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發展山桐子產業有利于解決木本食用油短缺問題,保障食用油安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基于此,以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為例,分析該地區發展山桐子產業的意義、優勢及產業發展現狀,并分析水城區在發展山桐子產業過程中存在的群眾知曉率低、市場認知度不高,山桐子易分化變異且難分辨雌雄株,樹形過大、采收難等問題,針對性提出強化政府引導、加強政策宣傳,從林業發展特性和規律中尋找造林空間,加強和高校、科研機構等的合作研究,加強管理、控制樹體結構等對策,為高質量發展山桐子產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桐子;產業發展;可行性;六盤水市水城區
中圖分類號:S792.99;F32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02-48-4
0 引言
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為大風子科山桐子屬植物,又名水冬瓜、椅桐、油葡萄等,是我國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具有含油量高、樹形美觀、適應性強、生長較快、材質優良等優點,可用作食用油料、生物能源、菌材、園林綠化樹種。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氣候宜人、交通便利,野生山桐子資源豐富。近年來,水城區加強山桐子野生資源調查管理、育苗試驗和示范點打造、產業發展規劃等,并成功探索出山桐子“三段式”育苗法,對山桐子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種苗保障。發展山桐子產業對于水城區推進國家戰略儲備林建設、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林業現代化進程、解決“三農”問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發展山桐子產業的意義
1.1 填補食用油短缺,保障食用油安全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植物油消費量持續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消費國。目前,我國90%以上的食用植物油是從油菜籽、花生、大豆等草本油料作物中榨取的,但通過提高現有草本油料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來加強油料供應效果有限。因此,大力發展木本油料作物產業以增加優質食用油供給,可以改變我國食用植物油大量進口的局面,有效維護國家糧油安全。山桐子是木本糧油樹種,種植后3~4年掛果,8~10年進入盛產期;每667 m2栽植山桐子55株左右,每株產鮮果50 kg左右。山桐子果實、種子、果肉均含油,含油量分別為20%~32%、22%~32%、33%~44%。由此可見,大力發展山桐子產業能增加優質食用油供給,可以減輕我國食用植物油對國外進口的依賴,有效維護國家糧油安全。
1.2 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
山桐子不僅適應性強、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且主干通直,果實鮮紅、呈珠串狀。發展山桐子產業能增加國土綠化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木材儲備、改善生態環境[1]。
1.3 有利于發展立體經濟,增加綜合效益
山桐子樹干高大,適合發展林下經濟。山桐子樹下可以栽種油牡丹、紅花籽、黃秋葵等經濟作物,做到當年有收益、年年有收益、長期高效益。山桐子花是優良的蜜源,可憑借此發展蜂蜜產業。山桐子成熟后可掛果100 d左右,當地可借助鮮紅成規模的山桐子發展特色觀光旅游(見圖1)。同時,山桐子木材可用于食用菌種植,解決菌用材供給不足問題[2]。
山桐子被譽為“樹上油庫”,是助推鄉村振興、富民增收的優良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山桐子盛產期每667 m2能產果實約2 000 kg,按市場價3元/kg計算,每年每667 m2采收的鮮果收益有約6 000元;每千克山桐子鮮果可折合0.4 kg干果,667 m2產干果約800 kg,每千克干果出油率為25%,可加工食用油約200 kg,按山桐子油市場價60元/kg計算,每667 m2山桐子加工食用油產出效益約1.2萬元。另外,每667 m2山桐子可產餅粕600 kg,按市場價1 000元/t計算,每667 m2餅粕產值600元。山桐子樹干挺直、木材細膩、材質好,40年產果衰退后按每667 m2儲備木材8 m3計算,每667 m2木材收益可達8 000元(市場價1 000元/m3)[3]。
2 水城區發展山桐子產業的優勢
2.1 政策優勢
2014年12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辦〔2014〕68號),部署進一步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2020年11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林業和草原局等十部門出臺《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改農經〔2020〕1753號),要求科學擴大木本糧油產業規模,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山桐子等特色木本糧油樹種。我國鼓勵各地結合用材林建設培育果材兩用林,不斷增加木本糧油生產的潛力和規模。
2.2 區位優勢
水城區地處川滇黔桂四省(自治區)接合部,位于“畢水興”經濟帶中部。六盤水月照機場距城區僅8 km,安六鐵路六盤水東站距城區僅5 km,株六復線、滇黔鐵路、內昆鐵路、杭瑞高速、威板高速、都香高速及在建的納晴高速等多條鐵路、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轄區內路網超過7 000 km。
2.3 自然條件優勢
海拔500~3 000 m區域內,山桐子均可生長。而水城區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最高海拔點位于營盤鄉牛棚梁子(2 865.2 m),最低海拔點位于猴場鄉格支村與六枝特區交界處(645 m)。山桐子喜深厚、潮潤、肥沃、疏松的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而當地土壤以黃壤、黃棕壤、紅壤、石灰土為主(pH值為6.5~7.5)。山桐子是中性偏陰樹種,喜光。水城區處于北亞熱帶云貴高原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因受季風影響,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紫外線輻射適中,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 430.7 h,無霜期約250 d,年平均氣溫15 ℃,夏季平均氣溫19.7 ℃,年平均降水量1 300 mm,屬典型立體型氣候。由此可見,水城區的地形地貌、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特別適合山桐子生長繁殖。
2.4 資源優勢
山桐子是水城區鄉土樹種,野生山桐子在水城區分布區域較廣,主要分布在楊梅、野鐘、玉舍、海坪、龍場等鄉(鎮),尤其是楊梅鄉的野生山桐子資源較為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水城區野生山桐子樹有10萬余株。豐富的野生山桐子資源能為山桐子產業提供優質種源。2017年10月,水城區在發現當地有大量的野生山桐子分布后,立即啟動育苗試驗,先后自采野生山桐子制種育苗6.67 hm2,出圃優質苗木100萬株。擴繁試點育苗獲得成功后,水城區成為貴州省野生山桐子資源最豐富、發展最早的縣(區)。2018年,水城區對植株高大健壯、果穗長、果實大、產量高、出油率高的39株盛果期大樹進行掛牌監測管理,有效保護優質山桐子種質資源,為發展山桐子產業奠定良好的種源基礎[4]。
3 水城區山桐子產業發展現狀
3.1 基本情況
山桐子在水城區各鄉(鎮)、街道均有分布。經普查統計,水城區境內有野生山桐子10萬余株,其中楊梅鄉光明村的野生山桐子資源最為豐富,有3萬余株。水城區屬于高海拔地區,適宜山桐子生長繁殖。該地區培育的山桐子苗木具有根系發達、易成活、粗壯、抗逆強、適應強等特點。2018年,水城區采集野生山桐子果實委托中國科學院進行出油量測定。經測定,水城區野生山桐子出油率為25.7%~29.4%、亞油酸含量達69.8%。
2018年,水城區實行優良植株掛牌管理,在野生山桐子群落分布較為集中的楊梅鄉光明村擇優選擇樹體健壯、產量穩定、出油率高的39株野生山桐子盛果期大樹進行掛牌保護。2022年,水城區共建設山桐子苗圃約33.3 hm2,預計出苗300余萬株,既能保障水城區山桐子產業用苗,又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優質山桐子苗木。同時,水城區在楊梅國有林場建設貴州省山桐子保障性苗圃基地約13.3 hm2,使其成為全省7個山桐子保障性苗圃之一;利用楊梅鄉野生山桐子資源建設采種林約5.3 hm2,每年可提供優良種子250 kg以上。為保護優良的野生原生山桐子種質資源,水城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引領的原則,積極推廣苗木培育技術,形成了以保障性育苗和經營性育苗為代表的培育模式,以國有林場運作、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公司經營為代表的經營模式,并嚴格落實各鄉(鎮)、街道屬地責任和保護單位主體責任,健全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確保資源不流失、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3.2 主要做法
水城區高度重視山桐子產業發展工作,成立了山桐子產業課題研究組、產業發展工作專班,高位統籌、高點謀劃、高效推進。2022年,貴州山桐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與貴陽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委托貴陽學院進行山桐子油加工。《水城區山桐子產業發展規劃(2022—2030年)》要求發展“六個一批”,即造林綠化空間發展一批、退耕還林補植補造發展一批、石漠化綜合治理發展一批、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發展一批、樹種結構調整發展一批、四旁綠化發展一批,以大力推動山桐子種植,力爭到2030年山桐子種植面積超過2.7萬hm2,努力將山桐子產業發展成水城區主要支柱產業。水城區編制了《水城區山桐子產業發展應知應會手冊》,并分發給廣大群眾,加大了山桐子產業發展的宣傳力度,有效提高了廣大群眾對發展山桐子產業政策、發展前景、種植管理技術等的知曉率,提高了群眾對山桐子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富民增收的認可度。水城區將山桐子產業納入鄉村振興暨“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深入分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成立山桐子產業課題研究組,對山桐子從選育、種植、管理等進行專門的課題研究,為山桐子產業發展提供專業的技術保障。
水城區充分發揮先行先試示范帶動作用,選擇不同立地條件、不同種植模式進行示范種植,共建設低海拔純林示范基地、高海拔“山桐子+茶葉林”的喬灌混交示范基地、陡坡丟荒地種植示范基地等共約100 hm2;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山桐子育苗、種植、加工、觀光旅游、休憩康養等各產業發展,利用豐富的野生山桐子資源,按照10元/kg的價格收購農戶采摘的野生山桐子果實,用于苗木培育、加工、科研,有效帶動2 000余戶農戶每年每戶增加收入1 000元以上;發動群眾參與山桐子種植、撫育、采摘,每年可參與務工60 d左右,增加務工收入5 000元以上。水城區利用山桐子樹形優美、果實鮮紅、垂掛樹冠等特性,持續提升“五邊”(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綠化美化效果,深入開展“四旁”(宅旁、路旁、水旁、田旁)植綠活動,助推森林生態旅游發展;利用山桐子適應強、易存活等特性,結合地區實際,在采煤沉陷區鋪開種植山桐子,防治地質災害,促進生態修復[5]。
4 水城區山桐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4.1 存在的問題
4.1.1 群眾知曉率低、市場認知度不高。山桐子油在食用油市場占比少,廣大群眾知曉率低,對其所具有的優良價值不了解。同時,山桐子其他產品的市場知名度不高,加之水城區在發展山桐子產業過程中存在品牌意識薄弱、宣傳推廣方式單一等問題,導致較多的人對該產業產品缺少基礎認知,不利于山桐子產品在市場上流通。
4.1.2 造林空間減少。隨著林業高速、健康、有序發展和“耕地非農化、耕地非糧化”政策的出臺,水城區可用于新造林的空間相當有限。目前,水城區國土空間規劃中造林綠化空間規劃面積僅有1 342.5 hm2,且地塊破碎。
4.1.3 山桐子易分化變異且難分辨雌雄株。山桐子分化變異較大,葉長、葉寬、果形指數、單果出籽率、含油率和千粒質量等在其天然實生群體中有極其豐富的變異性,在造林時難以合理確定雌、雄株配植比例。此外,山桐子為雌雄異株,實生苗在苗期無法鑒定其性別。山桐子雄株只開花不結果,產量很難提高。
4.1.4 樹形過大、采收難。山桐子人工栽培樹形為天然樹形,幼樹未做定干處理,結果后對中心干未做截干處理。山桐子頂端優勢明顯,枝條基部易形成潛伏芽,導致山桐子樹體結構內膛空虛,立體結果量不足,產量下降,容易形成高大樹形。此外,水城區野生山桐子多生長于凸凹不平的山地,掛果后山桐子果實采摘困難。
4.2 解決對策
4.2.1 強化政府引導,加強政策宣傳。水城區一是要加強招商引資,引入有市場、有能力的企業,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山桐子產業。二是完善金融保險服務,加強政策性保險供給。三是強化宣傳,利用電視新聞、廣播等對山桐子產業加強宣傳科普,充分利用好微信、抖音等網絡媒體,有效提高廣大群眾對山桐子產業的了解和認同度,提升群眾參與山桐子產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2.2 從林業發展特性和規律中尋找造林空間。水城區現有林中部分樹種(多為針葉樹)結構單一、不合理,抗病性和抗災害能力較弱。為解決樹種結構單一、不合理的問題,推動山桐子產業發展,水城區可把現有的針葉樹按1∶3的比例進行帶狀采伐,在新的采伐地栽種山桐子,既達到調整樹種結構的目的,又開發出新的造林空間。根據林地年度更新一張圖的數據測算,通過帶狀樹種結構調整,水城區可挖掘出造林空間約2 333.3 hm2。2000年,水城區第一輪退耕還林造林約12 033.3 hm2,其中經濟林約506.7 hm2、生態林約11 526.6 hm2(以柳杉為主)。506.7 hm2的經濟林隨著樹體的老化、品種的退化,目前已基本上沒有經濟收益,這部分可作為低產低效林進行改造,全部種上市場前景好、收益高的山桐子;11 526.6 hm2的生態林到2025年將成為近熟林,可以依法進行一些采伐,新采伐出的空間也可以用來種植山桐子。2015年以來,水城區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7 348.3 hm2。因各種原因,新一輪退耕還林林分保存率不高,需要補植40%,補植部分完全可以用來補種山桐子。2022年,因極端天氣影響,水城區受損的營造林(除山桐子林)面積約2 342.5 hm2,這部分適合栽種山桐子。此外,水城區也可從村寨及通道綠化等方面尋找造林空間。
4.2.3 加強和高校、科研機構等的合作研究。水城區林業部門應爭取和貴州大學林學院、貴州省林業科學院等進行合作,盡快找到分辨雌雄株的方法,測算出雌雄株科學配植比例;同時,加強對山桐子嫁接技術的研究、試驗,在造林后針對不能掛果的雄株進行嫁接換頭(選擇掛果率高、性狀優良的雌株枝條作為接穗),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農民增收,確保山桐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4.2.4 加強管理,控制樹體結構。山桐子樹體高大,管理難度大,果實采收不便,這也是制約山桐子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此問題,水城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矮化樹體。一是用摘心、拿梢、環剝、拉枝壓條等方式人為抑制山桐子的頂端優勢和垂直優勢。山桐子長至高1 m左右,摘除中心梢的頂芽,減緩植株伸長生長;如果側枝發達,伸長生長快,林業人員可用拿梢的方式在枝條的前端1/3處打一個結,抑制側枝的伸長生長;如果中心干和側枝生長過快,在中心干的下部進行環剝,阻止營養向上運輸,達到抑制中心干和側枝伸長生長過快的目的。林業人員要采取摘心、拿梢、環剝等方式,根據樹體生長情況,對山桐子樹進行拉枝壓條,以達到抑制其向上伸長生長的目的。二是加強整形修剪,控制樹冠的冠幅和高度。山桐子適宜整形修剪為自然開心形和疏散分層形。若將山桐子整形修剪為自然開心形,林業人員要在樹高1.0~1.2 m時,剪除樹干頂芽,培養3個側芽發展成枝組(枝組基角為120°),從三個方向進行拉枝定形培養。疏散分層形一般是分兩層或者三層,若將山桐子整形修剪為疏散分層形,則主要是將山桐子修整為兩層。第一層是在樹體的中心主干1.3 m處均勻地從各個方向留三四個側枝,用于培養成第一層結果枝組,在第一層結果枝組上方留三四個側枝培養成第二層結果枝組,最后把樹冠高度控制在2.5 m以內。三是建立山桐子種質資源圃,從中篩選自然矮化、優質高產品種進行培育,為山桐子產業發展提供種質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德晶,閆平.我國生物產業樹種山桐子產業化體系及經營戰略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5(2):9-12.
[2]吳全珍.我國毛葉山桐子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前景[J].中國油脂,2019(7):7-11.
[3]戴國富,謝世友,萬騰,等.山桐子特性、利用價值及苗木培育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1(8):1615-1618.
[4]劉躍祥.木本油料產業的國家糧油安全戰略[J].中國林業產業,2014(1):76-78.
[5]張俊紅,張玉英,李淑閣,等.園林綠化的好樹種:山桐子[J].河北林業科技,20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