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的悉心指導下,四川大力構建“133”工作模式,持續用力建隊伍、強保障、提質效,扎實推進漁政協助巡護隊伍建設,全力打造執法監管和協助巡護有效互補、有機結合的漁政執法監管體系。
一是優化隊員選聘方式。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推動各地組建漁政協助巡護隊員招募專班,參照事業人員方式公開招聘,嚴格資格審查、體能測試、面試考核,確保選拔人員符合工作需要。用好禁捕公益組織力量,依托阿拉善基金會組建長江鱘協助巡護隊,與飛溪河流環保公益中心簽訂社會化服務協議,助力巡護隊伍建設。
二是固化人員配置標準。聯合財政、人社等部門制定巡護隊員配置標準,按照長江、嘉陵江、沱江、岷江、大渡河、赤水河三類水域,每15、20、35 公里配置1名基礎巡護隊員,各市(州)、縣(市、區)結合本轄區禁捕范圍增配巡護隊員,做到測算有據、配置有序。截至目前,四川省建成漁政協助巡護隊伍183 支、隊員4000 余人,實現重點水域縣(市、區)全覆蓋。
三是廣泛吸納退捕漁民。把巡護隊伍建設作為發揮退捕漁民特長、拓寬就業安置渠道的重要途徑,依托“一對一”關愛聯系制度,點對點聯系和幫扶漁民,鼓勵“打漁人”變“護漁人”,滿足基本條件優先錄用。目前,累計吸納退捕漁民555 人,每8 名巡護隊員有1 人是退捕漁民。
一是強化資金保障。省級統籌漁業油補、涉漁工程生態補償、禁捕退捕結余等資金,支持巡護隊伍建設。各地全力保障人員工資、意外保險和醫療養老保險等待遇,明確巡護隊員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瀘州市按照每名隊員5.5 萬元標準,每年投入專項資金280 余萬元,退捕漁民參加巡護隊總體收入與退捕前基本持平。雅安市雨城區將22 名巡護隊員全部納入公益性崗位安置,確保人員隊伍穩定。
二是強化裝備保障。落實漁政執法裝備配置要求,實行統一著裝、配發工作牌,配置執法記錄儀、揚聲器、強光手電和雨具等必要裝備,有條件的地區還配備沖鋒舟、巡邏車,著力打造裝備齊全、形象良好的漁政協助巡護隊伍。宜賓市翠屏區利用集裝箱試點建成全省首個漁政巡護鎮級工作站,今年計劃再新建工作站6 個,實現禁捕重點鄉鎮全覆蓋。
三是強化制度保障。落實常態化培訓制度,確保崗前培訓不少于3 天,在崗培訓每季度不少于1 次,全省累計培訓1103 場、參訓2 萬余人次。嚴格人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勵、獎懲、考核等管理機制。自貢市禁捕工作優秀鄉鎮每年獎勵巡護隊員不少于1萬元。南充市強化正向激勵,設置考核補貼600 元,每月向考核達標隊員足額發放。同時,積極探索巡護人員舉報獎勵制度,按照核實成案100~200 元、重大線索500~1000 元標準,及時兌付現金獎勵。
一是加大協助巡護力度。當好禁捕執法“協助員”,推行“執法大隊全面管、鄉鎮政府具體抓、巡護隊伍全參與”的聯包責任制度。大力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日常巡護和漁政執法的科學性、精準性。目前,四川省累計建成可視化指揮調度平臺12 個,布設“亮江工程”監控點位908 個;協助執法20 萬余次,協助查處案件19000 余起、2300 余人,查獲電捕魚機220 余套、違禁船只40 余搜,勸阻違規垂釣人員180余萬次。
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當好普法宣傳“引導員”,積極參加全國“放魚日”等主題活動,通過抖音等新媒體普及涉漁法律法規,累計發放宣傳資料90 余萬份,切實營造“十年禁漁、人人參與”良好氛圍。
三是加大生態救護力度。當好環境保護“守護員”,累計解救誤捕長江鱘587 尾、胭脂魚32 尾、巖原鯉29 尾、大鯢31 尾,為保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