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打開小紅書,有關“逃離職場后如何活下去”的討論層出不窮,那些因為工作疲憊而離開職場的人,真的能“全身而退”嗎?我們和幾位曾經“逃離職場”的女孩聊了聊這個話題,她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不同的答案。
講述人:小貝,28歲,互聯網產品經理
逃離原因:在公司的價值不被肯定,裸辭后想嘗試間隔年
逃離結果:焦慮加重,入不敷出,狼狽重返職場
大學畢業我去了深圳發展,在我看來,那里是一片“希望之地”,我眼里閃著光,懷揣著夢想而去,但沒多久職場的現實就給了我一耳光。當時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卻發現自己的堅持特別徒勞。我們老板是研發出身,認識不到產品經理的價值,始終認為這是份沒什么門檻的工作,常常指手畫腳。每當看到自己費盡心思的產品設計被一群外行改得面目全非時,都好像胸口被掄了一記大錘,堵得不行。
人在迷茫、煩惱時,往往會做出沖動的決定。當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可,我的想法也開始偏激,只覺得人生已處于低谷,這個班無論如何都上不下去了,什么都沒有規劃就憤怒離職。我一直羨慕國外的gap year(間隔年),向往“給身體和精神放個假”,認為調整好心態重來也許會更好,但事實卻和預計南轅北轍。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在谷底了,結果辭職讓我的人生又往下跌了一層。
我逃離職場是先斬后奏,我媽知道后直接氣得掛了電話,我爸也表示家里不會給我任何經濟支援。那段時間雖然沒有了工作信息轟炸,但家人不停發信息,說我沒長性,白上了大學什么的。我現在還記得電話那端我媽的怒吼:“你能氣得我短壽十年!”身處陌生城市,那一刻我真的很想哭。
因為和家人關系鬧僵,辭職后我基本是靠有限的存款在撐,但在消費很高的深圳,只出不進的日子無形中讓我覺得比朋友們矮了一頭。無論是聚餐還是旅行散心,我都不能全情投入,腦子里只關注各種價簽,甚至開始懷疑,gap year到底是不是騙局,大家是怎么看著存款一點點消失還不慌張的?
太關注花錢,每次出去都玩不痛快,后來我索性連門也不出,每天窩在房間里逃避現實。不上班,時間也沒了規律,白天呼呼睡一天,晚上睡不著就開始胡思亂想,焦慮感成倍增長,感覺都有了抑郁癥的前兆,整個人“廢”得不行,想維持生活只能重找工作。
我沒想到自己只休息了四個月,卻花了近六個月才找到下一份工作,待遇并沒有比之前好。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連我自己也覺得很可笑,這場失敗的“逃離”讓我的履歷上多了近1年的工斷,可能這就是試錯的成本吧。
我不禁想到《笑傲江湖》里風清揚的那句經典臺詞:“有人就有江湖,你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沒有計劃的“逃離”就像一場有勇無謀的冒險,一不留神就會帶來更多的麻煩。這次的貿然嘗試讓我明白,職場就是我無法逃離的“江湖”。
講述人:詠珊,26歲,前HR,現自由職業者
逃離原因:紛繁復雜的工作讓身體不斷亮起紅燈,于是決定辭職“保命”
逃離結果:消費降級,但成功從工作的桎梏中“突圍”
上海大廠的HR,月薪2萬+,聽起來是份很不錯的工作,但我在處理各種復雜的員工關系中“溺水”了。近幾年我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清退同事,這導致我心理壓力巨大,有時候明明知道員工家里困難,不能失去這份工作,卻還是要從公司的立場出發,多次撕破臉皮。大家習慣和我說話前就打開錄音留證據,我也被同事稱作“工賊”“老板的走狗”等,在職場里沒有一個朋友。
工作的壓力直接反映在身體上,我一開始是失眠,然后是掉頭發,后來查出七八厘米大的子宮肌瘤和嚴重的乳腺增生,被醫生一再叮囑要減輕壓力。有一回我媽來看我,發現我在燃氣灶旁邊發呆,整個人就像被抽走了靈魂,開水噴濺到手上也不知道躲開。她替我做了個決定:咱不上班了,再上人就沒命了。
在健康和工作間,我必須選擇前者。
我唯一的底氣是在市中心有套房。房子是我爸留給我的,雖然不是豪宅,但是地理位置特別好,可以租得上價。我選擇搬離那套房子,將它出租,同時在郊區租了套便宜的,用每個月的房租差價作為穩定的收入。
當然,這份收入肯定沒法和上班比,生活質量也會有斷崖式的下降,這點我有心理預期。以前工作的時候,壓力一大,就會買一些昂貴的莫名其妙的東西,美其名曰“獎勵自己”,比如雙十一買的跑步機,一直堆在角落充當晾衣架,以后這些可有可無的消費能免則免。
辭職一段時間后我發現,“消費降級”并沒有那么難以忍受。之前我總把購物當成獲取安全感的方式,結果家里囤滿了無用之物,現在遠離職場、遠離壓力,自然也不太會有無節制的消費沖動。降低物欲以后,整個人有了更多的喘息空間,比起金錢,我認為精神上的放松和自由更加重要。所以,離開職場是否值得,取決于個人的取舍與追求,如果內心放不下喧囂,即使辭職也沒用。
幸運的是,最近一次體檢,我的各項指標比以前好了很多。現在,我在陽臺上種了一些花花草草,每天澆花、擦葉子,而且有大段的閑暇可以去附近的公園散步、欣賞風景,或是干脆宅在房間拍一些逗貓日常,剪成視頻發到網上。感覺以后可以做職業UP主,再也不用像從前一樣,上班、通勤、加班,也不需要跟任何不愿意接觸的人打交道。我不覺得自己是“逃離”,相反,我覺得自己是從工作的桎梏中“突圍”了。
講述人:蘇淇,33歲,前財務,現全職家庭主婦
逃離原因:職場發展受阻,想把婚姻當作“提前退休”的跳板
逃離結果:本以為是逃離職場,結果卻進入了24小時無休的“新職場”
如果說,這世上有一種職業,全年無休,每天24小時待命,無償勞動,還備受歧視……那一定是全職家庭主婦。
其實退居家庭一開始是我的主動選擇。我之前的職業是會計,每天埋頭做憑證,工作的忙碌程度還算好。只是會計這個職業要不斷學習考試,偏偏我是個不愛學習的人,中級會計證連著考了三年,總有一門過不了。拿不到證,升職無望,再加上收入一般,久而久之不免對職場產生厭倦。孩子出生后,老公整天勸我辭職,說他工作穩定,工資可以覆蓋全家人的支出,于是我果斷辭職。
一開始我還有些竊喜,心心念念的“提前退休”來得這么早。我熱愛烹飪,喜歡孩子,期待擺脫職場的束縛后,有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但真的辭職后,很快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可笑——自己不過是從一個職場跳到了另一個更加困難的“新職場”。“下班”從我的生活里消失了,以前的8小時工作變成了24小時,除了睡覺,幾乎“隨時待命”。最讓我感到有心理落差的是,自己的辛苦付出被當成 “理所應當”,老公時不時流露出我在家帶娃很輕松的意思,伸手要錢的感覺比我想象的還要差。
有段時間婆婆搬到我家住,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我們有一些摩擦,她沒少對我橫挑豎揀。有一次我忙了一上午,閑下來剛想躺在沙發上玩會兒手機,婆婆就開始含沙射影說我不勤快。最讓我崩潰的是,老公居然還在一旁幫腔:“她就是好吃懶做,閑慣了。”我很想大吵一架,但最終還是沒有開口——原來靠別人養著,真的會變得怯懦。
除了“個人價值”被忽視外,還有“社會價值”的迅速貶值。偶爾同學聚會,自己除了育兒話題,完全插不上話,和那些還在職場打拼的同學明顯拉開了距離。
我越來越感覺這個名為“家庭”的新職場,正在一點一滴地消耗我的能量。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三歲,我便迫不及待想重新回去工作,雖然在家過長的待機時間讓我失去了競爭力,信心也在雞毛蒜皮中逐漸消失,但我還沒有放棄,準備先把中級會計證考下來,再一步步來。
“逃離職場”可以說是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但“逃”和“離”需要分開來看,“逃”是告別職場的勇氣,而“離”則更需要有對未來的清楚規劃。有人淺嘗輒止,有人甘之如飴,還有人想重新來過。要不要“逃離”,適不適合“逃離”,以及選擇何種“逃離”方式,都是很個人的事。
當人生處在不同階段,所思所想、所欲所求皆不相同。與其說我們很難找到逃離職場的“標準答案”,不如說這個命題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當環境改變,人的心境也會隨之變化,原本避之不及的忙碌工作也可能變得“真香”,無論最終的選擇是什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讓這個選擇變得正確。
(摘自2023年第10期《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