各個學科領域對于學術論文的需求,都必然會逐漸從“逐量”轉為“求質”。在這樣的形勢下,學術期刊不能再滿足于現狀,一定要重視選題策劃的必要性,把期刊的專業性和特色性體現出來,學術期刊同樣可以做精、做熱、做出品牌效應。
1.學術期刊選題策劃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供求關系造成刊方缺乏選題策劃的主觀創造意愿
我國幾十年來各學科領域、各單位系統眾多的認證體系和評價機制,如職稱評定、學位認證、授獎評優等,大多采用了與學術論文發表數量相掛鉤的評議方式,其中相當一部分的要求還會同期刊級別掛鉤,如要求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SCI/EI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和人員眾多,而相關學科領域的期刊,尤其是高層次期刊的數量卻有限,這種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造成了學術期刊處于絕對的賣方市場地位。[1] 刊方可以“人在桌前坐,文從網上來”,不缺稿源,也就沒有了創新和創造的激情與斗志。
1.2" "沒有經濟壓力使刊方缺乏創新迫切感
現階段,我國大多數的學術期刊都是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為主辦單位而創辦,期刊編輯部一般為主辦單位下轄的非法人分支部門或子機構,學術期刊的專職編輯人員也為隸屬于主辦單位的事業在編或非在編聘用人員。人員待遇支出由主辦單位承擔,期刊辦刊經費由主辦單位撥付,編輯部即使通過數據服務、版權交易、發行收入等方面有所進賬,往往也是收支兩條線,由主辦單位統一管理,營收的多少不會對期刊和編輯人員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2-3] 這種現實情況必然導致了刊方從業者缺乏創新的迫切感。
1.3" "技術層面限制了選題策劃的實現和效果
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與發行,受刊期、人力、工藝流程、三審三校制度要求等方面的客觀限制,時效方面既不能像圖書一樣靈活,也做不到報紙一樣的快捷,這就導致有時候刊方即使有了好的選題策劃方向,但是整個流程實施后,發現熱點已經不熱了,或者受某些客觀限制,選題策劃的廣度深度不能完全實現,多次的策劃或實操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創作的熱情。
2.學術期刊重視選題策劃的必要性及切入方向
選題策劃工作是編輯出版業務中不可缺失的環節,是體現編輯思想高度和業務水平,提升學術期刊學術專業性、品牌競爭力、出版傳播力的有效手段。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不斷加強學術期刊編輯策劃能力,圍繞重大主題打造重點專欄、組織專題專刊,不斷豐富內容形式,創新學科資訊、學術綜述、學術評論等欄目設計。[4] 選題策劃工作不應該是學術期刊可有可無的加工環節,它關系到學術期刊能否做出學科地位、品牌價值和社會美譽度。而隨著打破“唯論文論”的理念深入推進,也必然導致學科和市場對學術期刊的需求方向由“逐量”轉為“求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術期刊如果一直吃老本、靠天吃飯而不求創新和進取,可能就會走入一條越來越窄的逆發展之路。
學術期刊進行恰當的選題策劃其實并非難事,期刊關聯學科與國家方針政策重點的交匯處和學科領域內的研究熱點就是很好的切入點。
在我國,編輯出版事業首先要服務于社會主義政治,要把好政治關。[5] 學術期刊作為正規合法出版物,也必然要遵循這一前提。首先,所刊發的文章一定要符合國家的政治路線和方針政策,不能出現任何意識形態方面有錯誤的文章,要把好輿論尺度,注意可能引發的輿情導向;另外,要分析最新的政策重點,關注其中與本刊所關聯學科的契合之處。[6] 國家政策既對學術期刊有政治動向和工作方向上的硬約束,同時政策的發展方向在科研領域的落地位置也能成為學術期刊著手進行選題策劃的精準角度。通過緊跟國家政策重點從而獲取恰當的選題策劃信息,不僅可以保障期刊政治導向的正確性,而且可以預測相關學科未來可能的研究發展情況,從而在整體上正確把握期刊運營的方向。此外,國家政策的出臺已經受過足夠的論證和考驗,一般極具穩定性,從國家政策中獲取的選題策劃信息能保障選題的可操作性和連續性。[6]
同時,學術期刊應關注本領域相關學科最新的研究熱點,不能因循守舊總是炒冷飯。學術期刊是學術創新的呈現者,要走在學術研究的前沿。[7] 學術期刊應隨時關注學科動態,了解政策性、理論性、技術性等方面帶來的最新學科研究熱點,也可以通過參加學術論壇、會議,約稿名家大家等方式,取得最新資訊,從中挖掘靈感進行主題設計。通過學科內的熱點和特色組建專欄設計,從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價值和競爭力。[8]
3. 如何圍繞政策重點和學科熱點進行選題策劃——以《海洋環境科學》為例
《海洋環境科學》是生態環境部主管的海洋環境科學領域綜合性學術期刊。曾經也習慣于將來稿套路化地羅列于“調查與研究”“技術與方法”“綜述”等常規欄目。天長日久,不僅讀者和作者審美疲勞、失去關注興趣,編輯人員自身也逐漸產生了工作慣性和惰性。但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我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強化,海洋環境相關學科研究也越來越“熱”,《海洋環境科學》意識到這正是一個調整節奏、改變打法、樹立品牌形象的良機。
為嚴格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發〔2018〕17 號)文件要求,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多部委聯合印發并組織相關單位實施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 [9] 為迎合并利用好這一學科領域內的政策熱點,《海洋環境科學》借助期刊主辦單位也是“渤海綜合治理”相關工作重要參與單位的契機,于2021年第6期設立了“渤海綜合治理”專刊(見圖1)。該專刊的創意在策劃和組稿階段得到了相關研究人員的重視和支持,投稿踴躍。編輯部與相關單位和課題組、科研人員合作開展了征稿、組稿,重點以研究方向和學術價值為標準擇優刊發優秀論文,以期推動探索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更好地為“十四五”期間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提供助力。[9] “渤海綜合治理”專刊推出后,得到了學科內的廣泛好評和積極響應,收獲了集中性的關注度,無論是從受眾美譽度還是論文下載、引用頻次等方面,都產生了良好的反饋和成果。
此外,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印發lt;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gt;的通知》(發改規劃[2016]2043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技術方法的研究進入全面試行階段。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要求推動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工作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引導和約束各地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謀劃經濟社會發展。[10]
《海洋環境科學》于2018年第4期推出了“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理論和技術研究”專刊,該刊是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關研究領域國內的第一份專刊,得到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為海洋環境科研與監測業務領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相關文件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成果展示,為進一步深化相關研究領域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及時匯集交流了研究成果。專刊出版后得到了學科內的認可,引用頻次較高,也提升了《海洋環境科學》的社會效益和辦刊成績。
另外,隨著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海洋學科中越來越多的熱詞也被推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概念愈加引起學術界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反映在海洋學科領域里,海洋藍碳、海洋微塑料污染、濱海濕地紅樹林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研究方向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海洋環境科學》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進行了約稿、組稿,陸續編發了《微塑料環境行為》《海洋碳匯能力研究進展》《環境(海洋)中微塑料污染及管控研究進展專輯》等專欄,集中發布學科成果、分享領域動態,既有助于研究人員互相交流借鑒,也體現了期刊的創作方向,對后續的作者投稿、讀者查詢都有借鑒作用。[11] 針對溫室氣體對海洋環境影響帶來的輿情關注和學術熱點方向,《海洋環境科學》通過約稿、組稿,出版了《海洋溫室氣體觀測評估》專欄,并邀請國內該學科的知名學者為專欄撰寫了主編述評(見圖2),結合后續的宣傳和推廣,該專欄的文章更多地被集群打包引用,取得了良好的出版效果。而這一系列的專刊、專欄的出版創作方式,也使論文之間產生了“引用磁性”,互相促進提升了被下載和被引用率。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積累,《海洋環境科學》的各項統計指標均不斷上升,在中國知網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中復合影響因子從2015年的0.790逐年提升至2021年的1.386,位居國內“海洋科學”領域中文期刊中的Q1區(見表1)。[12] 通過細化的數據分析總結,以專刊、專欄等形式發表的文章,大部分都產出了較高的下載、引用頻次。
4.以新媒體技術手段拓展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實現渠道
學術期刊傳統出版模式下,論文出爐、成果發布的時效性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13] 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中相當大的比例是雙月刊甚至是季刊,固定刊期的限制,加上排版、校對、印刷工序等客觀技術層面的制約,往往會造成學術期刊帶著良好初衷所設計創作的專題出版產品出爐后并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令刊方和讀者共同面對的是“新法不新、熱點不熱”的尷尬局面。
上述問題在當今這個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有了很好的解決辦法。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化逐步滲透到學術期刊出版的各個流程中,以前傳統的工作流程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各種新媒體手段和融媒體技術,給傳統紙刊提供了全方位的補充和支持,可以更快、更全面、更豐富立體地進行專題化的出版工作。[3,14-15] 具體實現手段方面,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和網站OA平臺,創作和推送熱點專欄產品,可以通過DOI預發表功能優先推廣已錄用的成品論文,不僅可以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打破傳統紙刊的時滯壁壘,還可以引入各種融媒體技術以超鏈接、圖表、小視頻等形式來豐富論文的展示方式,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另外近年來一些機構基于大數據分析和提取技術開發出來的精準推送服務,也給學術期刊推廣工作提供了新的出口,進一步將選題策劃后的論文集中推送向同領域的受眾人群。
《海洋環境科學》在近年來的實際工作中,充分利用了期刊微信公眾號和編輯部網站,契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六五環境日等主題,組織內容創作并推送了相關策劃專欄、專題,同時對于研究方向適合的投稿論文開通審稿和編輯加工的綠色通道,第一時間進行開發推廣,以取得最優的時效反饋。經過總結和積累,目前的工作中,新媒體通道已成為《海洋環境科學》重要的發布渠道和平臺。
結語
隨著學術評價、職稱評審、學位認定等各種評價體系和機制的完善與成熟,社會對學術期刊的需求一定會更加從“逐量”轉為“求質”,學術期刊一定要有危機意識,不能滿足于原地踏步,應該對自身產品有成果品質上的追求。選題策劃對出版工作來講是必須的前置環節,其不僅能體現編輯人員的創作能力,更是一個出版物價值提升的直接渠道和反映角度。重點和熱點才能引人關注,學術期刊應加強抓住政策熱點和學科熱點的意識和能力,在實踐中磨練選題策劃功底,并錘煉自身新媒體傳播意識和能力,從而提升期刊的品牌價值和學科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馮書生,王云燕. 試論學術期刊選題策劃[J].中國出版,2014(10):35-36.
[2] 商麗娜,張慧敏,張春麗,等. 科技期刊聯合編輯部編輯崗位績效評價管理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5):512-517.
[3] 嚴孟春. 學術期刊編輯推進出版智能化的邏輯與路徑[J]. 中國傳媒科技,2023(1):140-144.
[4]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 /xinwen /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2021-6-25/2022-11-29.
[5] 蔣萬勝. 論社會因素對編輯活動的影響[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23-128.
[6] 肖時花. 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信息捕捉[J].編輯之友,2018(11):90-94.
[7] 陳艷華. 淺析學術期刊編輯如何做好選題策劃[J].新聞世界,2018(3):19-22.
[8] 黃 艷,謝永慧,王佳燕,陳景麗,史金端 . 以特色欄目策劃提高科技期刊競爭力[J]. 中國傳媒科技,2022(12):115-117.
[9] 張志峰. 《海洋環境科學》渤海綜合治理專刊序言[J].海洋環境科學,2021(6):813.
[10] 關道明. 《海洋環境科學》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理論和技術研究專刊序言[J].海洋環境科學,2018(4):481.
[11] 張 浩,胡瑩瑩,曲麗梅,等. 《海洋環境科學》創刊40周年發展回顧及未來展望[J].海洋環境科學,2023(1):167-168.
[12] 中國知網.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R].北京:中國知網,2015-2022.
[13] 張永光 . 融媒體時代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 中國傳媒科技,2023(1):60-63.
[14] 林波 .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路徑探索[J]. 中國傳媒科技,2022(9):103-106.
[15] 周密 . 數字化閱讀對傳統出版物的影響[J]. 中國傳媒科技,2022(9):114-117.
作者簡介:張浩(1981-),男,吉林白城,《海洋環境科學》責任編輯,研究方向為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發行;胡瑩瑩(1977-),女,山東肥城,博士,高級工程師,《海洋環境科學》責任編輯,研究方向為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曲麗梅(1973-),女,吉林白城,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海洋地質;張憲文(1978-),男,遼寧鐵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李夢遙(1986-),男,遼寧沈陽,責任編輯,研究方向為水產漁業。
(責任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