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更容易被什么樣的人吸引?我們在尋找怎樣的另一半?
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親密關(guān)系中的吸引力源自何處。
你是顏控嗎?一談到吸引力,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外表。
外表的吸引力對人們第一印象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哈特菲爾德等人曾做過一項大型研究,研究者在明尼蘇達大學為752名新生舉辦了迎新舞會,研究者為每個學生都做了人格、能力和外表吸引力的評定,然后一對一隨機匹配,讓學生們在舞會上跳舞聊天。在間歇中研究者讓學生們評價自己的舞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論男女,外表的吸引力越大,越受舞伴喜歡。美貌的確能使人愉悅。
從進化角度來看,在擇偶時,男性更看重女性的外表,而女性更看重男性擁有的資源與做出的承諾。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女性更在意自己的外表,做過外科整形的人當中,女性比例也高于男性。
除了外表的吸引力,我們還容易被熟悉的人或事物吸引。因為我們在潛意識中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經(jīng)常出現(xiàn)就能增加喜歡程度,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中的曝光效應,又稱為熟悉定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扎榮茨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安排一群被試觀看一本畢業(yè)紀念冊,并確保被試們不認識紀念冊里的任何一個人。在被試觀察一段時間后,會展示給他們一些人的照片,有些人在紀念冊中出現(xiàn)過二十幾次,有些十幾次,有些幾次。最后,讓被試們評價一下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jié)果顯示,在紀念冊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越多的照片,被喜歡的程度也越高。被試們普遍喜歡出現(xiàn)了二十幾次的照片,而不太喜歡只出現(xiàn)了幾次的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shù)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類似經(jīng)驗:去超市選購商品時,面對各種沒用過的品牌,我們更愿意選擇那些聽說過的試試看;這種聽說可能源自廣告,雖然理智告訴我們廣告里說的不一定完全還原真相,但我們還是愿意試一試,因為這種選擇是不假思索的、自動化的偏愛反應。
還記得校園時代“同桌的你”嗎?如果不是同桌,可能并不會如此念念不忘。所以如果想要追求意中人,不妨從多多露面開始,努力創(chuàng)造見面機會。
當然,凡事都有個度,如果是討厭的事物,出現(xiàn)次數(shù)越多會越厭惡;即便是喜歡的東西,如果出現(xiàn)得過于頻繁,也會“膩”。因為人們會對沒完沒了重復感到厭倦。
吸引力和熟悉感影響我們最初容易被誰吸引,而相似性會影響長期的吸引。大家一定都聽說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試想一下,你與初次見面的朋友們聊天,朋友A 與你幾乎所有觀點都相近,而B只有少數(shù)觀點與你相同,你會更喜歡哪位朋友?是的,我們會選擇與我們相似的朋友,心理學家們對此已經(jīng)做過很多研究,證明相似性導致喜歡,對于那些對自己感到滿意的人更是如此。
被喜歡的感覺也會產(chǎn)生吸引力,喜歡通常是相互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這五個需求呈金字塔型逐級而上,低層次的需求得到適當滿足人們就會追求更高層級的需求。當人們追求歸屬與愛,自然會對被愛和被接納感到欣喜與期待,這就意味著,我們更容易對喜歡我們的人產(chǎn)生喜歡的感覺。
有研究表明,一點點的不確定性也能讓人燃起渴望。如果我們覺得某人可能喜歡自己,但又不太確定,往往會對這個人更加念念不忘,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對方的吸引力。所以,這個戀愛小技巧你學到了嗎?曖昧期,彼此還在探尋吸引力的階段,不妨讓自己增加一點點不確定性,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我們還會被熟悉的相處模式吸引。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主要撫養(yǎng)者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價值觀的影響,還可以是與主要撫養(yǎng)者的互動方式。每個孩子都會在家庭生活中發(fā)展出自己的生存策略,以適應環(huán)境。如果父母很強勢,孩子很可能是順從的或者習得了強勢的處事風格;如果父母是民主型,那孩子更有可能成長為一個有主見、自信的人。尋找伴侶時,我們會被那些能帶來親人相處感覺的人吸引,這種吸引來自潛意識中的熟悉感。自己主觀上也許并不喜歡這樣,但卻很難擺脫。你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親密關(guān)系,是不是復制了童年時期和父母的關(guān)系模式。
沒想到吧,看似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吸引力,背后也有這么多有趣的心理規(guī)律。希望這些規(guī)律可以幫助你更順利地找到理想中的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