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是一種通過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疼痛感暫時消失的狀態,是醫學領域一項關鍵而不可或缺的技術,它能讓患者在手術中免于疼痛,同時也有助于醫生更好地進行手術操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因對麻醉手術的未知和恐慌,很多患者都會出現擔憂、害怕、不安的情緒,這對患者后期的治療、康復都存在不利的影響。因此,圍手術期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心理和身體都恢復到健康的水平,就顯得至關重要。
55歲的老王最近老是覺得胸悶氣短、心慌心悸,來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需要開刀手術。老王非常害怕,他擔心,萬一麻醉劑效果不好或者對他不起作用怎么辦?萬一他手術中醒來了怎么辦?萬一麻醉藥的效果太好,他睡得太香甜,醒不過來了怎么辦?麻醉藥會不會讓他變傻,對他的身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呢?這些害怕和擔憂讓老王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整日郁郁寡歡,還沒到做手術的時候,人已經消瘦了一大圈兒。家人看著老王痛苦的狀態,心里也不是滋味,無奈帶老王來醫院麻醉科進行咨詢。
麻醉科工作人員告訴老王,麻醉在我國已經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了,手術全程都會有專業的麻醉醫生陪伴在患者左右,緊握生死中間的那條“風箏線”,時時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確保患者在安全舒適的麻醉環境中手術、蘇醒,做圍術期患者生命健康的“守護神”。
做全麻手術之前患者必須要禁食12個小時,禁水6~8小時以上。如果胃里有殘留的食物殘渣沒有排空,那么患者在手術中無意識情況下,極易發生食物反流,咳嗆,造成窒息、肺炎等麻醉意外,嚴重時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引起血管收縮,出現難以控制的血壓波動及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會增加術中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同時尼古丁會增加患者肺部并發癥的風險,甚至會導致致死性的吸入性肺炎。酒精會影響患者的肝臟功能,讓病患的凝血功能降低,增加了術中出血的風險,同時也會影響麻醉藥效對病人機體的作用等。因此,建議患者在麻醉手術前能夠戒煙戒酒6~8周以上,可以降低圍術期并發癥的感染率。
在手術后,患者因麻醉手術和自身平時生活習慣的影響,可能會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這就增加了術后尿潴留發生的風險系數。因此,在手術麻醉前患者應有意識進行一些相關對應的訓練。
患者可以通過散步、清淡飲食、聽輕音樂等方式放松心情;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保證規律作息,預防感冒,提高自身免疫力,為手術做好充足準備,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患者需要配合醫師提前做好手術區域皮膚的清潔衛生工作,減少微生物附著,降低術中、術后創口感染風險。
手術當日要做好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測量生命體征,以防出現體溫升高或者血壓升高的情況。
病患術后,建議采取去枕平臥體位6~12個小時,家屬要配合醫師,觀察病患的意識是否清晰、手術創口有無滲血、感染,監測其生命體征是否正常。因病患的腸胃功能較弱,因此家屬可以為患者準備一些清淡養胃的流食,比如南瓜粥、白粥、魚湯等,注意營養搭配,促進病患腸胃功能的恢復。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喝水,多排尿,促進體內新陳代新,促進體內麻醉藥物盡快排出。
同時,家屬可以幫助度過術后危險期的病患積極進行適量的術后運動,比如戶外散步、曬太陽等方式。這有助于長期臥床病患體內氣血的流通,以及肢體屈伸運動,防止血栓形成。
家屬要多陪護、多關心病患的情緒狀態,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情緒價值。就像老王所經歷的那樣,麻醉手術前心情煩躁、郁郁寡歡,他的肉體在經受痛苦的同時,心理也在遭受著“酷刑”,
他也許會向家人發脾氣、會失眠等等,心理狀態格外脆弱,這時候就需要家屬有耐心,嘗試理解共情老王目前所處的情緒狀態,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擁抱或者做一個純粹的傾聽者的角色,對于老王來說,精神、心理上也算是一種極大的慰藉。切忌對病患甩臉色、發脾氣、說風涼話,諷刺挖苦病患。
同時家屬也可以通過聊天、傾聽、鼓勵病患進行輕微適宜的鍛煉、適量社交等方式,分散其對疾病和手術的關注度,減輕其心理壓力;多陪伴病患,讓其感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關愛和溫暖,幫助其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
患者不論在術前還是術后,都要保證充分的睡眠,不能過度站立或者過度運動。同時保持愉悅的心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一些適當的社交活動,通過和病友、親人朋友的交流溝通,敞開心扉,疏緩壓力;也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閱讀、冥想、深呼吸、瑜伽、音樂會、親近大自然等方式,讓自己保持一個樂觀愉悅的積極心態。
整個圍手術期,老王都嚴格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導進行治療、復健,隨著身體逐漸康復,在家人的陪伴下,老王的心情也好了很多,他說:“這次麻醉手術經歷真像一場夢啊,現在夢醒了,我痊愈了,如今我又能好好生活和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