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個必由之路”重要論斷的提出,既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輝煌歷程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新時代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集中概括,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百年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的最大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概括;貫徹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自我革命史的集中體現。文章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出發,對“五個必由之路”蘊含的歷史邏輯進行考察,旨在闡明“五個必由之路”的歷史根基和底蘊,彰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
【關鍵詞】“五個必由之路”∣歷史根基∣歷史總結∣歷史邏輯
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了“五個必由之路”的重大論斷,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科學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為什么行”的歷史之問。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五個必由之路”是中國共產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全黨必須加倍珍惜,始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歷史中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1]“五個必由之路”正是基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使命發展形成的歷史總結,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其歷史邏輯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總結。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百年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是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核心利益和中華民族長久繁榮的政黨[2]。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近代以來實現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要將領導權牢牢掌握在中國共產黨的手中”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根本經驗。在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歷史時期,由于幼年時期的黨對于領導權的問題并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解,導致在大革命后期形成了陳獨秀右傾錯誤思想,再加上反革命力量的強大,最終造成大革命失敗。慘痛的教訓使黨開始形成領導權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意識。隨后,在中國共產黨反復的嘗試中,形成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3]這一思想,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更加堅定獨立自主的原則,牢牢把握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推動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憑借頑強的斗志和長期積累的人民群眾的支持,打破了蔣介石集團依靠美國軍事援助消滅中國共產黨的幻想,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頹敗的經濟環境,嚴峻的國際挑戰,黨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過20年曲折發展后,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新境遇,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國家經濟迅速騰飛。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的壯麗史詩。
由此可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科學論斷源自于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實踐。從中,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性認識,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必須是中國共產黨,也只能是中國共產黨,這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發展必然。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的最大成果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誕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揭示了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一切行動所依托的前進方向。
中國的民主革命,走的是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1953年,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了過度時期的總路線,作出了“三大改造”的重要決策,并在黨的八大上宣布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立足于國內的現實狀況和對未來中國發展的遠景,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中提出了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出了更大優勢,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黨的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4]表明了在未來的發展中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決心。
因此,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論斷源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的歷史實踐。這一重大理論成果指導和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三、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概括
團結奮斗的精神是黨和人民在苦難中掙扎,在挑戰中前進不斷積累形成的偉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才是最有力的奮斗。我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5]。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肩負起了“團結人民”的使命,發動了數次工人運動、青年運動、農民運動、婦女運動,凝聚了無數革命力量。在土地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基于一支紅色的武裝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民族獨立,并在解放戰爭中,依靠人民民主聯合戰線,英勇奮斗,實現了人民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環境,黨最大限度的凝聚起人民的力量,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形成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同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愛國人士緊密團結在一起,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人民的團結偉力空前強大。黨的二十大表明,新時代要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更加緊密的團結、更加頑強的奮斗,不斷把民族復興偉業推向前進。
堅持團結奮斗這一科學論斷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聚焦黨內外團結,進行統一戰線的歷史實踐的深刻概括。指出了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主體力量。
四、貫徹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
新發展理念是當代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期中形成的、增強國家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法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正確認識,具有重大方法論意義。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發展問題是:如何快速發展生產力,擺脫落后局面。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指出:“還沒有解決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問題,只有待經濟上獲得了廣大的發展,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才算最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6]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解決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分析,是探索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要理論成果。
經過二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和曲折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論斷。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黨的十六大中,黨章總綱明確指出:“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2003年,中國共產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機遇期,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從紛繁復雜的經濟環境中看清經濟形勢,開展經濟工作。2014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核心的新發展理念,提出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并將其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中。
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這一科學論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聚焦國內發展每一階段的新形勢,不斷總結,不斷摸索的歷史實踐,是引領中國在未來前進道路中堅定方向、破除困難、不斷發展壯大的必要遵循。
五、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自我革命史的集中體現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對黨的建設,治黨管黨高度重視。但是,早期的中國共產黨由于缺乏革命斗爭經驗,導致國民黨反動派趁虛而入。在危急關頭,中共中央在1927年召開了八七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指出了黨內出現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并指出“我們黨公開承認并糾正錯誤,不含混不隱瞞,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證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7]這表明中國共產黨早期就已經形成了自我革命的意識。1935年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召開遵義會議,指出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在瀕臨絕境的時期挽救了中國革命。長征結束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陣地轉移到延安,在新的環境下,衍生出了很多思想上的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開展延安整風運動,從思想上批判了以王明為代表的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提高了黨內同志的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意識。
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中提出“兩個務必”的指導思想;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內存在的資本主義,教條主義思想,于1950年開展整風運動,1951年底開展“三反”運動,嚴肅處理黨內存在的貪污腐敗的問題。198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整黨工作委員會發出《關于農村整黨工作部署的通知》中首次明確提出“從嚴治黨”這一概念。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從嚴治黨,嚴肅執行黨的紀律”。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首次把“堅持從嚴治黨”寫入黨章總綱。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全面部署了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相關工作。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反腐倡廉建設”與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并列提出,逐步完善了從嚴治黨的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啟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征程。2014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概念,為黨的自我革命道路增添新的理論寶藏。黨的十九大將“全面從嚴治黨”寫入了黨章,并提出全面從嚴治黨的“六個相統一”的寶貴經驗。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論斷,這一論斷是黨對于黨的建設提出的一個全面的系統布局,是高效推進黨的建設,黨的自我革命相關工作的重大舉措。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這一科學論斷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自我革命的集中體現,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根本保證。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中國共產黨才能永遠保持好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堅強領導核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六、結語
“五個必由之路”各有其歷史邏輯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擁有其整體的歷史邏輯,是繼承了歷史的寶貴經驗,又加以時代內涵發揚起來的。“五個必由之路”的重大論斷以歷史映射現實、以現實推敲未來,回答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探求了未來我們怎樣才能成功的基本問題,蘊含著對中國共產黨史的規律性認識,對當代中國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的歷史邏輯,是推動當代中國取得新的偉大成就的成功密碼,也是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和追逐歷史腳步的過程中形成的新指引、新旗幟。因此要讓“五個必由之路”真正的發揮出推動中國發展的實際作用,就必須要牢牢把握其歷史邏輯,形成堅定的歷史自信,從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最后形成在未來能夠推動中國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堅強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蔡文成,趙新碩.“五個必由之路”的科學內涵、生成邏輯與實踐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6-23.
[3]《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頁.
[4]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7、20頁。
[5] 團結奮斗書寫新的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激勵社會各界奮進新征程[EB/OL].
[6]《毛澤東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1.
(作者簡介:王琳琳,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