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魯迅的小說《社戲》具有多方面的藝術美,頗值得賞鑒。文中表現的人情至善至純至美,感人至深;江南水鄉的風光清新明麗,讓人賞心悅目;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生動有趣;語言表達樸實、凝練,耐人咀嚼。
關鍵詞 《社戲》" 藝術美" 人情" 風景" 情節" 語言
《社戲》是魯迅先生追憶童年時代生活的小說,是一軸描繪鄉村美麗風光的畫卷,是一束燃燒著天真爛漫生活情趣的火花,是一汪汩汩流淌著濃濃情感的溪流。閱讀這篇小說,自能獲得美的熏陶。
一、淳樸友好的人情美
情感是文章打動人的主要因素,《社戲》以深情的筆觸描寫了雙喜、阿發等農家孩子的純真、熱情的品質美,描寫了六一公公等農民群眾的淳樸、善良的人性美。
小朋友們對“我”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十分熱情。他們的父母減少他們的工作,讓他們伴“我”做游戲,陪“我”釣蝦。放牛時,牛欺生,“我”只能遠遠跟著,站著看,不敢近身。小朋友們用善意的笑鼓勵“我”勇敢大膽。孩子們一起玩耍不免要瘋鬧,瘋鬧起來不論行輩,不計尊卑。這種平等友愛對身受各種陳規陋習束縛的“我”來說,是一種精神解脫。到趙莊看戲是“我”最大的愿望,可是叫不到船,“我”急得要哭。看戲的小朋友回來了,見“我”默然不悅,便商議夜晚用大船,劃船陪“我”再去看戲。家人不放心,雙喜“寫包票”才終于遂愿。看戲時,雙喜陪在身邊給“我”講人物、析劇情。這點點滴滴,足見鄉村小朋友的純真、熱情,這是一個城里長大的孩子所沒有的經歷,自然印象深刻。
看戲歸航,人乏肚餓,見兩岸羅漢豆正茂盛,有人便提出偷豆煮豆吃的建議,一來為解餓,二來為讓城里的“我”嘗鮮。偷誰的呢?阿發認為自家的豆大得多,自告奮勇地讓大家去自家田摘,半夜無人所見,叫別人偷自己家的東西,這確屬罕見,難能可貴。善良的雙喜擔憂阿發家損失太多,影響以后的生活,在摘了一些后,又讓伙伴們到六一公公田里去偷些。六一公公知道后并沒有生氣,只是心疼莊稼被踩壞,沒有好好地摘。雙喜辯解說摘豆是為 “請客”,這讓六一公公很高興,忙說“應該”。他對“我”贊賞他的豆十分感激,贊揚“我”有見識,并煮一大碗豆送來。老人的言行顯示了他淳樸、善良的品質。
二、清新明麗的風景美
小說以抒情的筆調描繪了平橋村清新明麗的自然風光。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橋村緊挨海邊,是一個偏僻的臨河小村。那里山青水綠,到處充滿生趣,令人陶醉。“我”在小伙伴的陪同下去趙莊看戲,途中盡享山河美景:大地籠罩在一彎新月下,徐徐清風吹來豆麥和水草的清香。遠山近巒,高低連綿,山隨船跑。漁火星星般閃爍,歌吹、橫笛宛轉悠揚。一叢松柏林里有石馬,有蹲在草里的石羊。這一切都是城市所不能見到的,“我”心里“沉靜”以致“自失”。臨近戲臺,月夜朦朧,戲臺與空間幾乎融為一體。臺上演員紅紅綠綠的動,臺下觀眾駐足烏黑的船篷。這一切讓作者疑心是畫幅上縹緲的仙境。看戲歸航,月光皎潔,搖動的航船猶如大白魚背著孩子們飛速躥動,卷起片片浪花,連夜漁的老人也喝彩贊賞。笑聲與水浪聲齊鳴,漁火與笛聲互映。一幅大自然生動的圖畫,一船天真爛漫的快樂孩子。人在畫中行,景美心亦美。
作者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受,把江南夜景寫得生動逼真,給人身臨其境的實感。從空間看,遠近相間,高低相連;從色彩看,白、黑、紅、綠相配相諧,頗具畫意,作者將月下水鄉描寫得清新悠遠,如夢如幻。顯然,作者凝筆于大自然綺麗的風光時,已滲入他的縷縷情思,把景物描寫與農家孩子的友誼融合在一起,寫出了孩子們詩意般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摯愛之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的追求。
三、尺水興波的情節美
小說重點寫了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歸航偷豆幾件事,題材可謂小,故事本身也很素常。要把平凡的題材寫得饒有興味、韻味悠然,尺水興波乃是一法。
開篇交代了外祖母偏僻的住地平橋村,只有一家小雜貨店,卻是“我”童年的“樂土”。何以成為“樂土”?懸念的設置,吸引讀者聽“我”講述童年往事。從審題來看,應該立馬切入寫看“社戲”,但作者并沒有直奔看戲內容,而是抑制筆墨,先寫了在平橋村受到小朋友們的各種“優待”。“我”從純潔的友誼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感受到沒有束縛壓抑的自由快樂。有了這些鋪墊后,才引出去趙莊看戲是“第一盼望的”,進一步調動讀者的期待心理,增加文章魅力。寫看戲前再次抑制筆墨,不及時讓“我”和小朋友們看到社戲,又增加了一些波折:終于到看戲的日子,卻在早晨就叫不到船,央人去鄰村也沒有找到,“我”很失望,這為一波;夜幕四合,有船回來,“我”心中燃起看戲的希望,心情由低落轉為愉快,這為二波;而此時外祖母和母親很擔憂安全,對看戲之事有所“遲疑”,她們的態度讓看戲化為泡影,“我”很沮喪,這為三波;后來雙喜用三條理由“打包票”,愿望終于實現。沉重的心終得輕松,這為四波。文章細膩地描寫了“盼望—失望—希望—沮喪—輕松”的心理變化,這些波折使“我”急迫的心情加溫,為“我”去看社戲的興奮蓄勢,也為表現農家少年的聰明機靈提供了條件。作者善于在微小事情的敘述中尺水興波,在平常故事中見情趣,讓情節產生扣人心弦的魅力,也在情節的不斷變化中彰顯出人物深厚的情誼。
四、簡潔得體的語言美
小說遣詞造句十分簡潔,不拖泥帶水,一個詞能說明白的不用一個短語,看似信手拈來,卻十分精當得體。小說寫的是農村風光和農民、孩子,簡潔、樸實的語言風格,很符合特定的生活環境,符合人物年齡特點和身份,能恰當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先說用詞。寫月下劃船,兩個“拔”表明配合默契;“點”表明撐船動作敏捷;“磕”加大反作用力,讓船啟動;“退后”“上前”表明船已起航;“架起”“換”“嚷”“說笑”等動詞表現了小朋友之歡快和看社戲心情之急切。寫豆麥和水草的清香夾雜著水氣撲面吹來,一個“撲”字化無形為有形,從觸覺上寫香氣之突然、舒爽;月色朦朧在水氣里,“朦朧”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寫水氣讓月光變得模糊不清;不寫船向前跑,卻寫山“踴躍”地向船尾“跑”,這是“我”的幻覺,化靜為動,讓山顯出靈氣,襯托船行速飛快,也反映看戲心情之切。這樣的例子文中還有很多。
再看人物語言,如雙喜問偷哪邊的羅漢豆,阿發毫不猶豫地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簡單的一句話寫出阿發純潔大方的純樸形象。六一公公問:“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他沒有厲聲責罵,而是開玩笑般的細聲慢語,樸實語言可見和藹可親的老者形象。“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偷豆后不認錯不害怕,還反說豆不好,并埋怨影響了自己釣蝦,這無賴式的強詞奪理,很符合少年兒童頑皮、活潑的形象,寥寥幾句,性格俱出,很有生活情趣。
《社戲》語言凝練質樸,情節扣人心弦,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自然景色與風土人情的優美畫卷,同時刻畫了水鄉人的淳樸美好心靈。這不僅是一曲自然的頌歌,還是一支人性的贊歌,一篇流淌真情的詩章。
[作者通聯:江蘇興化市戴澤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