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旨在促進殘疾人權利和福祉的保障,喚起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關注。本期策劃欄目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關注殘疾朋友的心理健康問題,預防精神殘疾的發生。
著名作家史鐵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因為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且病情嚴重,21歲的時候,他的下肢徹底癱瘓。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災難,經歷了身體殘疾所帶來的思考和挑戰,他感到震驚、痛苦,產生對命運不公的怨恨,曾三次自殺未遂,最終在寫作中找到生命的意義,他的文字也為許多人帶來力量。在《我與地壇》中他說,“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事實上,還有很多人和史鐵生一樣面臨著軀體殘疾所帶來的獨特挑戰和心理問題,因此,了解這些問題并使用適當方法改善殘疾人群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在探討殘疾人群的心理健康之前,我們先來聊聊殘疾人群的特點。“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殘疾人群面臨種種限制和困境,包括生活功能受限、社會參與受限以及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較低。首先,殘疾人群的行動、自理、交流等生活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使他們在受教育、就業等方面都面臨挑戰,并導致受教育水平、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降低,失業率提高。其次,殘疾可能對個體參與社交活動造成限制,影響其社會支持和人際關系。最后,心理調查研究表明,殘疾人群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都低于非殘疾人群,這可能是由于身體活動受限,導致他們更難以通過學習和工作獲得自身價值的認可,對自身成就的預期較低,缺乏信心。
殘疾也會帶來心理上的困擾,這一點在實際的數據中得到了證實。根據軀體殘疾人群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偏執、人際關系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以及SCL-90總分上,殘疾人群的評分都明顯高于非殘疾人群。另外,研究還發現,身體殘疾與抑郁癥之間有著顯著的關聯,身體殘疾者比身體非殘疾者患抑郁癥的可能性高出3倍。而且身體殘疾還與精神障礙和物質濫用的發生風險有關聯。總的來說,殘疾人群承受著更多的心理痛苦。
壓力過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殘疾人群所面臨的痛苦。這一理論認為,社會壓力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病菌”,有大量證據顯示壓力這一“心理病菌”會導致各種心理疾病。就殘疾人群而言,身體殘疾可以被看作一種持久的慢性壓力,是心理疾病的預警因子;另一方面,身體殘疾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比如勞動力喪失,又會導致殘疾人群面臨經濟狀況窘迫等其他壓力源。
雖然殘疾帶來了許多挑戰,但有一些心理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其中,社交網絡、社會支持、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幫我們提高“心理抵抗力”,應對“心理病菌”。社交網絡指的是我們社交關系的規模、密度、頻率和持續時間。而社會支持則是指我們在社交關系中得到的工具性、情感性或信息性的資源。這兩個因素都可以提升心理健康綜合得分。自尊水平反映了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和價值感,以及對自己的認同和自信程度。研究發現,殘疾會降低個體的自尊水平,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我們對自己能夠成功實現目標的能力預期、自信或信念。研究表明,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以對殘疾人群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降低抑郁癥的風險。
那么,殘疾人群想要保持心理健康,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有哪些方法可以調節和預防他們的心理問題呢?
首先,要積極參與社交,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打造屬于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史鐵生曾在文中寫道:
“二十一歲末尾,雙腿徹底背叛了我,我沒死,全靠著友誼。”史鐵生的好友給了他巨大的支持,他們推著史鐵生的輪椅帶他旅行;邀請史鐵生一起踢球,因為史鐵生雙腿不能跑就讓他當守門員。事實上,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社交網絡在殘疾人群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項訪談研究表明,生活質量較高的殘疾人都得到了老師、朋友和家人的鼓勵。而且,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可以降低殘疾人群患抑郁癥的風險。殘疾人需要多參加社交活動,多與家人朋友溝通,從社會支持網絡中獲得力量。
其次,要積極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在工作、學習中獲得價值感和意義感,并且通過完成具體的學習、工作任務來獲得成功的經驗,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有人說:“任何一個身殘志堅、堅韌不屈的靈魂,比起同情來,更需要的是周圍人發自心底的尊重和認可。”訪談研究發現,生活滿意度較高的殘疾人都表達出對自己學習或職業的自豪感,因為他們可以為未來工作和生活做一些規劃。

另外,在生活方式上,可以盡量參與體育鍛煉,因為科學證據表明,體育鍛煉可以顯著提高殘疾人群的生活滿意度和自尊。再者,養寵物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與寵物交流可以有效緩解精神壓力和情緒焦慮。
毋庸置疑,負面情緒在生活中難以避免,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處理這種情緒。為了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會感到手足無措,我們可以豐富自己應對負面情緒的“工具箱”,以備不時之需。這樣,當某種應對方式失效時,我們就可以嘗試其他替代的方法。有許多有效的調節情緒方式可以放入應對負面情緒的“工具箱”。例如,我們可以嘗試聽音樂、與朋友傾訴、閱讀或畫畫等活動來轉移注意力和緩解情緒。心理治療學中還有一種技術,叫作情緒記錄表,用于處理壓力或情緒困擾。這個技術的核心觀點是,情緒源于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不同的想法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記錄表可以幫助我們通過修正認知來消除負面情緒,達到自我治療的效果。具體的步驟包括:首先,描述情緒發生時的情景;然后,反思并寫下當時的情緒、行為和想法;接著,記錄情緒造成的后果;然后,理性地分析當時想法的不合理之處,并得出修正后的想法;最后,記錄平復后的情緒。
如果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就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精神障礙是指某種具有臨床診斷意義上的行為、心理癥狀或模式,表現出痛苦或某種能力喪失,或者有明顯增加的可能導致死亡、痛苦或能力缺損以及嚴重喪失自由的危險性。了解精神障礙并及時去精神科就診十分重要。
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有以下兩種:
● 焦慮障礙:主要表現為個體會感受到過分的緊張、擔心和畏懼,這種緊張擔心表現為“浮動性”,即對多種情境不可控制的擔心,還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肌肉緊張、心率增加、呼吸加速、口干、惡心和腹瀉等,給個體帶來非常大的痛苦,甚至影響生活。
● 抑郁障礙: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郁、興趣喪失、精力下降、自我評價低、精神運動遲滯或激越、出現自殺觀念和行為等。程度較重的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以防發生意外。
總之,殘疾人群的心理健康確實面臨著挑戰,但是,通過適當的調整和努力,個體可以發展出適應性和彈性,從而克服困難,發掘自身的潛力。對于程度較重的情況,如出現焦慮障礙或抑郁障礙,建議及時尋求精神科專業人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