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的孵化也被稱為“孵夢”,是史蒂芬·艾森斯塔特博士創建的“夢心理學”體系中,一種對夢工作的方式,借鑒了弗洛伊德與榮格的聯想技術、擴充技術以及意象體現技術。在人清醒的狀態下,閉上眼睛回到夢中,隨著孵夢師的陪伴和引導,使夢鮮活,讓意象自如、生動地呈現出來,等待心靈的體現,獲取夢中的智慧,感受到夢的變化,領悟夢的啟示。
孵夢通常有三個步驟:聯想,擴充,活化。聯想是在好奇的狀態下,邀請來訪者將夢境描述得更清楚,把與夢相關的內容自由聯想;擴充是將和夢有關的神話、童話、傳說等更古老、更具有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帶入孵夢的場域;活化是孵夢中最重要的步驟,使夢鮮活、真正地動起來。下面以一個案例來詮釋孵夢的過程和收獲。
A和童年的朋友去一個旅游景點玩,有一個小亭子,亭子里有兩個門,一個側門,一個正門,側門下面寫著“死”,正門上面寫著“生”。正門比較大,大概是側門的三倍。A覺得走側門會比較近,不用繞路,走向了側門,A走得比較快,然后A的朋友們落在了后面,他們結伴走向了“生”的大門。側門門口有一個大爺在坐著,像是在賣東西,也像是在看門,嘴里說:“說什么生門死門,其實都一樣,不都得過來嗎?”A有一些恍惚,感覺自己邁向 “死”門是不是做了錯誤的決定。
孵夢師邀請A先進行放松,進入一個平靜的狀態。由A自由講述夢的過程,講完以后進入了聯想階段,邀請A更詳細地描述這個夢境的環境,如字的字體、顏色,自己在夢里的感覺。A回答字體顏色是紅色的,正楷體,像是電視劇中陰曹地府的字體、顏色。門像是中國古代建筑里寺廟的那種門,也像是北京一些園林,整體像是在路過一個寺廟,所在的環境感覺是一個山上的景點,A在夢里和朋友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平原,有一點點上坡。就像電影的一個過場的片段,從一個地方邁入一個新的地方。
擴充階段,孵夢師問A夢里的朋友和A現實的關系,A回答是現實里的好朋友,從小一起長大,現在在不同的地方。孵夢師又邀請A去想現實和夢里相似的地方,A認為現實和夢里,A和他們似乎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他們在的地方好像會更安穩,A似乎要決定自己打拼,而他們是打算按照人生的既定路線選擇結婚生子的,A好像選擇了一條更自由的道路,好像A要沖破更多的束縛,不在乎“死、生”這些看起來很恐怖的字眼,但其實又會因為不同的選擇而感到害怕,渴望跟他們之間有情感的聯系。
活化階段,孵夢師邀請A再次講述夢境,回到夢中看看現在站在哪里。A說現在又來到了“死”門面前,感覺有點彷徨。A有點想要等等他們,由于A走得有點快,此時他們離A有一段距離了。孵夢師問,你想等等他們嗎?A說想,但是此時A發現自己的腿是動不了的,很沉重,無法向他們挪動腳步。孵夢師讓A感受一下現在腳、腿的感覺。A說:“腳在說,它現在很累,它不想邁出去。腿說它是受腳支配的,腳不動它沒法動。”A頓了一下,又說:“但是我的頭腦非常想過去,我的頭腦在不停地給腿腳發號施令,要求它們過去,去到朋友那里。但是我的腳拒絕回應,它不想動。”
孵夢師邀請A繼續跟它們對話,看看它們想要什么。A說:“腳說它已經走了太多的路,它現在很累了,想抄一條近道(走向更近的死門),但是腦子一直說要走另一邊(向朋友走去然后一起走向生門)。它們之間在爭執、吵架。”A在邊上看著身體內不同器官之間的爭斗,后來腦子妥協了,因為它發現確實無法再指使得動腳和腿。而當腳和腿發現可以不再對抗腦子以后,A逐漸覺得腿腳沒有那么沉重了。
A對孵夢師說了這點后開始試著挪動雙腳,在原地轉了個方向,加入了迎面走來的朋友們。等他們跟上A之后,A和他們一起又走了一段路。A發現他們似乎沒有看到那個“生”門和“死”門上的字,而現在的A處在跟他們一樣的位置里,好像也是看不見的。A會感覺到腳步沒有那么沉重了,加入了他們后似乎對于外界的門、門上的字、周圍的老人,不是那么在意了。當A和朋友們一起走過的時候,A感覺自己好像輕松了一些。
A感悟這個夢境讓自己有能力照顧、支持自己,尤其是關注自己的身體。身體和頭腦在一開始本是一體,隨著不斷地被社會要求、期待,頭腦逐漸占領了上風,而身體是沉默不語的,它只能通過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意愿。
在孵夢過程中,這個對抗體現得淋漓盡致,A開始去傾聽身體的聲音,去關注它和它們,也努力地學著如何關懷自己,讓自己放松。孵夢讓A去關注在工作和休息之間的決策。A的另一個領悟是自己有能力、有力量改變,A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A知道不同的方向對應的是不同的風景,過程中能與自然聯結得更深,更能夠貼近生活、生命本身,而不是一個“對”或“錯”、“生”或“死”的結果。
體驗是一個過程,結果是順其自然的結果。選擇是有限度的,而A做選擇是自由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A也是自由的。而自由之后,A更能接近當下真實的體驗和感受,A真真切切地為和朋友待在一起而感到開心、暢快。而當A想快些走路時,A也為自己打頭陣而感到喜悅。
智慧老人原型被認為是集體潛意識中的“智慧和知識”或“非凡的洞察力”,A夢中也出現了一個老人,他全程話不多,但是很重要也很關鍵,安撫了A在夢里看到“死”門并已經邁過去的恐懼。榮格認為,智慧老人原型啟示著人們在難題面前獲得靈感或頓悟,并幫助認識到心理的客觀性和現實性。而智慧老人原型亦有兩面性,若過度膨脹,就會使人獨斷專行,剛愎自用。
在孵夢的過程中,A既走在自己夢中的感覺里,也意識到客觀的兩個門、兩個選擇的存在。智慧老人讓A能夠取得內在心理和外在客觀世界的平衡,哪怕這個平衡是在時時變化的,而A是具備力量選擇的,A可以使A頭腦和身體一同前進,過程中會打架,會有不同意見,但是這些都是可以調和、可以整合的。老人說了一句很有哲理和智慧的話,不管是路還是人生,走過去的形式可能不同,但是都會體驗、經歷、過去;也告訴A可以繼續體會、覺察、領會,在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忙于工作,而忽視了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