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利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原廣州利康家屬資源中心)是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與香港利民會合辦的社區康復服務機構,通過引進和運用社會工作手法,為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屬提供建議、協助、咨詢及支援性服務。
中心自2020年開始,為12個有未成年子女的精障家庭提供整合式的家庭服務。
在12個家庭中,第一類是(外)祖父母為主要照顧者,也是常見的聯合家庭,一家三代在一起居住;第二類是康復者為主要照顧者,基本以核心家庭或單親家庭的形式出現。
在第一類家庭中,(外)祖父母會是合作的主要對象,他們往往會帶著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對過往撫育模式的否定,限制康復者與親子女的互動,對未成年人關注較多或刻意拉開距離,認為需要在嚴格限定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孩子不至于患病,但對于孩子是否會患病,較多會持有悲觀心態。
孩子會經常處于過度干預或被忽略的家庭環境,而受限于主要照護者的體力和精力,孩子也會不被允許在學校和輔導班之外的場所玩樂及結交朋友。這類家庭的孩子,往往會內向敏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但長期壓抑會在孩子青春期逐漸表現出社交、學習及情緒等障礙。
在第二類家庭中,康復者受疾病、婚姻關系、撫育等壓力的影響,精神狀況會出現波動,如變得異常和再度發病,這些變化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較大:孩子難以理解父母的情況,但又會被要求盡量減輕康復者的照顧壓力,或者成為康復者的照顧者,成為家庭照顧康復者的資源。
這類家庭的孩子會有較多的孤獨、焦慮和恐慌,比同齡孩子早熟,也比第一類家庭的孩子更具有攻擊性,向內攻擊自己—— 對自己高要求,自我貶低與不認可,與他人保持距離,壓力無處排解的時候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如咬指甲、持續性的熬夜、劃破皮膚等;向外攻擊—— 孩子也會比較別人的父母,憤怒和自卑,因而更容易攻擊患病的父母,如辱罵、傷害對方的身體,這類家庭的孩子會更渴望被認可、平等對待和獲得幫助。
回顧12名未成年子女的父親或母親的疾病史,均是在青壯年發病,發病原因有不良的伴侶關系、學業壓力、職場壓力、緊張的親子關系等。在第一類家庭中可以看到家庭互動模式的代際影響,有些問題是上一代產生的,如果繼續往上回溯,會發現祖父母的困境其實也有原生家庭的影子。但家庭缺少相關的知識和覺醒,雖然曾想辦法避免,但還是對家庭的正常生活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孩子長遠的發展。
然而,第一類家庭較普遍表達的需要是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他們會認為孩子的成績越好,越不容易患精神疾病。而第二類家庭往往受困于跟孩子無法有效溝通,康復者面臨很多挑戰,作為照料者的他們反而更愿意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他們不太愿意談及精神疾病,會避諱自己的疾病和孩子產生關聯。
因而,項目將上述談及的“未成年人、康復者(父或母)、(外)祖父母)”和“未成年人、康復者(父或母)”都看作整體的系統,并關注個人發展、親密關系與社會參與帶來的影響。為此,項目會在三者的社會支持資源方面開展大量的工作:對可修復的關系和資源進行修復,讓它重新發揮作用;對還有潛力發揮更大作用的進行改善;對有害的,或者說沒有支援網絡的,就重新搭建。我們通過這樣的系統干預,讓孩子盡可能有正常的、利于他們身心發展的家庭環境。
在服務手法上,項目對每個家庭進行個案管理,也開展團體化的服務,創造(外)祖父母和兒童、康復者和兒童互動與學習的機會。在“個人—家庭”層面,會協助他們梳理困境及產生的原因、應對的經驗、發現能力及需要改善的部分,也會激發他們改變的動力和希望:
比如,有女性康復者在家帶孩子,老公要工作跟她幾乎沒有互動,沒參加活動之前,雖然女兒很乖,但是她控制不了自己,一旦情緒不好就會打罵女兒。在繪本治療的活動中,通過創作、聯想、分享,促進母女互動。我們也同時幫助改善夫妻關系,促進丈夫對她的理解、支持和關愛,這個個案后來就不再有家庭暴力,小女兒過來一起生活后家庭生活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項目也會在對兒童影響較大的學校系統開展工作。
比如,有孩子因父母離異,家人要照顧其患病的父親,還要照顧她而頗有怨言,孩子經常處于被指責、批評,甚至還有打罵之中。加之孩子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好,被同學孤立,也因為“屢教不改”而被老師不喜歡。她的成長經驗,令她覺得不會有人喜歡自己,也抗拒跟人親近。社工通過跟孩子的班主任交流,爭取班主任對她的理解和支持,班主任為她在學校鏈接心理咨詢師的資源,還進行家訪,影響家庭對她的態度,還主動引導孩子參加適合的活動,孩子的學習態度和社交情況都有了明顯改善。
而與此同時,社工也協助孩子的父親改善與她的相處模式,運用更為積極、正面、尊重的方式表達對她的關心,也減少其他親友對孩子的干預,孩子和父親的關系因而有了明顯的改善,隨之還帶來的好的變化是孩子父親的發病率和癥狀都有所減少,在接觸社工服務后,由原來的一年發病1~2次,到現在沒有再發病,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較明顯的提升,孩子由原來的“看不起”父親,而逐漸依賴他,父女的關系趨于正常化。
我們也會鏈接一些如英語興趣班、廣州圖書館活動等資源,去吸引和滿足(外)祖父母的需要,讓他們知道服務不僅僅是玩,也可以學東西,第一類家庭也比較認可這些資源,會愿意讓孩子參與進來。
由于家庭成員的各自需求之間會出現沖突,比如家人認為孩子需要上更多的補習班來提高學習成績,而孩子認為需要多一點時間放松,從而減輕學習和家庭制造的壓力。所以,跟進這類家庭,對社工的專業和綜合能力要求就比較高,社工需要進入家庭,但要同每個服務對象既親近又有一定距離,充當協調者、使能者、觀察員及智囊團的角色。
到家庭互動中去,將不良的、有害的互動轉變成健康的、有益的互動,可以有效改善精障人士的情況,減輕照顧者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越早干預未成年子女的身心發展,為他們營造利于成長和學習的生活環境,越將有效減少不良因素對他們的負面刺激,進而降低他們罹患精神疾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