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把CO2直接通入NaOH 溶液中,沒有實驗現象,CO2是否和NaOH 發生反應了呢?該如何證明二者之間發生反應了呢?作者通過“四個探究”活動,各個小組交流談論、設計實驗、總結結論。對“CO2和NaOH反應”進行了科學探究,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層層深入,不僅運用科學探究法合作學習,做到了跨學科學習,還步步為營,做到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研究,培養了學生化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CO2和NaOH;定性實驗;定量實驗
文章編號:1008-0546(2023)11-0082-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3.11.017
新課標指出“常見酸、堿的化學性質”為學生必做實驗及實踐活動,[1]關于“NaOH 的化學性質”有兩個無現象的實驗: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反應;氫氧化鈉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在學生實驗“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反應”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驗證反應的“無中生有”(向滴入酚酞溶液后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鹽酸)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實驗能力,因此在證明“CO2和 NaOH 反應”實驗探究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過程,進行大膽的猜想,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案來證明。在小組合作的探究過程中,提高實驗能力,增強合作精神,在探究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一、問題的提出
人教版下冊第59頁的課后習題第3題“如何鑒別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2]同學們很容易想到用CO2來鑒別,若變渾濁,則為石灰水;若沒有變化,則為氫氧化鈉溶液。對于沒有實驗現象的“CO2和 NaOH 之間”,我們如何證明“二者之間是否反應”呢?
二、實驗研究的流程和方法
實驗教學在初中化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22版新課標又新增了“1.3化學實驗探究的思路與方法,[1]在這個實驗中正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科學研究的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總結反思——分析評價——交流討論
2.實驗研究的方法:
三、實驗方案的設計(四個活動的探究)
【實驗原理】2NaOH+CO2=Na2CO3+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實驗器材】儀器:試管2支、吸管2支、滴管1個、燒杯1個、裝滿 CO2的塑料瓶3個、裝滿 CO2的圓底燒瓶1個、藥匙1把、注射器(普通)1個、電腦1臺、氣壓傳感器1個、數據采集器1個、磁力攪拌器(含磁子)1個、雙控膠塞1個、專用注射器1個。
藥品:NaOH 溶液(1 mol/L)、NaOH 酒精溶液(1 mol/L)、NaOH 固體、鹽酸(1∶2)1瓶。
其他:氣球1個;制取 CO2裝置(含藥品)一套、火柴1盒。
1.活動1:一例一證,證明反應物(CO2)的減少
證明反應物(CO2)的減少即通過 CO2同時溶于H2O和NaOH溶液的對比實驗,證明反應的發生;
【探究活動】向 NaOH 溶液吹入氣體,沒有現象,我們該如何設計實驗證明反應發生了?
【實驗步驟】甲向裝滿 CO2的塑料瓶中加入大約1/3的水,乙向裝滿 CO2的塑料瓶中加入大約1/3的 NaOH溶液,兩人同時振蕩,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水的塑料瓶變得略癟;加NaOH溶液的塑料瓶變得更癟。
【實驗結論】對比發現,CO2和NaOH發生了反應。
【實驗反思】若不是運用控制變量法,通過乙的實驗,能否證明發生了反應?
2.活動2:一例一證,證明生成物(Na2CO3)的產生
證明生成物(Na2CO3)的產生即通過 CO2溶于 NaOH 酒精溶液[3]后,溶液變渾濁,證明有生成物Na2CO3的產生,證明反應的發生。
【活動探究】
溫馨提示:20℃時,NaOH 和Na2CO3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溶解度(見表1)。
把活動1中的乙的實驗中的 NaOH 溶液換成NaOH酒精溶液,實驗會怎么樣呢?
討論、交流,設計實驗。
【實驗步驟】丙同學向裝滿 CO2的塑料瓶中加入大約1/3的 NaOH 的酒精溶液,振蕩,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溶液變渾濁。
【實驗結論】CO2和 NaOH發生了反應。
【實驗追思】丙同學的實驗與活動1中的乙同學的實驗進行對比,有什么現象不同?能否證明反應的發生?丙同學的實驗與活動1中的甲同學的實驗進行對比,有什么現象不同?能否證明反應的發生?
3.活動3:一例多證的定性實驗
一例多證的定性實驗即通過 CO2與 NaOH 固體反應,[4]然后注入鹽酸,證明新物質的產生。[5]
【實驗研究】把活動2中的 NaOH 酒精溶液換成 NaOH 固體,實驗能否成功呢?生成物又該如何證明呢?同時粗略地計算加入的藥品(NaOH 固體和鹽酸)的量。
【實驗步驟】丙同學向裝滿 CO2的塑料瓶中加入大約2 g 的 NaOH 的固體,振蕩,待其充分反應,氣球變癟后注入10 mL鹽酸(1∶2)(見圖1)。
【實驗現象】振蕩后,塑料瓶內氣球變大,塑料瓶內壁上出現水霧;注入鹽酸后,瓶內產生大量氣泡,手摸塑料瓶外壁發燙,氣球變癟(在瓶內),接著又變大(沖出瓶外),最后又變癟(進入瓶中)。
【實驗分析】向裝滿 CO2的塑料瓶內加入 NaOH 固體,振蕩后氣球變大(瓶內),是因為 NaOH 的固體消耗了 CO2,使瓶內氣壓大大減小;塑料瓶內壁上出現水霧,說明反應過程中有 H2O 生成;手摸瓶子外壁發燙,說明反應放熱;注入鹽酸后,瓶內產生大量氣泡,說明 Na2CO3和鹽酸反應,生成了 CO2,同時實驗過程中會放熱,產生的大量 CO2和受熱膨脹迅速使瓶內癟氣球,沖出瓶外脹大,最后冷卻至室溫又變癟再次進入瓶中,理論上產生的 CO2的量與注入鹽酸前消耗的 CO2的量相當。
【實驗結論】氣球變大,說明 CO2的量減少,反應發生;圓底燒瓶內壁上出現水霧;反應放熱;以及注入鹽酸后,產生大量氣泡,使得瓶內氣體壓強又逐漸變大,直至使氣球再次完全變癟。這四個現象都能夠證明反應的發生。
【反思評價】這個實驗因為 CO2的減少導致裝置內氣壓變小,能否借助氣壓傳感器?有水霧產生,能否借助濕度傳感器?反應放熱,能否借助溫度傳感器?把“定性實驗”轉變為“定量實驗”來一探究竟呢?
4.活動4:一例多證的定量實驗
一例多證的定量實驗是通過 CO2與 NaOH 固體反應,接著注入鹽酸,證明新物質的產生(定量)。
【實驗設想】請同學們畫出氣壓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可能測出的曲線圖。
【實驗設計】借助氣壓傳感器來探究,把活動3中的塑料瓶換成圓底燒瓶,氣球換成氣壓傳感器,把圓底燒瓶放在磁力攪拌器上加入磁子攪拌(代替振蕩),會出現什么樣的曲線圖呢?注入鹽酸后,曲線圖又會怎樣變化呢?
教師和丁同學合作完成該實驗(實驗裝置圖和實驗結果得到的曲線圖,見圖2):
【實驗步驟】檢查裝置氣密性,連接好裝置(已經放入磁子),收集滿一瓶 CO2,接著加入大約2 g 的 NaOH 固體,關閉壓強傳感器和導氣管上的活塞,蓋好雙孔膠塞,打開壓強傳感器上的活塞,打開 Logger Pro,開始記錄數據,接著打開磁力攪拌器,觀察壓強的變化,當壓強持續不再變化時候,用注射器抽取10 mL(1∶2)的鹽酸,連接好注射器和導管的接口,小心地打開活塞,使鹽酸成滴緩慢地流下,繼續觀察現象,待到不再產生氣泡的時候,關閉磁力攪拌器開關,再等待大約30秒時間,保存數據,整理儀器,實驗結束。
【實驗現象】圓底燒瓶內壁上出現水霧,壓強曲線逐漸變小,注入鹽酸后,氣體壓強又逐漸變大,直至恢復到室溫時的狀況。
【實驗分析和結論】裝置內氣體壓強的減小,說明反應物 CO2的減少;有水霧的出現,說明有新物質水生成;注入鹽酸,產生大量氣泡,裝置內氣體壓強又恢復至起始狀態,說明燒瓶內產生了 Na2CO3。這些都通過傳感器的數字化說明 CO2和 NaOH 發生了反應。
四、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跨科滲透。通過實驗和實物展示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知識源于實踐的道理??鐚W科學習,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美術知識繪圖、利用物理和數學知識計算藥品的質量和取用,做到“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促進學生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化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2.層層探究,揭露本質。以“四個探究活動”為主線,通過“活動1:CO2溶于 H2O 和溶于 NaOH 溶液的對比實驗;活動2:CO2溶于 NaOH 酒精溶液;活動3:CO2與 NaOH 固體反應,接著注入鹽酸,證明反應物的減少和新物質的產生(定性);活動4:CO2與 NaOH 固體反應,接著注入鹽酸,證明反應物的減少和新物質的產生(定量)”,不斷地發現問題,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討論、合作交流,充分參與科學探究的整個流程,由“一例一證(定性)”逐漸過渡到“一例多證(定性)”,再由“定性的一例多證”,過渡到“定量的一例多證”,體現了科學探究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同時,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意識。
3.熟悉流程,靈活創新。通過定性和定量實驗,“一例一證”和“一例多證”增強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勵學生把實驗中類似的問題帶進課堂,知道化學與實驗緊密相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過單個角度,一例一證,運用科學探究的流程和研究的方法,來證明反應的發生。又通過多個角度,設計定性和定量實驗,出現多個“證據”,培養了“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的科學素養。[6]
4.師生合作,一舉多得。通過“一例多證”,實現了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高度契合,落實了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通過學生角色轉化,達到知識系統化的目的?;顒?對加入藥品量的計算融合了數學、物理的知識,活動4曲線圖的預測繪制,融合了美術的繪圖和數學中的函數,這些設計,充分地體現了跨學科的融合學習;創造性地完成了一個綜合性定量實驗——通過一個數字化實驗多角度證明反應的發生,實現了“一例多證”的實驗創新。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化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科書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3]鄭貴芳.深度學習背景下的實驗探究課程設計:以“CO2與 NaOH 溶液反應的探究”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2(2):46-48.
[4]李輝力,梁淑珍,張賢金. NaOH 固體與CO2氣體反應的理論分析與實踐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2):124-125.
[5]薛東,戚曉軍.驗證 CO2與 NaOH 溶液的反應及反應產物的檢驗[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1(9):85-86.
[6]朱紅霞.以經典探究為載體滲透化學學科素養:以“探究 CO2與NaOH 溶液反應”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