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艷,《上海故事》主編,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故事專委會主任,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感悟生活是文學創作之根本。何止是文學創作之根本,它可以放大到文學藝術的全部。
文學藝術是相通的。相通在哪里?什么是它們的共同點?一把二胡拉出的樂曲和一篇小說演繹的故事相通嗎?是的,相通。相通在它們的起點:感悟生活。
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雖然沒有明確的內容,但其傳達的凄涼境界卻與許多小說、詩歌和故事的內涵相通。余華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所表達的意境,與《二泉映月》所抒發的境界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此,感悟生活是文學藝術的相通之處,是文學作者和故事作者的共同探討對象,也是創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感悟生活的“感”是作品鮮活的保證
故事也罷,小說也罷,都是敘事,都希望你進入它的情節故事,從而感動你、感化你,再牽動你的聯想,讓你得出某種感慨、某種結論。作者在生活里的“感”和讀者在閱讀中的“感”一脈相承。文學作品讓你讀下去并打動你的,是細節、情節和故事中的人物。比如,許三觀這個角色,如果沒有賣血的經歷,他就不會如此鮮活。你感興趣的是賣血的過程,以及過程里發生的所有事件。
人物就像在澡堂子里的人們,赤裸裸的都一樣,只有穿上不同的衣服,做出不同的事情,才能區分開來。
故事和小說借助事件塑造了不同的人物,這些不同是從哪里來的?是憑空想象或者從天上掉下來的嗎?顯然不是。這些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感悟出來的。有些作品立意不錯,但是缺乏血肉,顯得骨感。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從概念出發編造出來的,可能是因為所寫內容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根本就沒有體驗過。說到底,是沒有經過感悟的過程。
感悟生活,反過來說,也是生活感悟。感和悟是并列的兩種形態,一種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一種是我們身邊的人、社會、國家發生的生活。我們首先是感覺它,再是感受它。感悟又是遞進的結構,先有感,再有悟。沒有感,何來悟?悟不是憑空的,更不是懸在半空的。
作品是否鮮活且有意義有深度,在于如何“感”——感覺到最細膩的地方,感覺到它的脈動,更在于“悟”——悟出其中隱秘的“道理”“理念”“哲學思考”。
“感”越有血有肉,“悟”就可能越接近大徹大悟。
我們以《上海故事》刊發的一篇故事為例,從中體會感悟之間的關系。
《夏日恩怨》故事簡單而獨特。故事中的“我”是一個高考失利的農村男孩,在父親的期望和自己的失落中,選擇下地干活。但是,他的倔強輸給了自己的身體,他在山坡上重重摔傷。父親卻沒有憐憫,反而冷冷地扔給他幾句話:“莊稼地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你是塊什么料,自己還不知道嗎?”這幾句話深深刺傷了男孩的心,他重新回到了學校。
若干年后,男孩小有成就,父親卻因中風躺在床上,家人竭盡全力為他治療,父親卻選擇“躺平”。男孩來到父親床前,也冷冷地扔給他幾句話:“你忘了那年夏天,你對我說的話?我覺得,你也不是躺在床上的那塊料!”父親震驚的同時深受刺激,在母親的攙扶下,父親倔強地進行訓練,最終得以康復。
這個故事獲得了“東麗杯”小小說獎。作者經歷了作品中全部的失落和痛苦:地不是人人都可以種的,自己連種地也不配。父親是撒氣也是激將,父親扔給兒子的那幾句話,等于朝兒子心里“捅”了一刀,目的是讓他振作起來。后來他也“捅”了父親一刀,異曲同工的兩個事件構成了一篇較好的作品。
我們來猜想和判斷這個故事的寫作起點在哪里。作者的農村生活經歷,考不上大學,種不了地,父親扔給他的這一“刀”的打擊或者類似的打擊,這些都是作者的真實感受。但是,只有一“刀”,既不是小說,也不是故事,這只是作者自己的“感”,只有通過生活的“悟”,從許多道理之中悟出了一種道理,又有了還父親一“刀”的奇思妙想,才讓作品成功升華。
作者由感而悟,形成了作品靈魂和肉體的統一。有勵志的元素,有報仇的元素,有激將的元素,有一報還一報的意思,你怎么想都可以。作品帶動讀者感慨和思考,這就是感悟的力量,讓作品從生活中來,又高于生活,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新的思考空間。
二、感悟生活的“悟”是作品高下的關鍵
我們生活在世上不能渾渾噩噩,需要不斷反思、總結、領悟、進步。作家的創作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作品需要更加領先,更加概括凝練、富有哲思。《阿Q正傳》有的人讀過,有人未必讀過,讀過的也可能忘記了許多內容,但阿Q精神是不會忘記的,它已經脫離作品獨立存在了。只要人類存在,阿Q精神就會存在。還有卡夫卡筆下的那只甲殼蟲,甲殼蟲的生存狀態也與人類共存。還有那套中人、皇帝的新衣等,都成為了文學的經典,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精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關于《西游記》,雖然其主旨是對反抗精神的歌頌,但隨著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層次。比如,在孫悟空馬上就要鏟除妖孽的關鍵時刻觀音菩薩的及時出現,很多的妖怪都有深厚的背景等,這些都反映出社會的復雜性和人性的矛盾。
上述一切的產生離不開感悟的“悟”,都是悟的結果。感和悟的關系很像肉體和靈魂的關系,靈魂的滋養是游走在肉體之中的,太骨感,沒有鮮活的細節和情節這些感性的東西,靈魂安能存在?
說到感悟生活,我想到作家三毛。三毛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寫自己的,寫自己心靈感悟的。她把生活感悟和表達感悟完全融為一體。她“流浪”了幾十個國家,尋找心靈的自由和理想的境界。她的《橄欖樹》正是她尋找求索的記敘: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么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
流浪遠方,流浪
橄欖樹是什么,代表什么,象征著什么?三毛并未給出明確的解釋,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小鳥、小溪、草原,這些都是常見的事物,為了它們值得去流浪嗎?究竟為何去流浪,是為追求自由嗎?還是為心靈的釋放,獲得心靈寧靜?這是三毛作品“悟”的魅力。
故事的“悟”也是一樣的,往往越空靈,涵蓋面越大,給讀者的想象空間也越開闊。
作品里的“悟”有時候很難說清楚,但好的作品里一定有“悟”。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閱讀名著各有各的說法一樣。
近年我在審稿時發覺,來稿很多,好稿子很少。原因或許是這一代故事作者的感悟能力比上一代弱,或許是互聯網的信息爆滿應接不暇,到處都有故事,都有素材,但作者都沒有沉下心來去深思再深思。當一個社會熱點出來很快就有多篇相關題材的故事出現,結果便是雷同撞車。這種沒有獨立的生活,也沒有獨特感悟,以一種模式創作出來的故事,不雷同不撞車才怪。
除了雷同的過于陳舊老套的稿子,來稿中還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故事有情節,“血肉”尚可,可讀性不錯,但是作品沒有“意思”,沒有那種隱含的理性思考的統領,也就是欠缺立意。另一種是主題先行,有些作者在創作時,過分強調立意,導致作品變得空洞和虛假。他們可能認為,一個高大的立意就能使作品脫穎而出,豈不知過分高大的立意,沒有生活中的“悟”來支撐,就成為另一種失敗。
三、感悟生活的“感悟”在創作中的運用
作家的作品千差萬別,原因是人生經歷不同,文學視野不同,關注的視角也不同,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有了高低之分。作品的高低也就是作者感悟能力的高低。
在文學創作中,感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創作中,“感悟”究竟該以怎樣的“面孔”出現?如何讓感悟引領作品的完成?這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剖析一個作品的初級階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構思階段,來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問題。
我有一位作家朋友,他總是想得多,寫得少,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從未被退稿。
1980年,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由中央廣播電臺配樂播放。
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在《上海文學》發表,并獲得了“上海文學”年度獎和安徽首屆政府文學獎。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正在創作,他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小說的整體構想和內容的布局。最初他想要寫一條小狗,起因是他寫過一只貓,大家很喜歡看。從他打算寫狗開始,他就時常和小狗朝夕相處寸步不離,去感受狗的喜怒哀樂和狗的一切。
這是感悟生活的“感”,但“悟”也已經悄然開始。他“悟”出,只有把自己一生最精彩的東西與狗融合,小說的分量才能上升一步。然后,他把所有準備納入作品的故事進行全盤思考,思考清楚這部作品“是什么”,再根據結論去修正所有素材,達到“相對統一”的狀態。
通常來說,作家先有對生活的感受,然后才會有所領悟。但在作品形成的過程中,感受與領悟往往是并行發展,相互促進、相互修正的,它們如同兩條緊密交織的線,共同構成了創作過程中水乳交融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作家不斷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對生活的領悟融入作品,使得作品逐漸豐富和深化。這種狀態無法用簡單的“大馬拉小車”或“小馬拉大車”來形容,因為它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家只有不斷挑戰自己,才能提升作品的深度和廣度。
總結:感悟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根本,也是作品的源泉。“感”是感性的,感性越強烈,作品就越有感染力。“悟”是理性的,理性的光芒越深邃,作品的內涵就越豐富。作品如果在構思階段沒有處理好,再進行“悟”,可能就已經遲了。最后,作品中的理性不易張揚,盡可能滲透到“血肉”里,讓讀者難以分辨又時時刻刻感覺得到作品靈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