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惠娟 杜雁蕓
【摘要】智能時代的思政課教師培養工作正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期,既有國家政策、智能技術和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支持,又面臨技術短板、情感和認知局限以及現實難題。為增強思政課教師培養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思政課教師培養必須在具體實踐中堅持以數據為支撐,實現精準“畫像”;以“智”平臺為載體,培養復合型人才;以育人為目標,實現人機協同;以價值為引領,筑牢思想防線;以安全為底線,增強數據保護能力。
【關鍵詞】人工智能∣思政課教師培養∣機遇與挑戰∣對策
得益于國家支持和智能技術自身發展,人工智能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等新特征。人工智能在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過程中不僅生成了智能思政這一新形態,而且推動了思政課教師培養工作智能化發展。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育人效能,有效應對思政課教師培養過程中的挑戰,“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1],是思政課教師培養單位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面臨的機遇
政策支撐是思政課教師培養的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思政課教師培養單位要充分把握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將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融入到思政課教師培養過程中,推動培養理念、過程及環境智能化發展。這既能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鍛造一批專業型、創新型、復合型的思政課教師,又能推動科教融匯,打破學科限制引發的“創新難”局面。
智能技術是思政課教師培養的關鍵。首先,大數據可視化技術能對思政課教師生成的非結構化信息和培養資源進行探索式分析,并將獲取的信息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儲存于智能數據庫中,為精準培養提供數據支持。其次,深度學習技術能通過快速“消化”思政課教師的基本信息和培養資源,自動建立生成培養方案的模型,并設計出因人制宜的培養方案。
青年思政課教師是主力軍。一方面,互聯網成長環境為青年思政課教師接受人工智能創造前提。這部分青年思政課教師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網絡信息技術素養,能在較短時間內理解和接受智能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師培養工作。另一方面,學科交叉教育背景為青年思政課教師運用人工智能奠定基礎。交叉學科知識,能夠為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師培養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二、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面臨的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面臨的技術短板。第一,集中式數據儲存方式極易導致數據失竊。而數據缺失或失真,會使培養單位無法精準掌握思政課教師的需求并制定培養方案,最終導致培養的人才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第二,算法歧視導致用戶陷入“非主流價值觀”信息繭房。一旦陷入“繭房”,培養對象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懷疑、排斥甚至抵觸的情緒。
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面臨的情感和認知局限。一方面,智能導師容易培養出缺乏“溫度”的思政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自身缺乏“溫度”,就“無法以飽滿的情感和人文關懷投入到教育過程中,無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價值指向和人文關懷”[2]。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課教師認為人應該完全讓位于機器。這種錯誤認識顛倒了人機關系,容易消解思政課教師在培養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面臨的現實難題。首先,思政課教師需求的多樣性要求人工智能必須優化生成培養方案的模型,并根據培養對象的實際需要調整培養方案。而其學科背景的單一性又要求在設計智能系統時,增加智能系統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其次,區域差異和智能資源隔絕引發的數字鴻溝阻礙了思政課教師培養工作。資源不均衡、不互通不僅會提高人才培養成本,而且會進一步拉開區域、單位之間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三、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的對策
以數據為支撐,實現精準“畫像。第一,智能系統可以利用大數據爬取技術精準判定思政課教師及智能資源的分布情況。這既能為政府、高校等思政課教師培養單位指明物質資源和智能人才應該輸送的方向,又能為地方培養單位制定符合地區基本情況的人才培養的方案提供數據支持。第二,精準定位思政課教師需求。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分析思政課教師在網絡與現實中的言行和社會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刻畫出培養對象的共同需求。同時,它還可以通過縱向和橫向對比等方式,掌握思政課教師在理論、技能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判定其個性化需求。
以“智”平臺為載體,培養復合型人才。首先,培養單位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搜集、篩選、整合教師教育資源和人工智能學科資源,搭建可視化、體系化的學科交叉資源數據平臺。這不僅能增強思政課教師的學科素養和智能素養,又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傳播給研發人員,引導其設計出與思政課教師適配度較高的智能系統。其次,擁有優質智能平臺和資源的單位可以嘗試打破信息壁壘,對平臺和資源進行整合,為思政課教師提供一個資源更豐富、信息更公開、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平臺。
以育人為目標,實現人機協同。一是明確育人責任,掌握培養過程中的主動權。思政課教師要利用智能化環境,自主學習蘊含先進思想、理念和價值的教學材料,并將其注入思想體系。“但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將專業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3]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將先進的理念傳播給學生。在此過程中,思政課教師不僅能進一步理解育人責任,而且能夠將這種認知轉化為促進自身能力發展的動力,在培養過程中掌握對智能技術的主動權與話語權。二是重視人文關懷,彌補工具理性缺陷。培養單位既要從培養對象所處的現實環境入手,營造充滿溫情與愛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又要探索數字化學習資源和虛擬學習環境的契合點,回復對象在虛擬環境中的情感訴求。
以價值為引領,筑牢思想防線。一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算法推薦全過程。在資源“標簽化”階段,算法設計者可以通過植入關鍵詞的方式,將更多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信息納入到數據庫中。在資源推送階段,算法設計者可以通過設置同類信息推送上下限,降低思政課教師沉浸在“非主流價值觀”繭房內的幾率。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思政課教師在培養過程中的行為。思政課教師應該自覺培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支撐的網絡素養,主動屏蔽含有西方價值觀的信息。此外,思政課教師要認識到自己作為算法主體可能對算法產生的影響,積極主動瀏覽、點贊、下載符合主流價值形態的信息,凈化算法空間。
以安全為底線,增強數據保護能力。其一,堅持數據加密管理。思政課教師培養單位在采到數據后,可以利用智能系統判定數據重要程度,并對其進行加密處理以此,降低數據遺失風險。其二,優化數據儲存方式。思政課教師培養單位可以將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分布式數據儲存方式融入到智能設備中,增強智能設備保護數據的能力。與集中式數據儲存方式相比,該儲存方式具有極強的不可篡改性、不可偽造性。
四、結語
人工智能與思政課教師教育融合,是促進思政課教師智能化、專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必須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智能素養。同時,思政課教師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是滋養人靈魂的工作,必須強化自身的情感素養,以飽滿的人文情懷投入到教育過程中。因此,思政課教師在借助智能技術提升自身的過程中要避免機器依賴和崇拜,在平等對話中努力實現人機共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新華網,2022-10-16.
[2]董圓圓.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倫理風險及其應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謝永朋.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第1卷(1): 85-87.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人工智能賦能研究生政治理論教學創新發展研究》(2022JGSZ008)】
(作者簡介:冉惠娟,國防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杜雁蕓,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