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緯Jiang Wei
我這次在麗水美術館看斯蒂芬·肖爾的回顧展,駐足時間最長的是他的《要素》和《地形》系列,這倒并非說《美國表象》和《不尋常之地》不重要,它們當然非常重要,但我個人更愿意仔細琢磨相對而言不太熟知的作品。
《要素》系列是斯蒂芬·肖爾向沃克·埃文斯致敬的作品。1966 年,美國伊肯斯出版社發行了沃克·埃文斯《來自內在的信息》畫冊,這家剛創立的出版社發行的第一本攝影畫冊。出版社的負責人希望這本畫冊能夠為攝影書籍樹立嶄新的標準,出于注重品質的考慮,畫冊只挑選了極少量的照片,包括了一對夫婦的廚房,另一個人的早餐室,還有埃文斯母親住處附近的房屋虛墟,埃文斯拜訪密友時拍攝的臥室,這些照片都能讓人聯想到這些空間曾經或現在的主人,以及他們的生活。
2019 年,也是伊肯斯出版社,出版發行了肖爾的《要素》畫冊。24 幅 1984年至 1993 年創作的作品,包括了他在紐約州住家附近和國外拍攝的彩色、黑白照片,人物,景觀等等。
斯蒂芬·肖爾的攝影歷程中,安迪·沃霍爾、約翰·薩考斯基和沃克·埃文斯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幾個人。薩考斯基讓肖爾直面了一個攝影師所做出的基礎的分析性決定:在何處框定畫面,要包括什么以及舍棄什么,框架會如何中斷這個世界,截斷物體與形狀,并形成影像的視覺結構的起始點。
在《現代實例》這本書里,肖爾講到薩考斯基一直有果樹栽培學的興趣,愛好種蘋果。薩考斯基曾經在某個場合表示,如果你遇到一個喜歡的蘋果品種,復制它的唯一方法,就是把結出它的樹枝嫁接到另一株現成的樹上。
我覺得斯蒂芬·肖爾向沃克·埃文斯致敬的方式,就像是薩考斯基的蘋果栽培觀點。一張照片可以是一件自覺的藝術作品,又源于對世界的感知,被形式分析闡明,并對心理和詩意的共鳴十分敏感。一張照片可以同時處理這四方面。埃文斯最好的影像就是如此,肖爾當然心領神會。
沃克·埃文斯當年在《來自內在的信息》扉頁引用了亨利·馬蒂斯的話“真實并非真理”,告誡讀者不要草率理解攝影的真諦。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的“真實眼淚的驚駭”(The fright of real tears),是說在日常感受力最為靈動、豐盈的時刻,往往是最具神思的時刻,此時,當你凝神注視,很多曾經熟視無睹的事物就會翻轉,變得陌生又豐富,而生命中最重大的問題就會由此浮現出來。
《要素》這個系列比肖爾以前的作品更日常,也更綿密。日常敘事的難度在于,攝影師不能超出經驗的邊界,不能架空語境,這要求攝影師在克服敘事難度的過程中不能取巧,不能有什么浮夸的戲劇性,照片就是通過因自我認識的漸進而顯現的醒悟和內省。
我以前在電腦和手機屏幕上看《地形》系列,總感覺一般,也因此產生困惑:肖爾為什么要去拍這些?直到在麗水美術館的展覽現場,我才有深刻領會,這是美妙的時刻。循著參觀路線,特別是在《美國表象》和《不尋常之地》之后看到《地形》,視域是連貫整體的,跟單獨看《地形》是完全不同的觀看體驗,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美國表象》和《不尋常之地》過后幾十年,大師起心動念,想要去曾經拍過的地方走走看看。他也確實付諸行動了,但經過幾個星期的重游故地,他發現并無大的改觀。2020 年,無人機拍攝的便捷可行,促使《地形》系列誕生,善于運用新技術、新方法的斯蒂芬·肖爾,可以再一次觀看美國,以別樣的方法。原來只能平視的小鎮主街、停車場、房屋、公路、河流、谷倉、田野,在45度俯瞰視角下能夠看得更開闊深遠,但依然保持著他冷靜、明晰的風格特征。肖爾也因此和沃克·埃文斯、羅伯特·弗蘭克、威廉·艾格斯頓、羅伯特·亞當斯、喬·斯坦菲爾德等諸多攝影師一樣,一輩子都在反反復復運用各種方式看美國,看這片大地上的形形色色。蘊含在平凡表象內部的,是無盡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起承轉合,真的令我觸動心弦。

1.意大利盧扎拉,1993年,選自《要素》系列,?斯蒂芬·肖爾, 由紐約 303畫廊提供

2.紐約州埃塞克斯郡,1992年,選自《要素》系列,?斯蒂芬· 肖爾, 由紐約303 畫廊提供
如果我們想象一個杰出的攝影師,他看到的東西遠超一般人,為什么在如此多的感官印象中,他抓取留存在意識中的是這些,而不是那些?因為意識總是主動的、有所選擇的,飽含獨有的情感和意義,揭示出選擇,浸潤著感知,還有些許的歲月喟嘆。因此,肖爾在《地形》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條小鎮主街,而是他的街道,攜帶著他的性格和身份的標記。這是意識的特殊性,而這種個體化的感知標識,混雜了經驗和時間的印記,也正是肖爾之所以是肖爾自身的理由。
看斯蒂芬·肖爾的《地形》系列,我想到最喜歡的博爾赫斯寫下的一句話:“時間是構成我的實體。時間是帶我涌涌向前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

3.墨西哥尤卡坦, 1 9 9 0年,選自《要素》系列,?斯蒂芬· 肖爾, 由紐約303 畫廊提供

4.墨西哥尤卡坦, 1 9 9 0年,選自《要素》系列,?斯蒂芬· 肖爾, 由紐約303 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