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密切,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工作。語文教學是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最佳途徑,在“五育并舉”視野下,高中語文教學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開展多樣化的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關鍵詞 五育并舉" 傳統文化" 經典研習" 人文素養" 文化自信
在“五育并舉”視野下,高中語文教學要轉變教學思路,既要關注語文基礎知識的講授,還要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立足實際,開發全新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模式,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勤于鉆研、注重積累,真正領略古人的思想情懷,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以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為例,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的實施方法,強化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效果。
一、挖掘傳統文化素材,激發閱讀興趣
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經典素材,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尋找傳統文化元素,激發學生閱讀熱情,拓寬學生文化視野。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引導學生探究傳統經典作品的研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比如教材中屈原的《離騷》具有很濃的楚地風情,要求學生認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感受他高貴的人格品質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電影《屈原》片段,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外查閱資料,更多地了解與屈原有關的材料,如端午節時人們賽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教師可以就端午節話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意義,讓學生暢談對端午節風俗習慣的看法,并組織端午節古詩詞的搜集、品鑒、交流活動。這樣,以教材中屈原的《離騷》為引子,有效拓展開去,串聯起端午節習俗、端午節詩詞等中華傳統文化,拓展學生文化視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每次語文訓練或者階段考試的機會,將語文訓練題目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收集起來,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讓學生學會批判性繼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創設經典研習情境,展示文化魅力
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研習需要一定的氛圍,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研習情境,開辟全新的研習環節,給學生創造與眾不同的體驗,讓他們盡情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首先教師可以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一邊聽故事,一邊鑒賞經典作品,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沉浸式學習。比如講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蜀相》,在講述新知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講述杜甫的生平,以及寫這首詩時的境遇,讓學生都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保持積極的求知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唐肅宗,不久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入蜀后去瞻仰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抒發自己的情懷。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故事情境中探索,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創設閱讀情境,與學生一起閱讀古詩詞,抓住古詩詞的情感基調,帶動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的語感。要在閱讀鑒賞中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畫面美。“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的景物描寫非常有特色,需要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三、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滋養學生品行
隨著“五育并舉”的推進,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給學生提供運用語文的機會,在活動中展現學生的才華,使每一個學生都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研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時,教師要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涵養學生的品行,縮短古代人與現代人思想之間的差距,從而實現古今思想的碰撞。為了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其動手和動腦能力,教師可以開展課本劇活動,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古代經典作品改編成生動的故事,然后排練表演出來,使學生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豐富愛國主義情感內涵。學生都非常喜歡這種充滿趣味性與創造性的活動,因為他們能夠自己選擇喜愛的角色,還可以添加個性化的表情和動作。教師還可以開展制作傳統文化海報活動,給學生布置不同主題的活動要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作,使每一個海報作品都充滿個性和魅力。當學生制作完成以后,教師還要讓他們到校園中去向其他人介紹自己的海報,在交流之中更加深入地體會傳統文化。
四、充分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經典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到這一點,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開拓學生的眼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能力,更好地領略傳統文化的內涵。生活中有很多風俗習慣與傳統文化有關,教師可以將這些風俗習慣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比如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的罪惡,被改編成了戲劇、電影等,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教師可以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講一講在現實生活中應怎樣與家長進行溝通?平時與家長相處,有沒有出現過分歧,如何解決的?借此機會,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會學生與家長的溝通技巧,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可以拓展延伸,讓學生思考: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為相似的陸(游)唐(琬)卻沒有走上殉情的道路,這是為什么?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用心用情去領悟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五、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呈現視覺盛宴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帶來視聽新體驗,煥發語文課堂的生命力。將傳統文化經典呈現在屏幕上,每一個學生都是非常期待的。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大屏幕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有關蘭亭的圖片資料,擴充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然后開展討論活動:王羲之的文章真的那么消極嗎?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王羲之的人生不消極,他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努力。再如蘇軾《石鐘山記》,讓學生在課前去搜集關于石鐘山的介紹,然后通過微課視頻的方式給學生播放石鐘山的景色,引導學生思考石鐘山是如何得名的。這樣,多維度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感受古人情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科學精神,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既是學習之需,也是成長之要。語文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經典研習活動,有助于拓展學生文化視野,提升人文情懷,增強文化自信,促使學生獲得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2021年廣西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C類“新課程標準下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效課堂實踐研究——以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教學為例”(立項編號:2021C674)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廣西北海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