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抓好語文單篇課文教學,能為大單元教學打好基礎。教學小說《百合花》,要把握教學重點,精選課文內容;要找準突破重點的教學支點,統攝課堂教學活動;要指導品賞語言技巧,讓學生掌握舉一反三的閱讀技法;要通過作業訓練的形式鞏固和強化所學課文知識。
關鍵詞 單篇教學" 教學重點" 教學支點" 語言技巧" 作業訓練
大單元教學和單篇教學是并存而又相輔相成的。如果不能保證單篇文本獨立閱讀和思考,大單元教學的學習效率難以保證。因此應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堅守對單篇經典課文的教學。本文以《百合花》為例談談單篇課文的教學實踐。
一、聚焦重點,精選教學內容
小說《百合花》值得欣賞的地方很多,若按照傳統教法,要對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結構、字詞等面面俱到地安排教學活動。小說長達5800余字,讀一遍就要花費不短的時間,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學只能走馬觀花,學生獲得的知識必然膚淺。因而,單篇教學應聚焦教學重點,精選課文內容,或抓語言,或抓形象,或抓構思,或抓意蘊等,選擇某一方面進行教學。盡量省略可有可無的內容,集中力量突破重點,做到一課一得、課課有得。
要確定和聚焦教學重點,一是要關注學情,二是抓住文本的核心價值,三是單篇教學要緊扣單元主題。單篇課文教學要有大單元設計的意識和視野。參考本單元的學習提示,可把“青春的價值”作為教學主題,學習要素定為“把握小說敘事和抒情特點,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角度欣賞作品”,這就是教學重點。《百合花》情節不復雜,環境交代也很簡單,學生在預習中就能自己解決,教師只要適當檢查和指導就行了。若泛泛地把情節、環境作為重點響錘重敲,就沖淡了重點。學習本文,最重要的是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通過分析人物自然就能明白小說意蘊,理解文中人性美、情感美、精神美,獲得審美體驗,深刻理解“青春的價值”,點燃學生澎湃的青春激情。
二、找準支點,統攝課堂教學
教學一般要以問題任務促使學生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培養思維能力。但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顧教學重點和問題的價值,“東一榔頭西一棒”地提問,提問支離破碎且繁瑣無序,不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在確立了教學重點之后要找到解讀課文的著力點,選準一個支點,統攝起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把課文閱讀聚焦到某一點,有層次有梯度地逐步推進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百合花》,要避開傳統的繁瑣教學,將分析人物作為重點,以小說中的兩個重要物象百合花和野菊花作為探討支點,賞析人性中的美好東西。可以設計如下教學問題。
問題一:小說以“百合花”為題,文中只寫了新媳婦的被子有“百合花”的圖案,除了實寫外還有什么含義?學生先從文中找出寫“百合花”的語句,討論后一致認為,“百合花”白色純潔、香氣清幽,是一種純潔、美麗的象征。本文寫新媳婦無償借出新婚嫁妝“百合花”被子,后來堅決要用新被入殮小戰士,新媳婦的心靈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貴;小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勇于犧牲年輕的生命,女文工團員為人熱情、工作積極、富有同情心,他們的品質也如“百合花”一樣純潔、美麗。同時,“百合花”也象征美好的軍民魚水深情。
問題二:本文主要寫了“我”、小戰士、新媳婦等人物,請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選擇你最喜歡的細節品析人物如“百合花”般純潔、美好的特性。此問題靈活性大,有探究空間,旨在讓學生分析“我”在串聯小說情節中的作用,也落實分析人物形象這一教學重點,探索出人物形象所表達的意義。
問題三:如果你做《百合花》微電影的導演,要給小戰士一個特寫鏡頭,你是選擇他的正臉還是選擇他背著的槍筒及槍筒里的野菊花和樹枝?此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槍筒里的野菊花和樹枝表面看是一種避險的遮掩物,同時這也象征著青春、生命,表現了小戰士的憨厚樸實、熱愛生命、朝氣蓬勃。這樣取景能進一步凸顯人物,同時也更顯含蓄,更有藝術表現力。
當然,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困難,教師要適時點撥,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三、品讀語言,掌握閱讀技法
“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這句詩的意思是繡出鴛鴦可以讓人盡情欣賞,但繡出鴛鴦的金針卻秘不示人。教學中,教師應“把金針度與人”。梁啟超指出:“教師不能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人。”《百合花》是單元中的精讀小說,教學時要用好課文這個“例子”,授以學法,讓學生掌握舉一反三的閱讀本領,以便能順利地閱讀其他小說作品。閱讀技法很多,各類文體有其共同特點,也各有個性,教學《百合花》,可采取多種方法進行。
一是揣摩標題法。好的標題是深入閱讀作品的向導,能起到揭示構思特點和情節安排的作用。《百合花》就是這樣,小說以寫人為主,作品為何要以“百合花”為題呢?循著標題一步步追問就能明白“百合花”是以物喻人,這就自然地過渡到對人品的探究,進而解讀出小說的深刻意蘊。
二是抓住文眼法。文眼是體現旨意、情感、形象的重要字眼,有時甚至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抓住關鍵性字眼就能找到突破口,生成探究性的問題,幫助理解人物。如“槍筒里的野菊花”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寫小戰士衣肩上撕了一個口子這一細節有什么作用?抓住這些點就能促進閱讀和思考。
三是咬文嚼字法。對文章的細節描寫要通過語言的細致品味才能咀嚼出其中的滋味。《百合花》中有許多感人的細節,如小戰士入殮時,衛生員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婦煞白的臉色、“劈手奪”的動作、“狠狠地瞪”的眼神、“氣洶洶地嚷”的語言,認真品味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就能領悟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是知人論世法。有學生提問:這篇戰爭小說與別的小說不同,沒有正面寫硝煙彌漫的戰場,唯一寫小戰士犧牲的感人情景還是老鄉轉述的,這是為什么?這用“知人論世法”不難理解。小說寫于1958年反右斗爭年代,作者的丈夫蒙冤受到殘酷折磨。她心里極為痛苦,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思念戰時生活和同志間的“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的親密關系。作者有意規避寫血淋淋的戰爭,意在表達對真誠的人際關系的向往,歌頌人性、人情的美好,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人性扭曲的憤懣。
四、強化訓練,鞏固課文知識
學生學到了品味小說的技法,還需要鞏固和強化。作業是檢驗學習效果和遷移運用知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作業設題要考慮學生的智能層級,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以實現共同進步。
作業安排可以有三種類型:一是補充型。課堂有意留下任務,讓學生再讀文本時進行補充,或闡發新的認識,或小結知識。二是課外閱讀型。選擇一篇與課文相似的戰爭小說設置若干題目,讓學生用比較的方法閱讀探究,題型分鞏固題、拔高題、創新題。三是寫作型。一般是小練筆,或仿寫課文某個片段,或寫出對課文某個問題的專題探究,或拓展課文留白,或寫實用性片段等。如《百合花》曾經被編輯部兩次退稿,說不符合當時的“主流色彩”,后來發表受到讀者的喜愛。請你為本文寫一段推薦詞。強化訓練能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鞏固課文知識。
抓好單篇教學能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怎樣設計出高質量的教學方案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者通聯:貴州黃平縣舊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