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將青少年期比喻為人生旅途中“疾風怒濤”般動蕩不安的時期。
他在1904年發表的經典著作《青年期》(也譯作《青少年心理學》)中,對這個時期“疾風怒濤”的特征作了較詳細的描述。他認為青少年在情緒表現上呈現出明顯的兩極性和矛盾性,好似蕩著情緒的秋千。
的確,這個階段的中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他們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萌芽時期;另一方面,青春期的他們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發展卻跟不上生理發展。總體來說,中學生正處在幼稚與成熟、沖動與控制、獨立性和依賴性錯綜復雜的時期。
因此,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會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這種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很容易使中學生產生消極情緒,造成情緒困擾。
隨著自我意識、社會性的不斷發展,中學生有了對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價值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對人際關系有了更多的認識和需求。由于不斷產生各種新的需求,以及需求強度的增加,中學生體驗到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負及友誼等方面的多種情緒,情緒體驗愈加豐富,情感變得更加細膩,對別人的言行逐漸變得敏感。
中學生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遇事易激動,忽冷忽熱,往往會因為一點小小的進步欣喜若狂、精神振奮,也會因一點小小的挫折就垂頭喪氣、陷入低落。同時,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對自己的優缺點特別敏感,有時會高估自己,有時又為自己的不足過度擔心,情緒起伏波動大。
中學生情緒活動的豐富性,導致了情緒更加趨于復雜化,他們會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在特定社會環境中表達的適當性,表現出情緒的文飾性。面部表情不再是內心世界的顯示器,有時候對某件事感到厭煩,但出于某種原因,既可以表現得不在意,也可以表現出熱心;對一個人明明很喜歡,愿意接近,但出于自尊心或者其他原因,有意表現出冷漠。
日常生活中,中學生深受情緒不穩定的困擾。他們會感情用事,遇事易激動;對外部刺激反應迅速、敏感,高興時興高采烈,失敗時郁悶悲觀;有時為一點小事動怒,與人爭吵,有時又會轉向反面,變得泄氣、絕望;在強烈的情感沖擊下,可能會遇事武斷,行為固執,不聽勸告,甚至因為不冷靜,會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情。
在學校、家庭生活以及個人關系中,中學生因未得到某種社會關系的滿足會產生不愉快的孤獨感。他們會積極地用自己的內心體驗世界,力圖擺脫對成人的依賴,但現實又會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這會使得一些中學生因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不想與人交往,從而轉向自我內心的交流。還有一些中學生的自尊心強烈,往往擔心自己的某些方面被人恥笑,于是隔絕他人,從而導致孤獨感的產生。
有些中學生總表現出“不受教”“不聽話”,甚至經常與老師、家長對著干,他們為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持批判態度。正是由于他們覺得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故產生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緒,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逆反心理”,是中學生為了維護自尊,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提高情緒識別力
情緒識別力即識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中學生要提高情緒識別能力,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情緒知識,學會區分和描述特定的情緒。其次,要及時注意到自己情緒的變化,并進行評估和判斷。最后,要試著觀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反應,體察情緒的產生和身體反應、想法之間的關系。
接納情緒
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存在價值,沒有好壞之分。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覺察周圍的環境,判斷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情,做出適應性的行為。比如憤怒,可能會讓我們喪失理性判斷,但同時也會提醒我們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當情緒來臨時,與其回避,不如接納。
當情緒產生時,要學會正確地表達,這不僅可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可以讓別人更了解你,更好地促進人際間的良性互動。比如,經常表達自己的積極情緒,與他人一起分享美好的感受;當一些不良情緒產生時,可以采取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和宣泄,如傾訴、運動、放松訓練。
當產生憤怒情緒時,可以運用“我訊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將憤怒的真實原因冷靜、客觀地表達出來。
“我訊息”的溝通方式是指:行動—感覺—結果—期待。
比如,學生A放學回家后,對家長脫口而出的是:“你們一回家就拉著我問這問那,煩不煩啊!你們讓我休息會兒不行嗎?你們一點也不體諒我!”用“我訊息”的方式溝通,A的表達應該是這樣的:“我上一天學感覺好累,回家后想先休息一下,然后完成作業,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和爸爸媽媽交流學校里發生的事,如果我沒有時間,希望你們不要強迫我。”
通過觀察這兩種不同溝通方式的區別,我們可以發現,前者的每一句話都以“你們”為開頭:“你們……煩不煩啊!”“你們……不行嗎?”“你們……我!”當用“你們”或者“你”為開頭去和人溝通的時候,這樣的對話會帶著責備的口吻,讓聽者產生被譴責的感受,溝通自然就不會順暢。
而“我訊息”的溝通方式,是將“你”開頭轉換成“我”開頭,“我訊息”的溝通方式不存在譴責、批判,所表達的只是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對事不對人,把焦點關注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跟人鬧別扭上。它是一種具體的陳述,而不是情緒的發泄,是“就事論事”的溝通。
此外,中學生還可以學習一些適合自己年齡段的心理課程,深入了解情緒的產生機制,掌握簡單的情緒管理工具,以有效面對和掌控情緒,做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