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細節描寫是文本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創作者通過描繪環境、人物等方面的細節,達成塑造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等目的。結合初中作文教學的具體要求,強化細節描寫訓練,重點分析細節描寫的訓練對策,讓學生于留心觀察、實踐活動、語言鍛造等不同的環節中,認識細節描寫的重要性,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 作文教學" 細節描寫" 訓練對策
細節描寫是寫作的要素之一,是指寫作過程中對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細微刻畫。出于一定的目的,寫作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以及人物所處的自然環境、使用的物品等,進行刻畫和描摹,可以直觀地展現出人物的性格、品質、心境變化歷程等,也能烘托文章的氛圍、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藝術性。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展開細節描寫訓練,能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自主獲取寫作素材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將細節描寫作為作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指導學生發現細節、還原細節、凸顯細節,以達到有效傳遞信息、準確表達情感、生動塑造人物等目的。
一、于留心觀察中發現細節
細節描寫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基于創作者的實際生活經驗,經過簡單的藝術加工后,融入到文章中的一種寫作方法。如果想要寫出真實、生動的細節,就要將自己置身于現實生活之中,以現實生活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為描寫對象,展開細致的描摹與刻畫,展現出人物、環境等要素的特點。《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魯迅在刻畫“阿長”這一形象時,利用阿長將“山海經”讀成“三哼經”的細節,寫阿長“沒有文化卻惦記著‘我’愛讀的書”這一事實,用以凸顯阿長對“我”的關心與愛護,此細節雖然小,但是卻給讀者留下了長久的記憶。又如《老王》一文中,在老王來家里送香油和雞蛋時,作者寫到“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等細節,表現出了老王在死前的真實狀態,呈現了作者的真實感覺。可見,細節描寫在寫人類文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階段細節描寫的訓練指導中,應要求學生留心觀察,記錄下人物、事物、環境等最真實的特點。留心觀察并不意味著漫無目的地觀看,學生應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細致觀察,這樣才能真正發現細節。以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抓住細節”這一寫作版塊為例,此版塊旨在培養學生細節描寫的能力。根據寫作教學的要求,可將人物的細節描寫作為教學的重點,引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人物的細節。基于這一教學任務,可為學生搭建觀察支架,如“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一個人讓你印象最為深刻?他/她有哪些特點呢?請從外貌、語言、動作等不同的角度,記錄下他/她的特點”。在觀察支架的輔助下,學生按照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觀察人物的特征,以簡練的詞語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這些關鍵詞,即可成為細節描寫時的素材和資源。為了確保學生能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作,也可以要求他們在留心觀察的過程中繪制人物肖像圖,即以思維導圖為基本框架,以關鍵詞為主要素材,依照從上到下的時空順序,記錄下人物的特點。經過全面的觀察和廣泛的搜尋后,學生便能發現大量的細節。基于此,他們在描寫人物時,會有豐富的素材可供選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細節描寫的寫作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細節描寫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師要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以生活中真實的人、事、物等為對象進行細心的觀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搜集描寫對象的特征,如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或者動物的生活習性等。當他們的觀察能力逐步提升時,其積累的細節描寫素材也會逐漸增多,如此一來,他們便能在寫作時更為靈活地描摹、再現細節。
二、于實踐活動中還原細節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通過留心觀察的方式發現細節,并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將細節記錄和儲備起來。但是,當他們寫作時,很有可能已經忘記當時的場景和情境,自然難以將細節寫得生動和形象。這時,還原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作文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細節描寫的功力,教師可在課堂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還原細節,讓他們在表演角色時,代入到真實的場景之中,感受人物當時的情感心理。如此,細節描寫才能更加生動、有感染力。
文字是靜態的,但語言和思維是動態的。細節描寫是以文字為載體反映語言和思維的一個動態過程。這說明細節描寫的即時性較強,也就意味著,教師要將還原細節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在教學“寫人要抓住特點”這一寫作內容時,如果學生僅僅依靠自身對人物的固有印象進行寫作,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大多都是枯燥的、平面化的。這樣的細節描寫就缺乏生命力,自然難以彰顯人物的特征。所以,教師可根據寫作教學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角色演繹類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再現生活中的場景,在真實場景中還原人物的細節。比如,以“我的同桌”為寫人作文的標題,學生可結合日常生活中與同桌之間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展開情境化的表演活動,從語言、動作等角度,重現當時的場景。在此過程中,學生調動起真實的回憶。而在表演活動之中,學生也能還原當時的心境。如此,細節描寫就會更加鮮活和生動。
在還原細節的基礎上,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讓他們及時將細節轉化為作文中的素材,教師要及時展開引導。如“在表演的過程中,你的同桌有哪些表現?他/她的表情是怎樣的?語言有怎樣的特點?動作有哪些特點……隨著事件的發展,他/她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寫作中表現出他們的特點”。這一問題串,與課堂實踐活動相連接,當學生在回顧活動細節、生動還原細節后,教師及時地引出問題,既能促進課堂教學環節的精準銜接,也能確保細節描寫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使得學生寫出的作文更能帶動讀者的情緒。
三、于語言鍛造中凸顯細節
一些學生具備觀察生活的能力和細節描寫的意識,但是他們在作文中所描繪的細節,不僅讀起來無趣和枯燥,也難以真正表現出人物、事物等主體的特點,這樣的細節描寫便失去了效果。歸納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學生缺乏錘煉語言的能力,他們在語言組織和表達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和誤區,所以他們寫出來的語句和篇章自然也缺乏感染力。為此,培養學生的語言鍛造能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需求靈活地運用語言,細節描寫的功能和價值才能更加突出。
語言鍛造的能力尤為重要,當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細節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時,他們所刻畫出來的細節便能符合表達的需求。在《老王》一文中,作者以“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這一語句形容老王的狀態,預示著老王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若楊絳先生直接地寫道:“直僵僵地站在門框旁邊。”雖然在表意上仍然說得通,但是整段內容失去了吸引力,也難以真實地反映出老王的狀態。而這一切都歸結于“鑲嵌”二字的有效運用,作者用“鑲嵌”二字,寫出了老王此時的狀態仿佛一幅遺照,說明他已經全然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一處細節描寫表現了楊絳先生卓越的語言鍛造能力。從《老王》一文中可以看出,語言對于細節描寫的效果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在細節描寫的指導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反復磨煉和咀嚼語言,思考如何將細節寫得生動、寫得形象,并巧妙地運用形容詞、動詞和疊詞等語言要素,以凸顯出細節描寫的真正價值。
在寫作實踐中,學生要根據作文的不同表意或抒情需求,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尤其是在寫人的作文中,學生應巧妙地運用多種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等,從動作、神態、語言等多個層面,精心刻畫人物,將人寫得有血有肉、充滿動態化的特征。在此過程中,學生應不斷修煉自身的語言表達技能,全面思考“如何寫”“怎樣寫得更好”等問題,以增強描寫細節的能力、提升寫作水平。
四、在專題指導中描摹細節
初中作文中的細節描寫包含人物類、物品類和環境類三大類別。針對這三個類別,教師可開設專題指導活動,以提升學生生動描摹細節的能力,促使他們在記人類作文寫作中能巧妙地描寫人物、物品或者環境的細節。
人物類細節描寫的專題指導。在專題寫作指導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仿寫范例和方法點撥,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細節描寫的能力。首先,在寫人的細節時,要抓住人在異常狀態下的行動特點,將那些印象深刻的行為、動作或語言等提取出來。比如,當人處在矛盾沖突的場景中,他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出人意料,若能細致地描摹此時的人物細節,通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寫人的細節時,要從二維過渡到三維,專注于刻畫人物一連串的動作以及他們在特殊情境下的外貌、語言等細節,使人物能夠在書面上動起來。最后,寫人的細節時,要使前后細節相呼應。一般情況下,一篇寫人的文章中往往會有多處細節,學生應經過綜合考量后,加強細節描寫的隱喻性,使得文章前后的細節能夠交相呼應。
物品類細節描寫的專題指導。作文中的道具,即物品,是一篇文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往往能夠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所以,針對物品類細節描寫的專題指導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描寫物品細節時,學生要緊抓物品的形狀、質地、顏色或大小等細節,刻畫出物品的典型特征。當然,學生也可以通過再現不同情境下的物品,達到刻畫人物的目的,實現既定的語言表達目標。
環境類細節描寫的專題指導。針對環境的細節描寫,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部分,在專題寫作訓練時,學生要以鏡頭式的觀察,從點面結合、快慢交織等角度,記錄和搜集環境類細節描寫的素材,把握環境細節描寫的方法與技巧。同時,可以通過色彩渲染、場景設置等方式,細致地描摹細節。
教師在寫人作文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于留心觀察、實踐活動、語言鍛造等環節中,發現細節、還原細節和凸顯細節,讓他們將關注點放在細節之上。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寫作素材和資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記流水賬”的情況,讓他們寫出更深刻、更具藝術感染力的記人類作文。在細節描寫方面,要讓學生明確細節的功能和價值,引導他們根據不同的目的,刻畫不同類型的細節,以求達到生動再現人物、物品、環境的目的。
[作者通聯:福建晉江市池店中學]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78(三)
直到“一片甲骨”橫空出世。
1899年,因機緣巧合,時任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得到了一些有奇怪刻痕的龜甲、獸骨。作為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敏銳地意識到,這些刻痕可能是一種古老的文字。他一面花重金搜羅這些“字骨頭”,一面開始了潛心研究。他認定:這些刻痕是一種“確在篆籀之前”的文字,應是商代文字!而這些甲骨,正是商人占卜用的卜骨!
這一發現震驚了學界,而販賣甲骨的古董商卻對其出土地秘而不宣。直到1908年,著名學者羅振玉幾經查訪,才得知這些甲骨大多來自洹水之濱的安陽小屯。
受條件所限,在當時,大規模考古發掘還是空中樓閣,但學者們仍然盡力搜求甲骨,苦心整理與研究——
1903年,文學家劉鶚編著出版首部甲骨拓印圖書《鐵云藏龜》;1904年,經學大師孫詒讓撰寫首部甲骨考釋著作《契文舉例》;1917年,國學家王國維首次從甲骨卜辭中輯出商王世系表,與《史記·殷本紀》對照,兩者驚人地相似……
自此,中國有物證可考的歷史,從此前的2000多年延至3300多年!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2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