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廣東省1 127個鎮分為先行示范鎮、鞏固提升鎮、重點幫扶鎮3類,系統梳理3類鎮域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3類鎮域產業發展對策。先行示范鎮要注重宣傳,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體制機制;加強內培外引,提高鎮域勞動力綜合素質;加強政府引導,加快建設農產品區域品牌。鞏固提升鎮要壯大加工業主體,完善產業鏈,推動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加強要素集聚,強化鎮域產業發展支撐力度;做好遠景規劃,充分挖掘區域優勢資源。重點幫扶鎮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創造良好就業環境;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向規模化、組織化方向發展;挖掘傳統產業優勢,合縱連橫,為產業融合奠定基礎。
關鍵詞:鎮域;產業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經營;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02-66-4
0 引言
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鄉鎮上聯縣城、下接鄉村,內聚要素、外拓市場,是連接城與鄉、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紐帶。因此,推進鎮域產業發展,實現鎮域產業振興成為“三農”領域關注的重點。基于此,筆者將廣東省1 127個鎮分為3類,系統梳理了各類鎮域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各類鎮域的產業發展對策,為廣東省鎮域產業發展提供理論參考,以期加快推進區域農業現代化進程,從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1 廣東省鎮域產業發展現狀
《廣東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提出,根據各地區綜合實力,把廣東省1 127個鎮劃分為先行示范鎮、鞏固提升鎮和重點幫扶鎮。其中,先行示范鎮主要包括廣州、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7市的226個鄉鎮和各地下轄建制村的街道,鞏固提升鎮包括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2市和肇慶市綜合實力相對較強的301個鄉鎮,重點幫扶鎮包括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2市和肇慶市綜合實力較弱的600個鄉鎮。
1.1 先行示范鎮產業發展現狀
1.1.1 基本實現規模化生產。當前,先行示范鎮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及花卉、水果、中草藥、林木等經濟作物。大部分地區通過培育、引進優良品種和改造升級基礎設施,實現增產穩產,并且基于區域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優化作物種植結構,打造規模化種植基地,基本實現規模化生產。例如,惠州市永漢鎮和湛江市湖光鎮等地糧食、水果等種植面積均超666.67 hm2。
1.1.2 主導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近年來,先行示范鎮大力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戰略,根據區域比較優勢確定主導產業,謀劃并建設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項目,構建優勢產業體系。例如,湛江市湖光鎮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規模化海產品養殖,并將其發展成為主導產業之一。
1.1.3 產業融合穩步推進。相比其他地區,先行示范鎮的一二三產業融合進程整體較快。例如,韶關市司前鎮在規模化種植中藥材的基礎上發展藥材深加工,并通過挖掘當地特色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業,推動新業態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1.1.4 多元經營主體合作模式不斷完善。先行示范鎮培育了一批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并激發新型經營主體的活力,帶動了周圍農戶,探索形成了“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基地+農戶”等生產運營模式,既推進了鎮域產業發展,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有效地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1.2 鞏固提升鎮產業發展現狀
1.2.1 特色農產品實現規模化種養。目前,鞏固提升鎮通過發展規模化種植和養殖形成了一批農業大鎮。例如,湛江市附城鎮是一個產糧大鎮,稻谷播種面積超過0.67萬hm2;陽江市儒洞鎮大規模發展水產養殖業,養殖面積近1 333.33 hm2。
1.2.2 種植結構多元化特征明顯。鞏固提升鎮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三華李、荔枝、龍眼、火龍果和柑橘等特色水果,水稻、玉米、薯類等糧食作物,以及羅非魚、對蝦等水產品。
1.2.3 農產品加工以小規模初加工為主。目前,鞏固提升鎮的農產品加工仍以烘干和包裝等初加工為主,且加工規模較小。例如,比較典型的陽江市合水鎮以發展釀酒、制糖、編織等傳統小型加工企業為主,經濟效益不高。
1.2.4 初步建立一批農產品區域品牌。部分地區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積極建立農產品區域品牌。例如,韶關市龍仙鎮把三華李發展成為當地的重要名片,龍仙鎮三華李成了國字號農產品。
1.3 重點幫扶鎮產業發展現狀
1.3.1 產業結構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重點幫扶鎮除了種植水稻之外,還大力發展水果、茶、林木等經濟作物,作物種類繁多。例如,云浮市泗綸鎮以種植羅竹和肉桂為主,種植面積達0.87萬hm2;潮州市湯溪鎮以種植青梅和茶葉為主,種植面積超過333.33 hm2;韶關市官渡鎮發展肉雞養殖業,獲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認定。
1.3.2 農業經營以小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當前,重點幫扶鎮的農業生產經營仍以家庭為主要單位,每戶種植面積較小,種植的作物類型較多且相對固定。
1.3.3 加工業以農產品初加工為主。重點幫扶鎮種植的特色作物種類較多,且部分作物種植規模較大,部分地區在此基礎上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如腌制青梅和制茶等。
1.3.4 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開發潛力大。部分重點幫扶鎮位于粵東地區,潮汕文化歷史悠久,文化資源開發潛力較大;粵北和粵西地區森林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區位優勢突出。例如,梅州市新鋪鎮客家文化濃郁,歷史遺存豐富;肇慶市金裝鎮、清遠市連江口鎮等地區森林資源和水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潛力較大。
2 廣東省鎮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先行示范鎮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1 土地流轉推進難度較大。部分地區仍然是農戶分散經營,農戶土地流轉意識淡薄。另外,雖然我國已出臺土地流轉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具體操作細則不夠明確,且土地流轉配套保障機制不完善,既不利于土地流轉,也不利于農民權益保護。
2.1.2 勞動力素質有待提升。近年來,部分地區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但是短期內勞動力素質提升緩慢,加之缺乏專業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2.1.3 區域品牌建設滯后。當前,部分鎮域的農戶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建設力度不足,導致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從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難以提升,市場競爭力不足。
2.2 鞏固提升鎮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 加工業發展滯緩。目前,鞏固提升鎮的加工企業實力普遍偏弱,以初加工為主,且加工規模較小,產品附加值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2.2.2 產業發展配套設施不完善。由于部分鞏固提升鎮的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和服務條件不完善,導致服務業、旅游業吸引力不足,制約了產業鏈延伸,阻礙了產業融合進程。
2.2.3 支撐力度不足。當前,鞏固提升鎮大部分地區面臨人才短缺問題,農業科技研發水平相對較低,且資金、人才、科技等要素尚未形成區域集聚態勢,不足以支撐產業長足發展。
2.2.4 優勢資源挖掘不充分。粵東、粵西和粵北相當一部分地區依山傍水,自然資源豐富,傳統文化保存較完整,但資源開發程度較低,區域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3 重點幫扶鎮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3.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重點幫扶鎮不同程度地面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損毀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進程。例如,部分地區水圳和排灌渠出現了淤塞、漏水、坍塌等情況;部分地區水庫蓄水量較低,直接影響了農田灌溉。
2.3.2 勞動力流失嚴重。相比先行示范鎮和鞏固提升鎮,重點幫扶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低,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地區吸引力不足,年輕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農村產業發展缺乏活力。
2.3.3 農業經營方式轉變難度大。目前,大部分重點幫扶鎮仍然采用傳統小農戶家庭經營模式進行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小,經濟效益較低。雖然部分地區陸續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作,但是由于培育的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少,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農業經營方式轉變難度較大。
2.3.4 產業融合任重道遠。當前,大部分重點幫扶鎮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導產業,加工業以初加工為主,且種類少、規模小,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公共基礎服務水平有待提升,服務業和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基本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投入大量要素推進產業融合。
3 廣東省鎮域產業發展對策
3.1 先行示范鎮產業發展對策
3.1.1 注重宣傳,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體制機制。各級政府應選派技術人員駐扎鄉鎮,設立便民服務站點,宣傳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各地有關部門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細化土地流轉操作規則,加強對土地流轉協議的規范化處理,不斷完善土地流轉程序和管理機制;定期開展大督查,遏制違法收售土地等行為,凈化土地流轉大環境,保護農民切身利益;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共享平臺,逐步建立農村土地市場化流轉交易市場[1-2]。
3.1.2 加強內培外引,提高鎮域勞動力綜合素質。先行示范鎮應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提高現有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制定優惠政策,提高薪資待遇,優化工作、生活環境,引進實用型人才,招聘大學生村官,鼓勵高校畢業生和各類人才積極返鄉創業、帶動就業,提高鎮域勞動力綜合素質[3-4]。
3.1.3 加強政府引導,加快建設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農產品區域品牌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地方政府需要設立專家委員會,科學制訂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扶持范圍,打造區域公共品牌[5]。同時,當地政府應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品牌推廣宣傳活動;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對農產品品牌進行宣傳,并發揮新媒體、電子商務平臺等作用,宣傳農產品品牌,拓寬農產品產銷渠道。
3.2 鞏固提升鎮產業發展對策
3.2.1 壯大加工業主體,完善產業鏈,推動加工業轉型升級。地方政府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的加工企業,同時支持當地農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延伸,不斷提升企業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引導企業發展規模由小到大、加工層次由初到深、加工業態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分散到集聚;建立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與創新體系,升級農產品加工技術裝備,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為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6-7]。
3.2.2 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地方政府應鼓勵企業健全標準化廠房等智能標準化生產設施,完善專業通用儀器設備等技術研發轉化設施;健全商貿流通設施,發展專業化市場和物流中心,建設公共配送中心,改善農貿市場經營條件,完善冷鏈物流和倉儲設施;完善消費平臺配套設施,改造大型賣場和特色商業街的購物環境,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8]。
3.2.3 加強要素集聚,強化鎮域產業發展支撐力度。地方政府應嚴格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占補平衡等政策,嚴守基本耕地紅線,同時加大耕地質量保護力度,開展大規模土地整治工作,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藏糧于地”策略;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與培訓,培育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培育優良品種,創新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等,并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擴大技術成果推廣應用范圍,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9]。
3.2.4 做好遠景規劃,充分挖掘區域優勢資源。對于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且具備文旅產業發展條件的區域,地方政府應加強資源整合,以文化和生態旅游為主線,合理進行產業布局。在充分開發區域優勢資源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古文物保護管理,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3.3 重點幫扶鎮產業發展對策
3.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財政資金的依賴程度較高。各地政府部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相關領域的財政資金投入,尤其是農田水利設施、農村公路、電力、通信設施等耗資較大的農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10-11]。
3.3.2 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創造良好就業環境。地方政府應以返鄉農民工、農業生產帶頭人、到基層創業的大學生等為主體力量,整合各部門的涉農項目資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資金扶持方式,盡量將財政補助資金直接下達或落實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扶持效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到鄉村創業就業[12]。
3.3.3 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向規模化、組織化發展。重點幫扶鎮的農業經營方式普遍為小農戶家庭經營,因此,應逐步推進土地流轉,因地制宜探索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的路徑。同時,相關部門應盤活撂荒地等閑置資產,以地方農民受益為原則,合理引導資本下鄉發展農業[13]。地方政府應建立規范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主體參與其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社會化服務質量[14]。
3.3.4 挖掘傳統產業優勢,為產業融合奠定基礎。種植業和養殖業是重點幫扶鎮的優勢傳統產業。地方政府應與農業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針對各鄉鎮實際,培育特色農產品;構建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整合原材料生產、采購、加工、運輸、批發和零售等環節,加深縱向融合程度;引進深加工企業,在擴大發展規模和購置加工裝備方面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推動農產品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發展休閑旅游業[15]。
參考文獻:
[1]李浩月,張新.淺析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現存問題及其對策建議[J].現代化農業,2022(11):20-22.
[2]劉寶磊.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化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南方農機,2020(9):55.
[3]王穎,李思涵,周俊杰.鄉村振興下人才引進與培養路徑研究:以石家莊市上寨鄉和邯鄲市涉縣為例[J].現代農業研究,2022(11):93-96.
[4]劉涵宇.鄉村振興背景下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研究[J].新農業,2022(22):70-72.
[5]陳璐.培育精品農業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的策略研究[J].中國農村科技,2022(11):47-50.
[6]汪洋,王宏.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建設現狀與對策分析[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2023-02-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30116.1607.003.html.
[7]劉欣雨,朱瑤,劉雅潔,等.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2(10):6-13.
[8]吳越濤,劉春雨.加快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21(11):9-11.
[9]劉洋,顏華.縣域金融集聚、要素配置結構與糧食生產供給:來自中國縣域的經驗證據[J].財貿研究,2022(9):44-56.
[10]鮑曙光,馮興元.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現狀、問題及改進[J].農村金融研究,2021(8):3-10.
[11]吳名勇,周建良,孫昌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J].科技視界,2018(23):109-110.
[12]崔寧波,宋秀娟,于興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約束與建議[J].江西社會科學,2014(3):52-57.
[13]任林娜,呂蕾莉.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變的動力機制研究[J].熱帶農業工程,2022(3):11-15.
[14]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
[15]李波.神池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20):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