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類文明程度還沒有到可以在宇宙自由航行的時代,但這并不影響科學界和文化界對浩瀚星空與地球形態的幻想。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John Dyson)于 1959 年在《科學》雜志(Science)提出了戴森球(Dyson Sphere)概念,即包圍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結構,可以捕獲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輸出。戴森認為如果技術文明可以延續足夠長的時間,星球生命對母恒星的能量需求也會相應增加,甚至膨脹到需要捕獲母恒星所有能量的地步。1964 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kolay Semyonovich Kardashyov)提出一種關于量度文明層次和技術先進程度的假說,即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將文明分成三個量級。
不同類型戴森球的能量收集能力與卡爾達肖夫指數相對應,不同量級的文明也體現星球生命利用資源的能力。卡爾達肖夫指數概括來說,I 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 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圍繞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 型文明則利用它所處星系的所有能量。以地球為例,目前的人類文明還未達到 I型文明,僅為 I 型的 0.75 級左右。如果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截取來自太陽的絕大部分能量,并以此為基地探索外太空。目前據科學家推測,人類將在 100 至200 年左右達到 I 型文明狀態,但要達到 II 型文明狀態可能需要幾千年,而 III 型文明可能需要 10 萬年以后才能實現。
戴森球概念與卡爾達肖夫指數雖然均處于假說階段,目前來看遙遙無期,但其在目前人類文明階段是具備合理性的,不僅是科學發展的探索方向,在文化藝術領域也有科幻作家、電影導演、藝術家以其作為創作理念的作品,暢想太空。在第九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和“宇宙電影——第 14 屆上海雙年展”中,均有藝術家的作品將視角望向太空。加魯什·梅爾科尼揚的《世界觀》幻想了 1977 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兩個太空探測器引導外星生命與地球相遇的故事,同時探討了世界與圖像的關系。陳瀅如的作品探討了宇宙學體系框架,以此追溯諸多如占星術、神圣的幾何圖形和煉金術等人類行為與權力的歷史。約納斯·斯塔爾的作品探討了在太空時代,人類在眾多星際物種之中的地位。其中既探討了人類與地球生物的生態處境,也包括人類與外星生命的接觸的潛在可能。科斯塔基斯收藏中的作品則源于更早的現代主義藝術時期,在 20 世紀早期,藝術家對宇宙時代的想象便通過視覺藝術表達,那個時期的一部分現代主義藝術,比如未來主義,就將速度、科技等元素加入到繪畫中。

?加魯什·梅爾科尼揚,《世界觀》影像的靜幀,2023 年。圖片由藝術家 / 法國巴黎圖像及造型藝術作者協會提供。

?加魯什·梅爾科尼揚,《世界觀》影像的靜幀,2023年。圖片由藝術家 / 法國巴黎圖像及造型藝術作者協會提供。
1993 年生于亞美尼亞阿博維揚。
在法國巴黎工作、生活。加魯什· 梅爾科尼揚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從事動態影像、裝置藝術和雕塑創作。他的作品曾在各類展覽、放映和藝術節中展出,地點包括首爾的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塞勒姆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墨西哥城的 Nordenhake 畫廊和數字文化中心、蒙彼利埃的 La Panacée藝術中心、法蘭克福的讓· 克勞德· 邁爾美術館以及里爾的拉斯科空間現代藝術館。2016 年,加魯什· 梅爾科尼揚畢業于舊金山藝術學院,2017 年畢業于巴黎國立美術學院。他的畢業項目《采訪》獲得了 ThaddaeusRopac 畫廊大獎。( 肖像照 ?CéliaFoussé.)
1977 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兩個太空探測器,將兩張留聲機唱片送上了太空,被稱為“金唱片”,其中以編碼形式刻錄了包括大約 100 張照片,以及來自地球的音樂、聲音和語言,盡可能詳細地描述地球人——尤其是人類文明,希望傳遞給潛在的地外文明。
將兩張唱片送入太空,就像把漂流瓶扔進星際海洋,而《世界觀》這部影片的目的是設想其后續。影片展現了外星生命跟隨金唱片的引導,抵達地球,來會見這里的居民。隨著天體慢慢變成人形,外星生命小心翼翼的動作逐漸有了把握,偵察任務就此開始,要開始探索一個陌生而未知的環境。它們茫然的眼睛捕捉到一個巨大的天文臺,掩映在群山之中,破敗而荒蕪。期待中的“人類會面”現在看來是不可能了,它們也無法了解地球人為何要發送信息。它們所見的建筑、設施和裝置都彰顯了密集的人類活動,以及人類試圖超越地球界限的跡象,然而這些痕跡令外星生命感到費解,它們毫無頭緒,只有一些飄渺的想法——或許這個世界是按照其自身的圖像建立起來的。(作品來自法國文化部的“新世界”項目)

?陳瀅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園,你我相遇于此》,2023年,單頻高清影像,彩色、黑白、有聲,16分鐘,藝術家惠允

??陳瀅如,《是非之外有座花園,你我相遇于此》,2023 年,單頻高清影像,彩色、黑白、有聲,16分鐘,藝術家惠允
陳瀅如Yin-Ju Chen
追溯權力的歷史。占星術、神圣的幾何圖形和煉金術成為理解諸多人類行為的框架。在近期的創作中,她持續探索靈性、薩滿和佛教的實踐所具有的物理效應,以及意識的形而上學屬性。
陳瀅如通過對宇宙學體系的闡釋來《是非之外有座花園,你我相遇于此》受 13 世紀波斯詩人魯米一首詩的啟發(作品標題是其中的詩句),講述了愈療的過程以及對人類苦難的沉思。
這件作品將現成素材、藝術家自己的旅行記錄,以及神話半人馬喀戎(著名的治療師、預言家)的動畫結合在一起,探討了靈性實踐如何幫助我們超越個體主觀性,從宇宙的視角出發來感知生死。



約納斯· 斯塔爾Jonas Staal
約納斯· 斯塔爾的作品《異星生態》回應了人類不久將會成為星際物種的可能性。然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首個外星基地將由一家“先鋒”企業建立。這一事實表明,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從帝國主義與提取主義在地球上造成的后果中并未學到多少教訓。
這件作品強調,在成為一個星際物種之前,我們需要重新評估人類對于身處其中的生態系統所肩負的責任,并認可地球上、地球內以及地球上空的非人類工作者們所做出的奉獻。因此,這件作品提出了兩個口號:“星際團結”(修復地球上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關系)和“異星生態聯合”(以萬物平等為前提與其他外星生態系統接觸)。

?約納斯·斯塔爾,《異星生態》,2023 年,裝置,尺寸可變,藝術家惠允

?約納斯·斯塔爾,《異星生態》,2023 年,裝置,尺寸可變,藝術家惠允

?約納斯·斯塔爾,《異星生態》,2023 年,裝置,尺寸可變,藝術家惠允

?約納斯·斯塔爾,《異星生態》,2023 年,裝置,尺寸可變,藝術家惠允

1.瓦西里·切克里金(Chekrygin V.),《復活》(Resurrection),布面油畫,79.4 cm x 89.1 cm ?塞薩洛尼基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 Museum of Modern Art - CostakisCollection)。

2.亞歷山大·羅德琴科(Rodchenko A.),《白色構造(機器人)》[Construction on White (Robots) ],1920 年,膠合板油畫,144cm x 95.2 cm ?塞薩洛尼基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 Museum of Modern Art - Costakis Collection)。

3.古斯塔夫·克盧茨斯(Klucis G.),《動態構造》(Photographsof constructions ),根據原始玻璃底片制作的現代印刷品 ?塞薩洛尼基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 Museum ofModern Art - Costakis Collection)。
俄羅斯先鋒派藝術家自視為新時代的預言家:在宇宙人類時代,人類將離開地球,征服宇宙。在后俄國革命時期,抽象藝術并不被認為是“現實”的對立,而是對未知的未來世界的宣告。伊萬·克留恩、克利門特·雷德科、亞歷山大·羅德琴科、伊萬·庫德里亞紹夫,以及克謝尼婭·恩德爾和瑪麗亞·恩德爾姐妹的作品與其說是純粹的抽象畫,不如說是以視覺形式再現了宇航員星際旅行時的體驗。
在此展出的幾乎所有藝術家都在抽象與具象之間來回轉換。歸根結底,馬列維奇開創的宇宙空間概念催生了這一轉變。正如《黑色方塊》既可被視作非具象繪畫,也可以理解為宇宙的再現,這一代俄羅斯藝術家也以這件作品為范例,在抽象與科幻的交界處不斷探索。[ 展覽作品來自喬治·科斯塔基斯收藏,選自鮑里斯·格羅伊斯為“永生的藝術:俄國宇宙主義”(柏林世界文化中心,2017 年)策劃的收藏展。以上文字改編自格羅伊斯為該展撰寫的文章。]

4.古斯塔夫·克盧茨斯(Klucis G.),為阿列克謝·克魯切內赫 (AlekseiKruchenykh) 所著《四首音韻詩》(Four Phonetic Poems,莫斯科,1927 年)插圖的構造研究,1922 年,紙本石版畫,19.7 cm x15 cm ?塞薩洛尼基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Museum of Modern Art - Costakis Collection)。

5.卡齊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至上主義 34 幅畫》(Suprematism. 34 Drawings, 1920)小冊子中的插畫,1920年,紙本石版畫,38 cm x 47 cm ?塞薩洛尼基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科斯塔基斯收藏(MOMus - Museum of Modern Art - Costakis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