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習描寫景物”為例,從“留心觀察,獲取作文資源”“置身情境,強化寫作欲望”“成果展示,強化寫作意識”等角度,探索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培養初中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景物描寫能力。
關鍵詞 寫作教學" 描寫景物" 教學策略
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選編了多篇歌詠山水、描繪自然景物的古詩文,展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古代文人的雅趣。編寫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閱讀這些優美篇章后,獲得凈化心靈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教材編寫者在課文后面安排了“學習描寫景物”寫作板塊,是為了讓學生將自身的生活體驗和真實見聞以文字的方式記錄和呈現出來,培養學生勤于觀察的意識與書面寫作的能力。在“學習描寫景物”板塊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取作文資源,強化他們的寫作欲望和自主寫作能力,提升其寫景能力。
一、留心觀察,獲取作文素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問河塘中的水為何如此清澈,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生活便是寫作的“河塘”,是寫作素材的“源頭活水”。當“河塘”中具備源源不斷的“活水”時,自然會一直保持清澈的特點。在“學習描寫景物”的作文教學中,要想增強學生作文的新意和感染力,教學的重點應落在引導學生尋找寫作的“源頭活水”上。何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從生活教育理論的視角出發,現實生活便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所以,教師要切實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以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自然景觀等為主要對象,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記錄下景物的特征,將其作為作文中的主要素材,以此豐富作文的內容。
在觀察景物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找不到著眼點,即不知將視線落到何處。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及時介入,為學生提供基本觀察方式,如觀察記錄單等,讓學生在針對性引導下,源源不斷地獲取寫景作文的素材。
以“校園一景”為例,學生在觀察時不能面面俱到地放眼于整個校園,而是要將焦點集中在校園中某一處景物上。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景物的特點,為寫作儲備材料,教師可利用觀察記錄單,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校園中的某一處景物。
“校園一景”觀察記錄單
姓名_____觀察地點______所選景物______
①顏色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狀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氣味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聲音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觸感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體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觀察記錄單為主要工具,學生聚焦于校園中的自然景物,并從顏色、形狀、氣味等多個方面,及時記錄下景物的特點和變化,為作文儲備語言材料,豐富寫作視角。仿照以上形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窗外’觀察記錄單”“‘四季的輪回變化’觀察記錄單”等。留心觀察作為獲取寫作材料的一個跳板和支架,為學生描寫景物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通過留心觀察,學生能夠獲取寫作靈感和素材。在留心觀察的過程中,學生要遵循兩個要點,一為抓住景物特征,二為細致觀察。一方面,正如“‘校園一景’觀察記錄單”上所示,在觀察景物時,學生應緊緊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景物的特點。在觀察過程中,學生既要觀其形、察其色,同時要聽其聲、聞其味,必要時還可以親自觸摸和品味。若觀察的角度比較全面,學生對景物的了解自然會更全面,如此一來,在寫作時便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另一方面,觀察景物時要細致。觀察時若走馬觀花、浮于表面,雖能大致了解景物的一些特征,卻很難發現其獨到之處,在寫作時便很難細致入微地凸顯出景物的特征。所以,觀察景物時,學生要從形、色、聲等不同的角度,發掘景物與眾不同的美感。比如,觀察山間的溪水,如果僅僅是遠遠地看一看它的形狀,自然難以寫出溪水的清澈、清甜。若是能夠走上前去看一看,學生自然會發現溪水里游動的小魚、品嘗到甘甜清洌的溪水,那么他們在寫作時也會知曉寫什么、怎么寫,進而創作出立意優、文筆美的作文。
二、置身情境,強化寫作欲望
傳統語文作文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傾向于直接提出要求,比如“以×××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記敘文”“閱讀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等。這樣的要求雖然簡潔明了,但是略有強制意味,很可能會讓學生被動地寫作,影響學生寫作的興趣與作文的最終質量。為了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強化學生自主寫作的欲望,教師要著重分析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寫作水平,以他們易于接受的形式,設計和布置寫作任務。經過一番評判和分析后,教師不難發現,情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加強學生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有助于激活他們的直觀體驗,進而獲得寫作的靈感、產生主動寫作的意識。所以,在“學習描寫景物”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在生動的情境中展開巧妙構思、確立新穎立意。
仍以“校園一景”為例,在觀察記錄表的輔助下,學生已經從多個角度獲取了作文素材。但是,如何將這些素材組合起來,如何構思立意和謀篇布局,還是學生尚未解決的問題。此時,教師可結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創設真實的寫作情境。例如:
學校即將舉辦“家長進校園”的主題參觀活動,現采取“1對50”的負責制度,由1名同學向50名家長介紹校園中的景物。如果你有幸當選了講解員,你打算向家長們介紹校園內的哪一處景物?重點介紹景物的哪些特點?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介紹?請結合觀察記錄單中所列的內容進行簡要說明和預設。
這一情境,關聯了教材“學習描寫景物”板塊中的主要內容、生活的真實場景,能夠引發學生的重點關注。當學生置身于情境后,他們會從內心深處認同“講解員”的身份,并著重思考“你打算向家長們介紹校園內的哪一處景物?重點介紹景物的哪些特點?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介紹?”等問題。如“介紹校園內的一棵大柳樹”“從顏色、形狀等不同的角度,介紹大柳樹的特點”“按照先遠觀再近觀、先正面后背面的順序進行介紹”等,進而明確作文的核心立意和主要內容。
在情境的感染下,學生不僅獲得了寫作的靈感,產生了寫作的興趣,還明確了寫作的對象和寫作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展開寫作練習活動,學生能夠獲得更為強烈的體驗,能夠更為細致地展現出景物的主要特征。
三、謀篇布局,規范寫作順序
在確定作文的立意和寫作對象后,學生還要做好謀篇布局的工作,規范寫作的順序,立足于整篇文章的內容,合理規劃作文中各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即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以此增強作文的邏輯性和順序性。以“學習描寫景物”教學為例,謀篇布局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若寫單一的景物,如校園一角的一棵樹、一株花,可以著眼于景物的整體,寫出景物的形狀、色彩等特點,而后再將視角拉近,進行細致地描摹和勾勒。當視角逐漸拉近后,便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地描寫景物的特征。
若寫成片的景物,比如寫窗外的風景,便可以從近到遠有層次地進行描寫,先寫窗外的花叢、草地,再寫稍遠處的樹木、公園,最后寫遠方的河流、天空或者連綿起伏的山峰。與之相反,也可以先寫遠景、后寫近景。
若寫一個時間段內的景物,尤其是前后有明顯變化的景物,寫作時就要按照時間順序展現出景物的特點。以《窗外》為例,若以日出為描寫對象,則可以依照時間發展的順序,從天空發白、云霞變紅、朝陽升起以及光芒四射等幾個方面,動態化地呈現出日出的場景。
當然,寫景類作文的謀篇布局,不能拘泥于某一種形式。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可以將多種順序融合起來、相互配合,以寫出景物的特點。以《春天的百花園》寫景作文為例,一方面學生可以按照從早春到暮春的時間順序,寫出百花園的景物變化,從春寒料峭一直寫到花色正濃;另一方面,聚焦于花園之中,學生還可以綜合運用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的空間順序進行描寫,寫出整個花園或者某一株花不同時間段的鮮明特點。總之,學生要根據寫作表達的需要,靈活地調整寫作的時空順序,生動準確地描繪出景物的獨特性。
四、成果展示,強化寫作意識
在景物描寫的寫作指導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作文,如現場朗讀、制作朗讀音頻等。當小組內的成員逐一完成展示任務后,學生可在組內進行傳閱評改,找出每一篇作文存在的問題,并由寫作者進行針對性修改。在做好修改后,選拔出小組內的最優作文,提交到班級中進行展示和點評。
以班級為單位的作文展示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如制作演示文稿、拍攝微視頻、制作伴樂朗讀音視頻等,讓學生借助現代多媒體手段,展示學生佳作。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凸顯景物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方面特點,還要重點表現出自己的情感。比如,若以制作伴樂朗讀音視頻為展示模板,在選擇音樂、錄制音視頻時,學生就要選取貼合自身情感的音樂素材。在朗讀過程中,要靈活地調整語速、聲調等,展現出寫景作文中的真摯情感,打造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形式。
經過班級評定后的作文,教師可以為學生爭取更大的展示平臺,如校園內的宣傳板、廣播站的“每日美文”欄目等,這樣既可以促進寫作資源、學生佳作的交流共享,也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寫作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如傳授給他們獲取知識和學習知識的方法,讓他們學會主動觀察、發現、搜集、整合、探究現實生活中的各類知識、現象、規律,寫作教學即可如此。在“學習描寫景物”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獲取鮮活的寫作資源,置身于真實情境之中,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經過扎實訓練后,最終于班級活動內展示寫作的成果,在互相交流和分享經驗的過程中,鍛煉景物描寫專項技能,積累景物描寫的寫作經驗。
[作者通聯: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