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評改是作文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有效的作文評改可以激活學生的自省意識、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進而增強作文課堂的活躍性和實效性。要想提升作文評改的效率、培養學生自主評改的能力,可采用流動性評改、多元化評改、生本化評改的對策,發揮學生評改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掌握不同的評改方法和技巧。結合真實的教學案例,探索初中作文評改的有效策略,切實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作文評改" 方法技巧" 有效策略
作文評改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生若掌握多樣化的評改方法,不僅可以意識到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幫助他人發現和解決問題,實現共同進步的目標。從現階段作文教學的基本情況看,作文評改環節還存在“一家獨大”的現象,即以教師總評為主,學生的參與性和活躍性不足。長期以來,大部分學生都未能主動參與到作文評改活動之中,他們的自省意識和寫作水平相對較為薄弱。對于作文教學和評改環節的這一情況,教師要采取相應的對策,煥發作文評改環節的活力,賦予學生自主評改、生生互改的權利,讓他們學習和掌握作文評改的技能,達到“邊創作邊評改”的效果,及時發掘作文的立意、框架等方面的問題。
一、初中作文評改的主要目的
歸根結底,作文評改的主要目的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為悅納,二為進步。
1.作文評改在于悅納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的著名論斷,闡釋了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而悅納學生,即讓學生產生興趣,便是作文評改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作文評改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多角度的評價,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讓學生產生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認識到寫作的樂趣,并主動參與到言語表達活動之中,從而養成愛思考、愛表達的習慣。
2.作文評改在于進步
在悅納的基礎上,作文評改的另一大目的是進步。第一,改進學生的寫作方法。初中階段的學生,其寫作技巧和方法尚未達到成熟的程度,在寫作時難免會在語言表達、作文立意、謀篇布局等方面出現問題。作文評改便是改進學生寫作方法的重要途徑,讓他們辯證性地審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第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在作文評改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回歸生活,讓他們自主評判和審視作文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自省能力會不斷提升,他們會盡力規避“無事可寫、無情可抒”的情況,真正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寫作效果。
總之,作文評改的目的在于悅納和進步,它們的共同指向都是學生。這說明,教師要將學生視為作文評改的主體,關注學生的真實感受與體驗,依據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做好作文評改的指導工作。
二、初中作文評改的有效策略
1.流動性評改,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流動性評改是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的需求自由組合、靈活變動的一種作文評改方式。與傳統的作文評改模式相比,它更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流動性評改因其功能和作用的差異,可以細分為三個小類,即專項型、常規型和挑戰型。
其一,專項型流動性評改模式。何為“專項”?它指的是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的某一個或者某一類問題而展開的作文評改活動。在這一類型的流動性評改中,最關鍵的是明確核心,即學生之間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寫人類作文為例,在評改環節,教師要結合教學經驗,提前挖掘共性問題,以其作為專項型流動性評改的核心和要點。比如,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寫人時,經常會出現“抓不住人物典型特點”的問題,這就使作文整體上流于表面,吸引力和感染力都不強。據此,教師可將“人物的典型特征”作為專項型評改的核心,要求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分享作文,針對作文中“是否凸顯了人物的典型特征”這一要點展開合理評價,并推動寫作者與評改者、評改者與評改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共同反饋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總結寫人的規律。
其二,常規型流動性評改模式。與專項型相對應,常規型流動性評改模式,其綜合性更強,采用此類評改模式時,學生要提前明確評改的具體要求或標準(見表1)。
表1中的評改標準具有統攝性價值,學生在常規型流動性評改中,可參照上述標準,在他人的作文上進行圈畫和標記,并將評語填寫在評改表中,從而達到互享寫作經驗、增強寫作能力的目的。
其三,挑戰型流動性評改模式。在流動互評的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作文評改的興趣,教師可以采用挑戰型的流動性評改模式,引導學生以批注閱讀為手段,對他人作文中的詞語組合、修辭手法、結構安排等,進行細致分析和評判,從而獲得新的認識。在實施挑戰型流動性評改模式時,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課文為學生示范批注評改的方法。以“熱愛生活,熱愛寫作”這一寫作模塊為例,在示范評改時,教師可將同一單元的《春》作為范例,如: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評語】
此段中大量采用了動詞和形容詞,賦予了小草以擬人化的特征,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春日里小草破土而出的場景,增強了整篇文章的藝術效果。
以教材中的課文為例,旨在讓學生掌握批注評改的方法與技巧。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流動性評改中展開挑戰,針對他人作文中的詞語運用、句式建構、寫作手法的運用和情感表達等,進行批注分析和解讀,并據此撰寫一段形式簡練、內容得當的評語。
綜合以上分析,流動性評改模式凸顯了學生在作文評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生全面審視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并在互評過程中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由此即可提升作文評改的能力。
2.多元化評改,提升學生寫作水平
多元化評改是以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總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綜合評改模式。在初中作文教學中采用多元化評改模式,既能啟迪學生的自主反思意識,還能間接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讓他們獲取更為豐富的寫作經驗。
首先,在自評中反饋。傳統作文教學中,當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時,往往急于提交作文,忽視了自主評改和反饋的重要性。在多元化評改模式中,在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后,教師要出示評改標準,引導學生從語言表達、修辭手法、立意角度、行文結構、情感內涵等不同的角度,逐一分析和評判作文的內容,初步了解作文的寫作情況。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在能力范圍內進行修改和完善,通過改換字詞語句、調整文章格式、增添修辭手法等方式,提升作文的整體質量。
其次,在互評中積累。經過學生的自主反饋和修改后,教師打亂作文的順序,隨機為每一個學生安排一篇作文,要求他們按照既定的評價標準,公正客觀地閱讀和解析作文。以議論文為例,在隨機互評的過程中,學生要從整體上審視和分析他人的作文,圍繞“觀點是否明確”“論據是否充分”“論證是否合理”“布局是否完善”“語言表達是否有創意”等多個層面,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并結合自身的經驗,在作文旁書寫評語,為寫作者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寫作建議。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議論文寫作方法,也能更為透徹地理解作文評改的標準,從而達成積累寫作經驗、提升自省能力的目的。
最后,在總評中深化。在前兩個環節的加持下,學生的作文已經漸驅完善。所以,到了評改的最后一個環節時,教師要重點深化學生的體驗,讓他們能夠解決更高層次的問題。比如,在議論文的評改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幾條標準之外,教師要從“是否體現了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否契合時代發展的主流趨勢”等角度,進一步評判議論文的主旨與內涵,以求達到深化學生評改體驗、強化其論證深度的目的。
3.生本化評改,激勵學生真情表達
生本化評改,即高度重視學生的主觀體驗,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評改方式,激勵他們進行真情表達,引領他們在交流互動中評改作文,讓他們追蹤作文評改的過程,進而從多個方面認清自身優勢、了解自身不足。
首先,生本化評改要換位思考。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維和情感相對敏感,而這種敏感的情緒也會體現在他們的作文之中。在評改時,若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即可了解學生的情感波動和價值取向,在此基礎上書寫評語或進行當面評改,方可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
其次,生本化評改要真誠得體。對于教師給出的評語和修改意見,學生通常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以無論是書寫評語還是集中評改,教師務必要真誠得體,與學生展開平等的交流,給予他們最貼切、最科學的修改意見,幫助他們理順言語邏輯和寫作思路。在這其中,教師要重點修煉親切、得當的口頭評語,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用個性化的語言評價,從而真正凸顯出生本化評改的重要性。
最后,生本化評改要暗含期待。作文評改的目的是推動學生的進步,要想進步,學生就要對未來充滿期待。所以,在生本化的作文評改中,教師要提出個性化和針對性的修改對策,始終維護學生對寫作、對語文學習乃至對生活的興趣與熱情,以此加強他們的期待感。
綜上所述,教師以流動性評改、多元化評改和生本化評改為主要對策,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作文評改的活動之中,其目的是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提升其寫作水平。在此過程中,教師從主導者的身份,逐漸淡化為引路人和指導者的身份,重點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這一轉變既能加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學習能力,也體現了教學方式的變革與創新。當教師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后,就會鼓勵學生創新評改對策,從而全面提升作文評改的有效性。
[作者通聯: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觀溪校區]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78(二)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洹河兩岸,以小屯村為中心,面積超過36平方公里,含殷商都邑、宗廟、王陵遺址等。
今天,我們知道,自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殷至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商王朝一直定都于此,前后達273年。但直到20世紀初,“殷墟”只有《史記》等文獻中零星提及。因缺少物證,商代是否真的存在,飽受各方質疑。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2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