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點面教學是以點代篇、篇篇相扣的大單元整合式教學方式。點面教學法的運用既可有效化解新教材體量過大的困境,解決單元選文過雜的難題,也可回應教材主題引領的單元設計,落實學習任務群的整體性規劃,在新教材大單元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關鍵詞 點面教學" 大單元" 運用
語文教學中,點面教學法指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定位文本意義,捕捉文本特征,拎住教學重點,進行“點”式教學,做到以點代篇、篇篇相扣,系統落實單元目標的大單元整合式教學。
一、點面教學意義
1.點式教學的意義
化解新教材體量過大的教學困境。新教材必修上下冊均設置了八個單元教學內容,教材體量大、教學內容多、教學任務重是教師面對新教材的首先難題。點式教學拎重點、關鍵點,以點代篇的教學方式既可以規避傳統教學字詞句段篇面面俱到、面面弱化的尷尬,也可縮減每篇文本的教學時長,有效化解教材體量過大的困境。
解決新教材選文過雜的難題。新教材各單元選編的文本以主題為引領,文體更豐富多樣,具有極強的碰撞性。如統編必修上第一單元以青春為主題,選取了五首詩歌和兩篇小說。新教材因文體多樣,難以圍繞文體特征聚合出統一教學點,故需逐篇析文,因文選點。
2.面式教學的意義
面式教學注重文本之間的銜接和關聯,主抓文本之間的共性和異性,搭建專題閱讀和對比閱讀的探究平臺,拓展學生閱讀理解的寬度和深度。
回應新教材主題引領式的單元設計。新教材以相同主題進行單元選篇,且所選篇目文體差異大。面式教學要求在單篇教學基礎上,拎出單篇間的共性、異性,進行邏輯性、系統性的教學整合,實施大單元教學,強化單元主題意識。
落實新教材學習任務群的整體規劃。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面式教學以群文閱讀為基礎,以單篇文本間的共性、異性為教學設計點,分層系統落實群任務,助推語文教學更具整合性和統籌性。
二、點面教學策略
1.點式教學策略
回歸字詞句段篇的傳統教學。閱讀教學中,理解字詞句的含義和作用,概括段落內容、理清段與段的關系,抓住文篇特點、理解文篇主旨,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實施中,要規避字詞句段篇的逐“點”解析,做到依文定點,以點貫文,點點相扣,循序漸進。
緊扣核心素養進行積累運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三個方面都著重強調積累和運用。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積累語文之美,運用語文之美;積累傳統文化,理解并傳承傳統文化。可見,緊扣核心素養進行積累或運用,也是文篇教學選“點”的重要方向。
2.面式教學策略
尋同求異進行專題對比教學。面式教學的對象是群文,群文教學的成功實施有賴于教學者對群文教學角度的精準把握。群文教學的角度該怎么設定呢?方法之一是根據文篇尋同求異。以老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小說為例,該單元包含三篇小說,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魯迅的《祝福》、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筆者嘗試著老教材新教法,探尋三篇小說的群文教學角度,發現三篇小說的敘事角度同中有異,可進行專題對比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敘事人稱主要是第三人稱,敘事角度包含了林黛玉、眾人、王熙鳳、寶玉等多人視角,因此是以黛玉為主,多視角交織變化的敘事角度。《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稱“我”敘述,敘事角度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視角。《老人與海》采用第三人稱,以上帝全知視角的角度呈現老人在海上的搏斗和漂泊。三篇文本進行整合教學,剛好可以將敘事人稱、視角作專題對比講解,讓學生既有知識的掌握,又有實踐的運用。
緊扣核心素養進行思辨構建。在選擇面式教學角度時,要在尋同或求異的基礎上,教會學生辨清同中的異、異中的同,發展并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如人教版老教材必修四第七課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學生預讀就能理解到兩首詞都表現李清照的愁緒,但相同的愁緒表達下,區別是什么呢?教學中又該引導學生從何入手辨析兩首詞的這種區別呢?同中尋出異,就可以成為兩詞共讀的教學點,這種教學能起到發展并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三、點面教學法的運用
點式教學以單篇文本教學為主,強調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熱愛與運用,面式教學以群文教學為主,重在發展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學生價值觀,理解多樣文化。單元教學中應點面結合,單篇教學與群文教學結合,既有踏實的知識講授,也有價值觀的引導和多樣文化的碰撞,切實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以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做點面教學的教學選點設計。
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設定應以學習任務群5“文學閱讀與寫作”的學習目標為導向,教學方法的選用應以任務群5中的教學提示為指南。
本單元共有八首詩詞,結合各詩詞的特點及任務群的學習目標,各詩詞單篇教學選點設計為:
《短歌行》:鑒賞詩人借用手法(比興、典故)委婉表達情感的創作方式。
《歸園田居》:采用寫雜感、隨筆的方式,鑒賞詩人借用寫景傳情達意的創作方式。
《夢游天姥吟留別》:品析詩人運用夸張、想象的具體方式,理解創作用意。
《登高》:把握律詩特點,感受杜甫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及詩人形象。
《琵琶行》:用批注方式品析詩中描寫音樂時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用評論的寫作方式比較詩人和琵琶女的形象異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品析詞中的豪放表現,理解蘇軾豁達的人物形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運用評論的寫作方式鑒賞本詞借用典故委婉表達感情的創作方式,感受辛棄疾的豪放形象。
《聲聲慢》(尋尋覓覓):采用隨筆、雜感的寫作方式鑒賞詞的意境。
單篇點式教學之后,再結合文本間的同與異進行群文面式教學。面式教學設計如下:
環節一:在八首詩詞中任選三首品讀賞析,感受并闡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詩詞在聲韻和達情方面各有什么特點。
環節二:在八首詩詞中任選三首,探究詩人身處困頓境遇時的多樣化人生選擇和價值取向。
八首詩詞既有四言樂府詩、五言古詩、古體詩、律詩,也有豪放詞、婉約詞,詩體風格眾多,八中選三進行品讀賞析,可以從異的角度對不同詩詞語言特點進行探究,既豐富了學生對詩歌文化的認識,又能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在尋同的過程中,發現八首詩詞皆是作者身處困境時的作品,但身處困境時作者的選擇又略有不同。讓學生自由探究詩人身處困境的不同人生選擇,引導學生感受相同困境中的多種人生選擇,欣賞不同人生選擇傳達出的審美共性——每一種健康的人生選擇都值得尊重,且具有美感。
[作者通聯:成都市簡陽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