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文學有四個重要特性,即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作品本體形式和文學性,獨特的互聯網新媒介特性,新的社會文化特性,以及與人類生存的數字化、信息化的同步性。這四個重要特性,也決定了網絡文學研究的四個層面,即作品/文學層面、媒介與傳播層面、社會文化層面、人類生存(哲學)層面。四個層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復雜而豐富的網絡文學研究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不同層面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共同推動著相關研究的深入推進和網絡文學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網絡文學研究;文學作品;媒介特性;社會文化屬性;人類生存
中圖分類號:I206.7"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8477(2023)07-0123-09
收稿日期:2023-05-10
作者簡介:祝曉風(1969—),男,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審(北京,100732)。
網絡文學需要一種綜合定義,這種綜合,意味著網絡文學研究的多層面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發布的《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92億,網絡文學作家數量累計超過2278萬,“網絡作家表現出主動的文化自覺意識,從而推動了網絡文學的主流化進程”。“在多姿多彩、欣欣向榮的大眾文化生活中,網絡文學彰顯中華智慧的原創性力量,繼續發揮著傳播主流價值、引領時代風尚、激發文化活力、繁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歷經約三十年的發展,網絡文學生產機制基本成熟,對文學生產關系的結構性影響已經趨于穩定。”[1]
那么網絡文學究竟是什么?一般來說,學界對網絡文學的定義大致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網絡文學范疇甚廣,涉及傳統文學融合網絡技術產生及創生的一切形態,包括網絡小說、網絡散文、網絡詩歌、網絡戲劇文學等”。[2](p85)鄭熙青認為,“在網絡上原創、流通、消費的文學作品”就是中國學術界對網絡文學所下的基本定義。[3](p63)也有學者認為網絡文學可分為三類:傳統文學文本實現的數字化傳播;按傳統文學模式創作,在各大文學網站公開發表供他人點擊閱讀的原創文學作品;利用多媒體技術,融合文字、影像、音樂、動畫等形式,使用超鏈接技術的多線性超文本作品。[4](p122)王萬舉則認為,網絡文學是文學在市場機制和互聯網機制的交互作用下展開其動力系統的藝術—文化形態。[5](p2-8)上述諸說即是從廣義角度來界定網絡文學概念的。與此相對,從狹義上來說,“網絡文學主要指基于數字技術創作并在互聯網上首發,一般以付費或其他有償方式供用戶閱讀或參與的網絡小說”。[2](p85)本文所論的網絡文學,則在諸學者觀點的基礎上折中,比前舉廣義要窄,比狹義要寬,主要指在網絡上發表的文字作品,強調其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作品本體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學作品相一致的文學形式,其中,小說是筆者討論的主要體裁。
近年來學界關于網絡文學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以“網絡文學”為主題的研究文獻就有1041篇,其中期刊論文690篇、學位論文110篇、會議文章9篇、報紙文章226篇,在此前后,也有多部比較厚重的研究專著問世。①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理論角度對網絡文學研究進行概括與總結,顯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這便是本文寫作的初衷。另外,鄭熙青新近發表的《中國當代獨有的網絡文學》一文,探討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特殊歷史和文化背景,指出中國網絡文學“在外國和外語中極難找到有效的對應”,近年來的網絡文學研究實際上存在著中文與英文的大眾語境和學術語境對話的雙重錯位,研究者需要透過這種“范疇對應和視角的偏差,辨認出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3](p60)此文篇幅不長,但極具理論價值。《中國社會科學》近年也發表了多篇關于網絡文學研究的論文,最新發表的是許苗苗的文章《網絡文學:互動性、想象力與新媒介中國經驗》。[6](p120-139)本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這兩篇文章的回應。
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文學的哪些方面?為什么會集中在這些方向?網絡文學的哪些特性,決定了、并值得學界開展進一步研究?如何從一個更高的理論層面認識網絡文學?
一、作為語言作品的網絡文學
既然網絡文學也是文學的一種,那么語言就是它最根本、最顯著的屬性,是其本體意義上的特征。“這種文學語言的特別本事能夠產生一種特有方式的客觀性和語言的組織性,通過這種本事作品所產生出來一切的東西都變成為一個統一體。”[7](p7)雷·韋勒克指出,表面上看,文學作品與一件雕刻或一幅畫一樣,都是一種人工制品,但其實前者與后者之間有著本質不同,“如果我們毀掉一幅畫、一件雕刻、或一座建筑,我們就把它徹底毀掉了”,[8](p148)但是“毀掉一本書或者它的全部版本卻根本毀不掉作品”,“詩(或任何文學作品)能夠在它們刊印的形式之外存在,而印好的人工制品包括了許多不屬于真正的詩的因素”。[8](p149)這道出了文學作品的本質特性,即它是語言作品,是人類以語言形式創造的人工制品。如果認同文學的突出特征是虛構性、創造性或想象性,[8](p14)那么人們現在閱讀和探討的網絡文學,恰恰也是符合這些特性的,或者可以反過來說,正是因為人們認為網絡文學同樣有著虛構性、創造性、想象性,所以才幾乎從一開始,就把這種在網絡上發生、流傳的語言作品,稱之為“文學”。
正因網絡文學是一種新的文學類型,所以,文學和作品層面的探討,是網絡文學研究的起點和基礎。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如情節緊湊、風格多樣,能更好反映現代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審美等。因互聯網和數字化之便,有的網絡小說篇幅遠遠超過傳統小說作品,成為一大奇觀。[9](p150-157)但一部網絡小說再長,也有主題、有情節、有故事、有人物、有敘述節奏、有語言風格。從文學角度考量其獨特的語言、敘事、主題等文學性質,是研究網絡文學的重要出發點。
有學者從主題和內容方面研究網絡小說。湯俏從題材角度研究《鐵骨錚錚》——一本立意于致敬和全景記錄銀西高鐵建設光榮歷程的工業題材作品,肯定其情節內容融入了項目建設中的許多一手材料,“刻畫了一位兼具才華與情懷、符合年輕人審美取向的人物典型”第一主人公劉建。[10]陸月櫻長篇小說《櫻花依舊開》以武漢新冠疫情的暴發為故事背景,集中描寫了同一個小區的一群居民,他們來自不同地方,有著各不相同的職業:有科研人員、有醫生、有快遞員、有酒店總監,還有社區網格員。桫欏指出,他們的生活“既有歡愛浪漫也有一地雞毛,亦如我們周圍常見的普通人,甚至折射出讀者自己的影子”。[11]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早年的小說《混在北京》,[12]《櫻花依舊開》可以說是描寫21世紀武漢生活的網絡版《混在北京》。林華瑜解讀《悟空傳》,認為這部作品“敘事結構交叉往復”,“小說主題相當繁雜”,作品“最能打動人心的”是“彌漫在作品里那種濃郁的、成為英雄宿命的悲劇感”。[13](p106)姜飛評論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認為作者“向市場投降了”,小說“不關心他人,不關心他人的苦難,這里沒有工人、農民和一切底層人民的聲音,沒有堅硬的、艱辛的真實生活”,只有“小資”們的“無聊抒情、消費表述和縱欲狂歡”。[14](p50)
還有學者從文本結構、文本范式角度,研究網絡歷史小說。馬季從小說類型學角度出發,認為《羋月傳》既有古代言情小說的重要特征,也具備了歷史小說的基本要素,如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史料依據、合理虛構等,“打通了古代言情小說和歷史小說并行不悖的路徑,彌合了網絡與傳統對歷史小說認同的巨大裂痕”。[15](p141)葛娟重點探討了網絡穿越小說的文本虛構與歷史之間的復雜關系,指出“小人物通過穿越成為大人物或改變歷史進程,這是人人皆知的謊言。這些情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成為此類小說敘事的普遍法則,就在于這一敘事主題實際上表達了當代人的人生價值和理想訴求”。[16](p133)上述論題顯然是過去文學研究中經常被關注的問題,可以說,這些都是傳統文學研究方法在網絡文學研究中的成果體現。
綜觀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通常較短,受技術條件限制,文字精練、情節緊湊,后來長篇網絡小說出現,所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大大增加。一方面,玄幻小說、穿越小說、科幻小說風行,大量作品涌現,雖然與現實生活拉開了一定距離,但從大的范圍講,也為文學增添了更多主題、內容和風格樣式,起到了繁榮文學、滿足讀者多方面精神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近年來也涌現出大量或反映現代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審美特點,或以藝術形式再現歷史的優秀網絡小說,如《慶余年》《歡樂頌》《遍地狼煙》等,這些作品完全是傳統文學的自然發展。此外,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和閱讀方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等特點,受眾群體更加廣泛和多樣化,因此網絡文學也是一個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文學領域。
正因如此,大多數傳統文學研究的方法、概念,仍被許多研究者采用,這不僅說明這些研究方法是必要的,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這些方法是有效的。愛·摩·福斯特的《小說面面觀》、[17]布斯的《小說修辭學》[18]等經典小說理論,經常被運用于網絡文學研究;近一百年來,幾代研究者創立、運用、發展的各種理論、方法,也仍然被繼續運用。筆者認為,在作品/文學層面探討網絡文學作品的文學性質和特點,風格類型、敘事特點、體裁創新、人物塑造與人物性格、語言風格、故事類型,還有作品內容與作者的人生經驗,主題思想和價值取向,以及作品的思想內涵或教育意義,等等,都仍將是網絡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文學仍是文學,不可把它與傳統文學過分對立,視為異物。
當然,也必須看到,網絡文學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僅僅用原有的文學理論,不能完全把握其特質和規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網絡文學突出的媒介特點。
二、媒介特性直接形塑網絡文學
什么樣的武器,決定什么樣的戰爭形態。同樣,什么樣的媒介與載體,對文學形態及其內容呈現也會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19](p16)引申一下可以說,媒介即內容,媒介即形式。從媒介角度研究網絡文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一命題。“使網絡文學區別于其他文學、得以在當代文化中立足壯大的首要因素是媒介特性。在網絡文學中,媒介特性即新媒介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對人們交互方式的改變;文學在不同媒介階段衍生出的不同路徑和形態……”[20](p43)
“網絡文學”這個詞,初看是個偏正結構的名詞或名詞詞組,“網絡”是修飾成分,“文學”是主體成分。但這其實是某種潛意識作祟,因為人們長期習慣于閱讀紙質文本的文學作品,如果換一個角度,把“網絡”當作主體,便會有一種新的視角和認知:網絡文學,即屬于“網絡”的文學,而不是“紙上”的文學,網絡,在這里具有了某種主體意味。這種新的視角和認知,針對的不只是這個詞,還包括這個詞所代表的事物和現象。大略回顧一下文學史,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宋元講唱文學盛行,作為“說話”藝術的文學底本——話本小說開始流行。“說話”一般講究情節生動、語言通俗、聲調鏗鏘、節奏多變,講話人則態度鮮明,盛情飽滿,因此“說話”的家數、敘述技巧,都體現在話本中。[21](p84)明清以后,民間書坊刻書流行,“凡所敷敘,又非宋以來道士造作之談,但為人民閭巷間意,蕪雜淺陋,率無可觀。然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又或有文人起而結集潤色之,則亦為鴻篇巨制之胚胎也”。[22](p160)不同的印制技術,不同的印刷主體,也對書的主題內容、語言有不同的影響與制約。[23]近代報刊業興起后,文學刊物與報紙副刊成為文學作品發表的最重要陣地,也是這些文學作品誕生與存在的物質形式。19世紀末開始流行的小報和刊物,則直接而有力地催動了近代通俗小說的興盛,使中國出現了一個以刊物為中心的文學時代,[24](p279-280) [25]報紙副刊對文體形式更是有直接和獨特的影響,“魯迅的短短雜文,即為適應副刊需要而寫成”。[26](p204)
相較于之前的媒介載體,互聯網和數字化信息技術具有前所未有的顛覆性。互聯網使小說、詩歌等的保存與傳播擺脫了鉛字、紙張等有形介質,能夠以極低的成本承載巨大的文字量和信息量,并將其快速傳播開來,為作者提供了快速生成海量文字信息的便利條件。早在網絡文學剛剛出現時,就有學者指出,網絡文學具有雙向溝通、即時海量、個人性和日常性等“區別于現成文學寫作社會性和精神性”的幾點不同。[27](p59)回顧網絡文學媒介平臺的發展歷程,最初的《華夏文摘》只是一種電子形態的文學期刊,且其內容不是原創的,這時,網絡文學的互聯網媒介特性尚未完全展露。待“論壇”橫空出世,“互聯網技術上的突破”便終于“落實為平臺運行模式的突破,從而形成‘人人皆可創作’‘時時都能評說’的新型文學制度,把印制文明‘精英中心’主義制度下被壓抑的文學力量大大解放了出來”。[28](p119)有學者指出,語言的符號媒介功能在不同時期不同主導媒介形態中的表現并不一致,“在口語主導時期,口語功能為主導,身體、表情的媒介功能為輔助;書寫媒介主導時期,口語功能被抑制,書面文字功能被推向了高峰;在印刷媒介主導時期,文字功能開始下降;到了電子—數字媒介主導時期,文字功能遭遇了巨大挑戰,地位滑向低谷”。[29](p9)從媒介文藝學的視角看,“支撐寫作獨立性、反思性、教化性的‘自我’主體觀念也不過是兩千多年書寫—印刷媒介文化的建構物,‘人類文化是人與技術或媒介不間斷、互相依存因而互相影響互動關系’的結果”。[30](p158)“口頭傳播的需要決定了詩歌的韻味特征,詩歌可以說是‘口頭文學’;手寫的局限形成了散文的文言規范,以便用簡約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容,散文可以說是‘手寫文學’;印刷技術的成熟促進了小說的發展,長篇小說更是隨著機械印刷技術的普及而走向繁榮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可以說是‘印刷文學’。這樣一路梳理下來,‘網絡文學’這個概念自然就容易理解了。”[31](p1)
盡管學者們在網絡文學起源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媒介特殊性是網絡文學核心屬性的說法,越來越成為學界共識。[28](p117-123)近年來,關于這方面的論述較為集中,且理論創獲頗多。許苗苗認為:“中國網絡文學是世界范圍內獨特的媒介文化現象。”[6](p120)“網絡文學的特質即在于它不僅呈現為文本,也體現了文本外的活動。”[6](p120)“互動性是網絡文學獨立于傳統書面文學的最主要特征,支撐這種互動的,是網絡的多媒體界面和共時交流的次生口語環境。”[6](p121)新媒介時代文學的變革之一,就是網絡將隱秘的構思轉變為持續的交流,作品的創作呈現為動態過程。由此,寫作從封閉的個人生命體驗轉化為公眾視野中的人際互動。鄭熙青也認為,中國網絡文學的網絡性更多體現在即時性和互動性方面。“即時性表現在作者和讀者之間迅捷的閱讀和評論上,……互動性通常并不牽涉用戶與系統之間的互動,……強調的仍然是作者和讀者通過網絡的閱讀、評論、回復、打賞等進行直接反饋。換句話說,中國網絡文學的‘網絡性’相對更體現在網絡環境中壓縮的時間和空間維度。”[3](p61)
網絡文學的互聯網媒介特性對網絡文學內容的影響是直接、深刻而全面的。后來擔任起點中文網總編輯的寶劍鋒,于2001年在西陸BBS創建中國玄幻文學協會,并在網絡上連載《魔法騎士英雄傳說》,他自述道:“早期的網絡作者是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甚至剛開始都沒細想,只有一條主線,就這樣寫下去,隨意更新。很多網絡作者一有事情了就不寫了,斷更。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就這樣埋沒了。”[32](p173)晉江文學城則對作者創作提出具體標準:“脖子以下不能描寫。”[32](p261)讀者的口味、偏好,也直接影響到網絡文學的風格與內容,如晉江的出品“小白化”,是因為“很多讀者就說現在我就是一點不想看虐文,我生活這么辛苦,不讓我看點甜寵,我怎么活?”[32](p263)無論是讀者的口味要求,還是網站的創作標準,都對寫作者施加了影響和限制。所以說,網絡文學作品的互動性和開放性是網絡媒介的特殊性所帶來的,研究網絡文學作品的互動性和開放性可以更好地把握網絡文學作品的創作和閱讀方式。
媒介特殊性決定了網絡文學的特點和特性,也對網絡文學的創作、傳播和閱讀產生了深遠影響。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途徑和方式與傳統文學不同,具有網絡化、數字化、交互化等特點。具體來說,其一,互聯網具有即時傳播、線上傳播、無限容量傳播等特性和優勢,使網絡文學作品擺脫了傳統的出版發行機制,為其創作、傳播和閱讀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平臺。其二,網絡文學作品的創作、傳播和閱讀都依賴網絡媒介,網絡媒介的特殊性不僅影響了網絡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還影響了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接受方式。例如網絡媒介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得網絡文學作品的創作和閱讀成為一種群體性活動,網絡媒介的非線性特點也使得網絡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其三,網絡媒介的特殊性也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和可能性。例如網絡的互動性、開放性、非線性等特點,為網絡文學的創作和閱讀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靈感。
因此,從媒介與傳播的角度,探討網絡文學的媒介特性和傳播機制,有助于深入把握網絡文學的本質和特點,以及網絡媒介對文學創作和傳播的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此層面的研究,需要探討網絡文學作品與互聯網媒介的關系、網絡文學作品的傳播機制和傳播效果等問題。當前學界對此已有一定程度的關注,筆者認為,以下論題具有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價值:一是從宏觀的融媒體角度研究網絡文學,從網絡誕生的屏幕語境,進一步探討移動端與閱讀的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中國民眾媒介生存文化面向的改變”;[33](p7)二是探討新的媒介形式對文學文體的影響;三是研究網絡文學的“超文本性”到底意味著什么?(甚至有的學者已經進一步提出“網絡性”概念,試圖突破作品、文本、超文本等概念的局限性。[34])
三、社會文化層面的網絡文學研究
為什么要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研究網絡文學?因為網絡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正如當年電影勃興、流行音樂風行、通俗電視連續劇播放時的轟動一樣,網絡文學的流行,自然也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網絡文學在當今的社會文化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發揮著多重功能:它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為人們提供了更加便捷、多元、豐富的閱讀方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反映了當今社會的一些文化特征,如快節奏、碎片化、個性化等;此外,網絡文學也成了人們表達情感、進行文化交流、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網絡文學與社會文化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網絡文學的發展離不開當今社會文化的背景和氛圍,比如信息化、網絡化、個性化等社會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網絡文學也在不斷塑造和影響著當今的社會文化,在文化傳承、價值觀傳播、情感表達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網絡文學以及網絡文化,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話語和文化系統,這種話語之獨特,已經到了需要借助詞典來“翻譯”的程度。[35]看看這些詞,人們就可以體會網絡文化/網絡文學之特殊,已經到了什么程度:“耽美”“腐”“爽文”“金手指”“種田”“種馬文”“白蓮花”,如果沒有專門解說,非網絡中人是完全不懂得這些詞的含義的。可以說,網絡文學在精神文化層面的創造力、影響力,遠遠超出當年的電影和流行音樂。
網絡文學在當今社會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學空間,使得文學不再是高門檻、高成本的藝術形式,而成為一個更加開放和民主的文化現象。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網絡文學的創作、傳播和接受都變得更加便利和快捷,為文學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可能。在傳統文學日益商業化和大眾化的趨勢下,網絡文學以其新穎、獨特、多元的特點,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口味和需求。同時,網絡文學也反映了當今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可以說,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多元、開放和包容性的文化需求,正是網絡文學產生的背景。總之,網絡文學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文化性:網絡文學創作者和讀者的行為和交往,反映了社會文化的各種現象和特點;同時,網絡文學作為一種媒介和文化現象,也受到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
因此,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研究網絡文學,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網絡文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脈絡,及其在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作用和意義。當前學界在社會文化層面上開展的研究已有不少。有的學者著眼于宏觀,從藝術生產角度探討網絡時代文學生產與消費的技術文化背景,包括媒介變遷、網絡時代文學傳承與創新,博客崛起與網絡文學生產帶來的多種變化,影視化、移動閱讀等文學消費方式革命等問題。[36]有的學者從平臺經濟角度研究網絡文學的情感勞動和消費。[37](p144-148)還有學者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如2020年2月,閱文集團組織“我們的力量”抗疫主題征文,涌現出李開云《國家戰疫》、夢風《一諾必達》等作品,研究者認為,這類作品“容易將讀者代入情節中形成沉浸感,作品可以融通讀者在閱讀小說時與身處現實中的兩種感受,從而起到撫慰大眾情感的作用”。[11]
筆者認為,此層面的研究熱點以及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網絡文學讀者的研究。通過研究網絡文學讀者的閱讀行為、審美取向、文化需求等問題,探討當今社會文化中人們對文學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網絡文學在滿足這些需求方面的作用和意義。二是對網絡文學創作和傳播的研究。探討網絡文學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創作方式、創作成果,以及不同讀者群、用戶群、不同“部落”的閱讀、接受與再創作,乃至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精神狀態等。
筆者還想重點強調的是,網絡文學在不斷影響和改變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網絡文學擁有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地位和影響力,它不僅代表著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也反映乃至影響了當代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和文化價值觀。一方面,海量的網絡文學在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印證著“中國經驗”;另一方面,網絡文學本身也是當下中國社會文化的一種形態和一種直接呈現。從這一視角開展研究,社會學、歷史主義、女權主義、文化批評、接受美學等等方法,似乎都有用武之地,可發掘的論題亦極其豐富,舉凡社會現實論題、理論文化論題,都可以在網絡文學中找到豐富的材料與例證。當前,青年學者已在這一領域開展了專深研究。如高寒凝的《羅曼蒂克2.0:“女性向”網絡文化中的親密關系》重點關注面向女性受眾的戀愛題材網絡小說/網絡劇、偶像粉絲活動、同人創作以及女性向手游等網絡流行文化,從中抽取“親密關系的虛擬化”和“親密關系的商品化”這兩個一以貫之的核心要素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命名為“羅曼蒂克2.0”,即浪漫愛情(romantic love)這一重要的親密關系形態在網絡時代的“升級版本”。該書考察以流量明星為“中心文本”的粉絲圈,揭示了作為偶像工業生產機制內核的“親密關系勞動”,已然達到相當的學術深度。[38]顯然,對于伴隨網絡文學而興起的文化現象和亞文化現象,開展專門研究意義重大。
從網絡文學對社會文化影響的廣度方面著眼,可發現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如網絡文學在情感表達、社會交際、價值觀塑造、文化傳承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如網絡文學與文化多元性,網絡文學的跨文化交流、文化差異和融合,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趨勢;又如“耽美”文化、“御宅族”文化等亞文化課題。此外,網絡文學中表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元素,也已經受到研究者關注。[39]
四、網絡文學在人類存在層次上的哲學意義
上述三個層面的問題,最后都可歸結到“存在”的哲學層面,即人類的生存形式與生存意義。網絡文學研究的人類生存(哲學)層面,即從哲學高度探討網絡文學對人類生存形式、人類存在本質發展的影響。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使人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并由此帶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活動空間。[40]隨之產生的網絡文學代表了現代人的一種新生存狀態和文化需求,也展示了人類精神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反映了人類的多元文化和文化交流的趨勢。從哲學層面研究網絡文學,不僅有助于深入探討網絡文學與人類精神文化的關系,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類生存的本質。
網絡文學的出現,展現著人類新生存狀態的到來,這種狀態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網絡文學意味著人們的文學閱讀與創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更加自由、多樣化的方式參與文學的創作、閱讀和傳播;網絡文學的發展還催生了一批新職業,如網絡作家、網絡編輯等,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態;從存在主義的角度看,網絡文學使得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人類對于存在與自由的一種表現;同時,網絡文學中也有著對于存在的思考與探索,如對于生命、時間、人性等主題的探討,這些也與存在主義的思想有關。麥克盧漢曾預言,進入電子文明后,人類將重新部落化,事實上我們已經開始步入這個時代。“在網絡空間以‘趣緣’而聚合的各種‘圈子’,其數量恐怕早已超過了人類歷史上因血緣而繁衍的部落。這些網絡新部落有著自己的生態系統和話語系統,彼此獨立,又息息相通。”[35](序pI)
網絡文學體現的人類精神狀態,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在人類歷史上,文學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網絡文學的出現,又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放大了文學的影響。同時,網絡文學也為人類提供了更加自由、多元的思想交流平臺,促進了人類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新近有學者運用當代批判理論和文化人類學的“分體”(dividual)概念,來研究分析網絡小說,可以說已經是在“存在”層面上開展研究了。[41](p14-23)
從哲學高度來看待網絡文學與人類精神文化發展的關系,需要將網絡文學放在更廣闊的人類生存與發展背景下審視。網絡文學的出現,反映了人類精神文化的新發展,也呈現出人類思想、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復雜化趨勢。從這個角度看,網絡文學的出現和發展,實際上反映出人類生存狀態的新變化。筆者更想說的是,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的數字化形態,是人類整體生存形態的一大變化,使得人類從實體的生存形態向數字化、虛擬化、比特化的生存形態的轉變,變得如此直觀和真切。這種人類生存形態本身的變化,才是網絡文學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最尖銳、最根本也是最迫切的問題。其實,人類面對的基本問題是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通過人自己的主體性和自由選擇來解決。網絡文學的出現和發展,反映了現代人在面對這個基本問題時所作出的一種自由選擇,表明人類正在通過新的方式來探索和實現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事實上,網絡文學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哲學思想和文化元素,也正在以它自己的方式深入探討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比如,網絡文學中常常涉及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等哲學問題,探討和解答這些問題,對于深化人類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總之,從人類存在的角度研究網絡文學,站在哲學高度審視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人類各種文學藝術,有助于揭示人類精神文化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進一步推動人類哲學和文化的發展進步。
五、結語
總的來說,網絡文學研究的作品/文學層面、媒介與傳播層面、社會文化層面、人類生存(哲學)層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復雜而豐富的網絡文學研究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不同的層面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共同推動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和相關研究的進步。從作品本體到存在本體,當然是一個提升的過程,但并不意味著這四個研究層面本身有高低之分,有重要不重要之別。同時,這四個層面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關系。把握這四個層面之間的關系,需要一種綜合眼光,在這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仍是有效的。
首先,作品/文學層面是整個研究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和主要目標,網絡文學研究就會偏離方向。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質及其與傳統文學的異同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使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網絡文學的創作特點和價值。
其次,媒介與傳播層面是一個突出而有效的研究方向與領域。媒介特性是網絡文學與生俱來的根本特性,網絡文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無不受到互聯網媒介的影響,這使網絡文學擁有了全然不同于傳統文學的特質,也使網絡文學的作品/文學層面和媒介與傳播層面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媒介與傳播層面的研究既是以作品本體為基礎的網絡文學研究的自然深化與拓展,在具體研究中又必須考慮媒介與傳播層面對網絡文學的作品/文學層面的影響和制約,重視作品/文學層面的特點和價值。
再次,社會文化層面的研究,是前兩個層面研究的某種綜合。沒有對作品的準確把握,沒有對網絡文學媒介特性的深入研究,社會文化層面的研究也會流于空泛;但是,只是就作品談作品,就媒介特性談媒介特性,不結合現實的社會文化現象,前兩個層面的研究也易失之狹窄、偏頗。
最后,如果認識到網絡文學是人類信息化生存狀態的一個直觀體現,那么對其哲學意義進行探討,就是必然的,因此人類生存(哲學)層面的研究是一個更高層次的綜合與探索。
總之,這四個層面互相聯系、互為條件、相互支撐,雖有各自相對的論域,但互相深刻影響,密不可分。當這四個大的層面的綜合研究都比較成熟的時候,網絡文學研究就會進入新局面,網絡文學的學科地位也會自然提升。至于文章開篇提到的網絡文學的綜合定義,只有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形成,才會是比較全面的,也會是比較可靠的。
目前看來,學界從四個層面上開展的網絡文學研究成果不少,但也有不足,可開拓的空間也不小。有學者指出,當前網絡文學研究主要的問題包括:過于套用西方理論,脫離中國網絡文學實際;仍然囿于傳統紙質文學的概念,來觀察、研究、評判中國網絡文學;忽略發生在文本與文本之間,發生在整個文學網絡當中的重要文學現象等。[34](p18-21)這些不足,恰恰也可以看作學界努力的方向,而本文所提的網絡文學研究的四個層面,也許可以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個綜合性的參考。
筆者還要說明的是,推進網絡文學四個層面上的研究是一個多層面、綜合性的過程,還需要多學科視角。網絡文學的研究不僅僅是文學研究,還涉及傳播學、社會學、文化學、哲學等多個學科。只有通過多學科的融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網絡文學的本質和特點,把握其對人類精神文化的影響和啟示。當然,研究網絡文學也不只有這四個方面,但這四個方面無疑是最主要的。中國傳統道德綱紀有“四維”,本文所論網絡文學研究的四個層面,也略可比之為“四維”。真正的好研究,需要以學術眼光,提出真正的時代之問。真正的學術創新,必然來自研究者們對網絡文學更真切的“實地”研究,來自更大的理論勇氣。只有深入考察這四個層面的內在關系,并在四個層面上開展專深研究,才能更全面地認識和把握網絡文學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更好地理解網絡文學的意義和價值,更好地把握當下快速發展的新媒介文學形態,推動文學理論研究和文藝創作的創新與發展,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2022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EB/OL].http://www.cssn.cn/wx/wx_xlzx/202304/t20230411_56 19321.shtml,2023-04-11/2023-05-20.
[2]劉燕南,李忠利.網絡文學IP價值評估體系探析[J].現代出版,2021,(1).
[3]鄭熙青.中國當代獨有的網絡文學[J].人文,2021,(2).
[4]歐陽友權.比特世界的詩學——網絡文學論稿[M].長沙:岳麓書社,2009.
[5]王萬舉.中國網絡文學概論[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20.
[6]許苗苗.網絡文學:互動性、想象力與新媒介中國經驗[J].中國社會科學,2023,(2).
[7][瑞士]沃爾夫岡·凱塞爾.語言的藝術作品——文藝學引論[M].陳銓,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8][美]雷·韋勒克,奧·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邢培明,陳圣生,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9]房偉.時空拓展、功能轉換與媒介變革——中國網絡小說的“長度”問題研究[J].文學評論,2022,(4).
[10]湯俏.中國速度、匠心傳承與家國情懷——評工業題材網絡小說《鐵骨錚錚》[N].文藝報,2021-09-17(07).
[11]桫欏.多角度講述普通人的抗疫故事——評陸月櫻長篇小說《櫻花依舊開》[N].文藝報,2021-01-29(07).
[12]黑馬.混在北京[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3.
[13]林華瑜.英雄的悲劇、戲仿的經典——網絡小說《悟空傳》的深度解讀[J].名作欣賞,2002,(4).
[14]姜飛.“遺忘”:敘事話語和價值態度——評慕容雪村的網絡小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2).
[15]馬季.《羋月傳》:網絡文本與傳統文本的同構[J].南方文壇,2016,(3).
[16]葛娟.論網絡歷史小說的文本范式和詩性建構[J].社會科學戰線,2014,(12).
[17][英]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蘇炳文,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18][美]W.C.布斯.小說修辭學[M].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9][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0]許苗苗.如何談論中國網絡文學起點——媒介轉型及其完成[J].當代文壇,2022,(2).
[21]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2]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3]肖東發.中國圖書出版印制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4]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5]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6]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2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
[27]王一川.網絡時代文學:什么是不能少的?[J].大家,2000,(3).
[28]邵燕君,吉云飛.不辨主脈,何論源頭?——再論中國網絡文學的起始問題[J].南方文壇,2021,(5).
[29]單小曦.媒介文藝學對語言論文論的改造[J].文藝理念研究,2016,(5).
[30]單小曦.“作家中心”·“讀者中心”·“數字交互”——新媒介時代文學寫作方式的媒介文藝學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8,(8).
[31]何弘.網絡時代之文學[J].網絡文學評論,2018,(4).
[32]邵燕君,肖映萱.創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始人訪談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33]王小英.媒介突圍:網絡文學的破壁[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22.
[34][韓]崔宰溶.網絡文學研究的原生理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23.
[35]邵燕君,王玉玊.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M].北京: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
[36]陳定家.比特之境: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7]李敏銳.網絡文學的情感勞動、內容生產和消費解讀——基于平臺經濟視角[J].社會科學家,2021,(12).
[38]高寒凝.羅曼蒂克2.0:“女性向”網絡文化中的親密關系[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22.
[39]胡晴.走過傳統——網絡古言小說與明清小說的不完全觀察[M].秦皇島:燕山大學出版社,2021.
[40][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1]倪湛舸.傳統文化、數字時代與“分體”崛起:初探網絡玄幻小說的主體構建[J].現代中文學刊,2023,(1).
責任編輯" "孔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