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摘 要]“碰撞”模型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類模型,在每年的高考物理題中都會有所涉及。“碰撞”模型中包含諸多問題,每一個模型背后都有著不同的性質,使得學生在解題中具有一定的難度。文章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常見“碰撞”模型及其性質,以期為教師引導學生快速解答常見的碰撞類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碰撞;模型;高中物理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3)26-0052-03
“碰撞”作為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模型之一,在每年的高考物理題中都會出現,除了會出現在選擇題中,還會出現在壓軸題中。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其背景較為隱蔽,學生難以準確發掘,因此解答問題也就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快速解答常見的碰撞類問題,筆者結合實際問題,系統性地總結常見題型,分析常見問題。
一、彈性碰撞
(一)一動碰一靜
[例1]如圖2所示,速度為[v0]的中子與靜止的氫核和氮核發生彈性碰撞,碰撞后氫核和氮核速度分別為[v1]和[v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碰撞后,氮核的動量小于氫核
[B.]碰撞后,氮核的動能小于氫核
[C. ][v2>v1]
[D.][ v2>v0]
解析:由題意可知,在碰撞過程中中子、氫核和氮核滿足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
綜上可得正確選項為[B]。
(二)兩動相碰
如圖3所示,質量為[m1]、[m2]的小球分別以速度[v1]、[v2]的速度發生彈性碰撞[(v1>v2≠0)]。碰撞后[m1]、[m2]小球以[v′1]、[v′2]速度運動。
靜”模型。
不同質量小球碰撞后的運動情況也會有所差異(如表1)。
[例2]質量為[M]的大球和質量為[m]的小球如圖4所示進行放置,從高[h]處靜止釋放,[h]遠大于球的半徑,忽略空氣阻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M=3m],則兩球碰撞后,小球上升高度為[4h]
[B.]若[M>>m],小球可無限上升
[C.]若大小球互換位置,且[M=3m],則小球上升高度為[h]
[D.]若大小球互換位置,且[M=3m],則大球上升高度為2[h]
二、非彈性碰撞
如圖5所示,當兩物體在發生碰撞后,形狀不能完全恢復時,即為非彈性碰撞。此時,碰撞前、后不滿足機械能守恒。
[例3]如圖7所示,足夠長的木板[B]在光滑水平面上,木塊[A]放在木板[B]的最左端,[A]、[B]間接觸面粗糙,且[mA=mB=m],初始木塊[A]以速度為[v]向右運動,木板[B]速度為[2v],方向向左,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B]最終均靜止
[B.][ A]、[B]最終均向左做勻速直線運動
[D.][ A]、[B]減少的動能轉化為[A]、[B]摩擦產生的內能
解析:在本題中,木塊與木板所構成的系統動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A]、[B]減少的動能轉化為[A]、[B]間摩擦產生的內能,則[D]正確。
故正確選項為[B]、[C]、[D。]
三、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的融合
在一些復雜的問題中,往往涉及彈性碰撞和非彈性碰撞兩種情況。在解答這類問題時,首先需要學生對過程中的碰撞類型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而后結合不同碰撞的特點進行列式計算,進而解答問題。
[例4]如圖8(a)所示,光滑平面上靜止一質量為[m]的物塊[A],與輕質彈簧連接,物塊[B]向[A]運動,[t=0]時,與彈簧接觸,[t=2t0]時分離,第一次碰撞結束,其[v-t]圖像如圖8(b)所示,已知[t=0]到[t=t0]時間內,物塊[A]的運動距離為[0.36v0t0]。[A]、[B]分離后,[A]滑上粗糙斜面,然后滑下,與[B]再次接觸,之后[A]再次上滑,達到的最高點與上次相同。斜面傾角為[θ(sinθ=0.6)],求:
(1)第一次碰撞中,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與最大壓縮量;
(2)[A]與斜面的動摩擦因數。
(2)物塊[A]第二次到達相同高點,說明第二次分離時,[A]的速度為[2v0],水平向右。
設[A]第一次滑下斜面的速度大小為[v′A],向左為
[例5]如圖9所示,原本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車質量為[M=2 kg],上表面為光滑曲面,現在有一個質量為[m=1 kg]可視為質點的小球以速度[v0=3 m/s]從左端滑上小車,小球沒有翻過曲面,最后從左側離開。求:
(1)小球離開時,其與小車的速度;
(2)曲面的高度。
即曲面高度應大于等于[0.30 m]。
綜上所述,在高中時期,考試中經常遇到的碰撞類問題可以分為彈性碰撞、非彈性碰撞和兩者的綜合性問題。在實際解答這類問題時,學生一定要準確辨別出問題中的碰撞類型,而后結合不同碰撞模型下的運動特點進行列式計算,從而解答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司壽和.摭談“碰撞類”模型問題的思維認知[J].中學生理科應試,2023(3):28-30.
[2]? 許文.探究碰撞速度關系 深化碰撞作用模型:碰撞模型的拓展與應用[J].教學考試,2022(31):35-38.
[3]? 王多平.2022年全國高考乙卷物理壓軸題的解法探討[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28):125-127.
[4]? 歐其武.動量守恒定律在碰撞類問題中的運用[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2,51(1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