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遠 陽志 謝玉科
【摘要】現代戰爭對氣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用氣象資源具有典型的軍民兩用屬性,可用來更好地保障軍事需求。但在實踐中,民用氣象資源在保障軍事需求方面依然存在一系列困難,迫切需要完善法規制度體系、設定科學的標準、構建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深化軍地合作等舉措來予以解決。
【關鍵詞】氣象資源∣軍事需求∣氣象保障
軍事行動總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進行,其中氣象條件對于作戰行動具有重要影響。尤其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戰爭日益呈現出總體戰、立體戰等特征,戰爭要素運用的體系性、戰爭時機爆發的突然性顯著增大,軍隊對氣象預報能力、氣象環境塑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如何確保氣象供給能力有效滿足作戰需要?借助民用氣象資源來保障軍事需求是一條值得借鑒的途徑。
一、氣象條件對軍事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
衡量軍隊強弱的標準是戰斗力,戰斗力的主要構成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武器的因素(包括裝備和物資保障),而氣象條件對人的因素和武器裝備的因素作用的發揮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從對人的影響看,嚴寒、酷暑、冰雹、臺風等可能使人體的生理活動失調,誘發疾病,影響作戰人員的戰斗力;暴雨或連續性降水、積雪等使軍隊的快速機動受到阻礙,軍事活動受到影響。從對裝備的影響看,飛機、艦船、精確制導武器等對氣象條件要求較高,其運行需要嚴格遵守風、云、雷、雨的最低氣象條件,若在低于氣象條件的環境下使用武器裝備,性能極大可能發生變化,影響軍隊的戰斗力。顯然,要打贏未來戰爭,不但要能夠準確研判各類天氣變化,盡可能降低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而且能夠主動塑造氣象環境,為贏得戰爭創造條件,這要求我們要善于利用包括民用氣象資源在內的各類氣象保障能力以更好地滿足軍事需求。
二、民用氣象資源具有典型的軍民兩用屬性
民用氣象資源是地方氣象機構或組織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公眾需求而利用氣象技術和資料所開發的各種服務、產品和信息資源。民用氣象資源包括提供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警、氣象咨詢等服務和產品;利用氣象衛星、氣象雷達、氣象觀測站等設備獲取如歷史氣象數據、實時氣象觀測數據、衛星遙感氣象數據和雷達氣象數據等各類氣象數據和信息;包括氣象信息系統、氣象數據庫和氣象信息發布平臺等;以及涉及氣象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包含氣象觀測技術、數值預報模型、大氣物理過程研究和氣候變化機理研究等領域。
民用氣象資源具有典型的軍民兩用屬性。在產品屬性方面,民用氣象的實時氣象預報服務與預報產品,可為軍事氣象預報提供預報參考和驗證。在覆蓋范圍方面,民用氣象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分布廣泛,擁有大量的氣象觀測站點,能夠提供大規模、多地點的氣象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可為軍事氣象研究提供支持,為軍事行動提供準確的氣象背景信息。在服務能力方面,民用氣象資源的數據質量經過精細處理和驗證,能夠提供準確可信的氣象數據。軍事氣象可借助這些數據進行氣象模擬和預測,為軍事行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三、民用氣象資源保障軍事需求的主要障礙
民用氣象資源雖然具備服務軍事需求的潛力,但在實踐中,“潛力”轉化為“保障能力”還存在一系列的障礙。一是法規不夠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民用航空氣象法規》等法規對民用氣象服務如何對接軍隊需求的相關規定較為缺乏,包括權益如何保障、各類規定如何銜接配套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明確。二是標準尚未統一。民用氣象主要服務于地方需求,在研究上針對軍事應用不夠。同時,軍事氣象保障涉及范圍廣、作業環境復雜、技術要求高、研制周期長、保密性高,軍地研發側重點往往不同,技術方向有所差異,導致目前軍民技術標準等普遍存在要求不一致、標準不兼容的問題,不利于軍民氣象信息共享、共享系統對接以及業務共管和工程共建[1]。三是資源共享程度不夠高。目前,民用氣象雖已形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的綜合觀測系統,有完備的信息網絡系統,但相關信息的軍民共享程度還有待加強。同時,軍用氣象信息由于具有國防性質,從法律層面限制了其共享范圍和程度,只有少部分氣象數據能實現軍民共享,資源共享程度也不高。四是軍地協調交流不夠充分。軍民氣象系統的日常業務不同、涉及方向差距大,致使雙方在日常學術、技術及研發方向上交流不夠頻繁,沒有實現氣象裝備軍民共用,降低了研發的效率。軍地在跨部門的協調交流上也存在一些差距,尚未形成完善的交流體系。軍地在氣象人才培養方面也存在不足,軍隊急需氣象人才,依托地方高校進行人才培養、人才輸送方面也有待加強。
四、促進民用氣象資源保障軍事需求的基本舉措
一是完善法規制度體系。推進法制法規建設,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重點完善細化法律法規,使氣象資源在服務軍事需要方面有法可依[2],能夠為民用氣象力量參與軍事行動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重點要明確軍隊和民用機構在氣象資源共享以及氣象數據、產品的使用上的權責關系,激發各方積極性,推動軍民氣象資源融合的發展。同時整合相關部門以及政策法規,規范管理機制、明確部門分工、排查安全隱患,使民用氣象資源服務軍事需求有完整的配套政策,確保民用氣象保障軍事的直接性、流暢性,避免管理混亂。
二是設定科學的標準。一般民用氣象資源服務于社會,其標準根據產品需求有對應變化,而軍用氣象資源對標戰場環境保障,其設計范圍廣、可靠性要求高、精度要求高,這對民用氣象服務于軍事需求提出了巨大挑戰。由軍地協商統一,設定科學的氣象資源標準,有利于民用氣象資源更好地服務軍事需要。其一,由軍方牽頭組織,協調民用氣象單位積極參與,針對不同類型市場主體,創新氣象服務內容和方式,設定一個科學的標準,并盡可能地擴大標準的服務覆蓋范圍。其二,鼓勵民用氣象單位積極承擔涉軍需求的重大工程和產業化項目,引導和支持民用氣象單位專注于核心技術的研制[3],從而達到提高民用氣象資源標準、促進軍民標準統一的目標。其三,善用數據化設施平臺,促進軍民標準統一。可充分利用數字化設施構建相關平臺,推動民用氣象單位和軍用氣象單位的相互融合、不同資源之間的重新組合和氣象資源標準的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氣象資源的質量,為民用氣象單位提供的氣象資源直接轉換為軍用氣象的戰場環境保障產品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是建立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當前,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取得巨大進展,包括CIMISS在內的氣象信息共享平臺[4],雖然建立了一些信息共享平臺,但隨著軍事需求對氣象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在未來信息化發展趨勢下,當前的資源共享的程度和方式顯然需要進一步變革,應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搭建軍民氣象信息共享平臺。一方面,拓展氣象信息資源共享范圍,進一步拓展軍事氣象的氣象資料來源,使氣象條件在支撐作戰行動方面的保障精度更準、保障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升級保密技術手段,保障信息共享平臺安全。在推動軍民氣象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積極開展相關安全技術研究,升級技術防護手段,實現效率與安全兼顧,解除軍民科研機構的后顧之憂,讓科技資源真正地得到共享[5]。
四是深化軍地交流合作。目前軍地氣象系統之間的產、學、研方面的協調交流不足,需要進一步交流合作。一是深化學術交流。軍地雙方要學習并研發氣象預報的新技術,提升人員的氣象理論水平,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氣象業務中,形成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二是促進成果轉化。政府加強政策引導,推動軍民氣象資源整合和共享。同時,在技術轉移、應用推廣和市場需求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為軍民合作成果的轉化提供支持和保障。再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勵創新,培育新興產業,并促進民用氣象單位的參與。三是深化人才交流機制。把握科技創新人才管理規律,探索建立人才流動模式與人才交流機制,設立軍民氣象人才交流專項基金,注重和鼓勵軍民兩地的氣象人才能在滿足條件情況下,以團隊或個人方式在軍民兩地交流與流動。
參考文獻
[1]樊志超,張小培,趙志強,等.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事業中的軍民融合發展問題[J].國防科技, 2019, 40(2):5.DOI:CNKI:S UN:GFCK.0.2019-02-012.
[2]李偉,張艷昆,歐陽軍,等.關于氣象海洋水文裝備軍民融合發展的探討[J].氣象水文海洋儀器, 2019, 36(3):117-120.
[3]張于喆.地方政府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助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J].中國經貿導刊, 2018(15):4.DOI:10.3969/ j.issn.1007-9777.2018.15.017.
[4]史緯恒,韓飛,王磊,等.基層氣象臺站軍民融合方式簡析[C]//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4 大數據,互聯網,融媒體時代氣象服務的創新與變革——第八屆氣象服務發展論壇.2018.
[5]李亦豪,申畯,楊志維.美國國防科研機構共享開放信息安全管理研究——以美國陸軍武器裝備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為例[J].情報雜志, 2017, 36(6):5.DOI:10.3969/ j.issn.1002-1965.2017.06.022.
(作者簡介:尚遠,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一大隊三隊,本科學員;陽志,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一大隊三隊,本科學員;謝玉科,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