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舞臺藝術必須面對的問題和需要所有藝術工作者不斷挑戰和創新的進程,曲藝更是如此。及時地切入生活、觀照現實、反映時代、引領風尚,創作排演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和作品,是新時代曲藝創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作為協會,如何立足自身特點,蓄勢借力,鍛長板、補短板,整合資源、搭建平臺,更好地去服務、推動曲藝創作這一中心任務,需要我們所有人的睿智和努力。
由中國曲協主辦的“全國曲藝創作高級研修班”是全國曲藝創作領域的一個品牌項目,截至2023年已經成功舉辦了15期,筆者作為學員多次參加培訓,通過專家授課和點評不僅讓自己的曲藝創作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完善,更通過協會促進創作研修提升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體驗,受益匪淺。在中國曲協舉辦的此類活動的影響和帶動下,多年來,四川省曲協也進行了有益的學習效仿和探索嘗試,堅持不懈地通過“四川曲藝流動講堂”教育培訓活動、四川少兒曲藝創作、學科教育建設專題座談會、四川諧劇創作交流座談會、四川曲藝音樂創作交流座談會,以及四川曲藝多個重點劇目節目,例如《望紅臺》《永不落幕》《周永開》《紅杜鵑》《卓筒小井》《守望》《川軍張三娃》等劇目的創作分享會、座談會和研討會,努力搭建起曲藝創作者們的分享共享平臺和聯絡溝通機制,推動四川曲藝創作整體進步。
特別是從2021年開始,對“四川曲藝流動講堂”品牌教育培訓活動進行了升級,在保留專家授課、改稿、座談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授課專家示范演出和學員專場惠民演出等形式,將課堂授課和舞臺展演結合起來,將理性知識和感性認識結合起來,讓專家們不只是授課,還要演出示范,讓學員們不只是聽講,還要登臺展示。通過3年的嘗試,這種帶有極強互動性的教學方式讓老師和學員之間的交流更深入、更徹底、更有效。同時,藝術家的示范演出和學員們的專場展示都以曲藝惠民演出的形式向舉辦地的老百姓免費開放,既服務了地方,也讓曲藝的好演員、好節目和新演員、新節目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間,更好地接受觀眾的檢驗。
近年來,通過關注重大主題和社會熱點事件,借助四川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曲協組織聯動的“我眼中的新時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上游生態屏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巴蜀文旅走廊”“抗震救災”“抗擊‘疫’情”等專題專項采風創作活動,讓曲藝家們與各藝術門類的創作者一起深入生活,交流互鑒,更好地開拓視野、捕捉題材、挖掘內容、促進創作,推出了《三星伴月》《種子》《九曲黃河第一灣》《黃荊樹》《暖陽》《我們的力量》《一碗豆花飯》等一批有較高質量的曲藝新作。
2022年,也是在樂山,由四川省文聯主辦,四川省曲協承辦實施的“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四川入圍節目進校園展演專場惠民演出”在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劇場圓滿舉行,來自四川全省的曲藝工作者、創作者、表演者代表和四川省曲協專題培訓班學員,以及樂山職院師生們一起觀看了四川省當年入圍中國曲藝牡丹獎的14個曲藝節目。這次展演的舉辦源于之前省內多個地方曲協向省曲協提出的訴求和建議,即省內的中國曲藝牡丹獎的獲獎、提名和入圍的節目,均是思想性、藝術性和曲藝特性有機結合較好的作品,但這些節目只在中國曲協的重要平臺演出或是網絡平臺上才能看到,為了將這些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優秀節目開展更多的線下展演,讓更多的基層曲藝工作者和普通觀眾也能夠現場觀看,親身感受這些優秀節目和優秀演員帶來的鮮活示范,讓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和更多的創作者、習作者在演出現場就可以進行溝通交流,基于此,我們不僅組織了本次專場展演,還在后期各類型的展演中邀請牡丹獎獲獎演員和獲獎、提名、入圍的節目參與表演,不僅推動了優秀節目的廣泛傳播,也推動參加創作演出的藝術家們有更多機會、更深層次的交流,更是讓新節目、好作品的示范演出成為激發基層創作熱情的推手和抓手。
今年以來,四川省的少兒曲藝展演、小品小戲比賽、川渝喜劇人大賽、曲藝雜技木偶皮影藝術大賽中,省本級和各市州院團、協會和“兩新”群體均報送了多個新創曲藝節目,規模和質量均有不小的擴充和提升,其中的新作佳作不僅為我們后期的示范展示演出充實了內容,也為下一步向全國層面的比賽展演推送作品打下了基礎、充實了內容。
另外,在近兩年由四川省文明辦和四川省文聯聯合主辦的“德耀巴蜀·榜樣力量——四川省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的全程創作中,均邀請新老創作者共同擔綱、共同商討、共同改稿、共同創排,讓知名創作者和青年習作者同步互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次主題巡演已在省內巡演20余場,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肯定。
不得不承認,協會對創作的服務保障能力的確有一定制約和欠缺。較為缺少的創作項目和并不充裕的創作資金是時刻擺在基層協會面前的難題,所以,盡最大可能鏈接平臺和整合資源成為四川省曲協近年來推動創作的又一發力點。
以牢牢把握文聯協會的“兩大優勢”為出發點,在四川省文聯的指導和幫助下,省曲協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省文明辦、省文旅廳藝術處、省劇目工作室、省藝術基金管理中心、省文化館、省藝術研究院等多個宣傳文化系統的部門保持著良好緊密的聯系和溝通,通過活動聯辦、項目共推、比賽互評、扶持同享等辦法和途徑,讓近年來四川曲藝的創新節目,不僅能夠在中國曲藝“牡丹獎”和中國曲協國家級重大演出和重要展演中登臺,還能在四川文華獎、巴蜀文藝獎、“百家推優”工程、群星獎、全省小品(小戲)比賽、全省曲藝雜技木偶皮影藝術大賽等重要文藝展賽中亮相,為新作佳作提供更多的輸出渠道和展示窗口。同時,積極主動地推選舉薦曲藝劇目節目參加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聯扶持基金、四川省重大文藝創作扶持獎勵計劃、四川藝術基金、四川宣文專項資金等創作扶持專項資金的申報評選,為曲藝創作的激發、加強和延續提供支撐。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四川省曲協已組織推薦60余個新節目新作品參加各類國家級、省級的展演比賽,《蜀道》《小姑出嫁》《中華家風》《春風吹又生》《鹽都壯美圖》等多個節目獲得重大獎項、重要獎勵和重點扶持。
近期,為期兩個月的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四川諧劇創作表演人才培養項目”正在四川成都的四川傳媒大學進行教學授課,來自全國各省的多位曲藝戲劇專家和近50名學員濟濟一堂,躬耕踐行著曲藝創作的研習與實踐。
不論任何時候,創作始終是處于文學藝術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好的創作覆蓋社會生活全景,貫穿作品生產全程,影響曲藝發展全局,樹立正確、科學、健康的創作觀和為創作提供更多更好更強的支持和保障將會是曲藝工作者長期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工作。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本身也是一種極具挑戰的“創作”。
新時代新征程,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全國曲藝界攜手共進推動曲藝創作,努力刷新曲藝藝術創作工作的新突破、新發展、新高度。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登峨眉山》的詩中,不僅有“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的佳言名句,還有“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這樣的奇思妙想。今天,各參會嘉賓在峨眉山下頻頻閃現的真知灼見,也定能探尋到新時代曲藝創作和推動創作的登頂之途和錦囊之術,為曲藝事業的未來開創更艷更美更錦繡的春天。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