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打動人心的,并非是多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相處時不著痕跡的溫柔,遇事后不動聲色的接納。
作家王海超曾說:“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感覺就是舒服,相處舒服,不只是兩個人合拍,更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讓關系漸入佳境的,并非刻意的奉承,也不是辛苦的維系,而是彼此的接納與體諒。
因為相互體諒,我們才能卸下偽裝,坦然地做自己,因為彼此接納,我們方能敞開心扉,隨心地交流。
相處越久越懂得,所有舒服關系的背后,都是不動聲色的接納。
接納別人的善意
主持人魯豫曾說:“接納別人的善意,也是一種美德。”
與人相處時,面對別人的主動示好,我們常婉言謝絕,生怕虧欠人情。
殊不知,感情正是在彼此虧欠,相互惦念里升溫的。
太過涇渭分明,反而會疏遠人心。
導演楊德昌拍攝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他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為了拍出最真實的效果,他無數次修改劇本,親自挑選演員,整整籌備五年,才開始拍攝。沒想到剛開拍不久,劇組資金就出現危機,拍攝也被迫中斷。那段時間,楊德昌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由于家人不在身邊,下班后的他,只好一個人躲在攝影棚里,看著劇本發呆。制片人詹宏志將這些看在了眼里,在收工后,常會以討論劇本的名義,邀請楊德昌到家里做客,還會為他做幾道美味的家常菜。有時是熱騰騰的湯面加腌制的小菜,或者是煮得濃稠的米粥配包子。飯菜雖然簡單,卻是朋友默默的寬慰與陪伴。楊德昌也明白朋友的好意,常會欣然赴約。那些難熬的日子里,他們常會圍坐在一起促膝長談,相互鼓勵。最終,他們熬過了難關,電影資金的問題被解決,兩人也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海明威曾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
難過時別人的關切問候,遇挫時伸出的援手,背后承載的,其實是惦念與在意。
生硬的拒絕,疏離的客氣,也許避免了麻煩,卻也稀釋了情意。
適時接受別人的好意,并不會造成困擾,反而成全了他們的真心,使彼此越走越近。
今日朋友為我們搭橋,來日我們為朋友鋪路,感情便在你來我往中生生不息。
接納別人的不同
漫畫大家宮崎駿和高畑勛在東映動畫公司相識,二人常合作繪制漫畫。合作一段時間后,他們卻發現彼此的繪畫風格迥然不同。宮崎駿偏好色彩繽紛的畫作,而高畑勛則喜歡寫實畫,不喜歡用太多的顏色進行渲染。雖然畫風不同,他們卻并未因此產生齟齬,反而常常交流探討。合作完成《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影片時,高畑勛任導演,他率領劇組到原作故事的外景地取景,真切地還原當地的自然風貌。而宮崎駿則擔任了場面設計,為畫作添加了許多奇幻元素,使得畫面更加溫馨自如。這部影片融合兩人所長,既扣人心弦又真摯感人,收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宮崎駿曾動情地說:“假如沒有阿撲(宮崎駿對高畑勛的昵稱)的提拔,就沒有今日的我,我們的畫風雖有差異,但我們永遠是朋友。”彼此的不同并沒有將關系摧毀,反而成為了這段友情獨特的點綴。
歌德說過:“一棵樹上,很難找到兩片相同的葉子;一千個人中,也很難找到思想情感完全相同的人。”
也許我們饒有興趣的話題,卻是對方的盲區,也許朋友眼中的好生活,卻是我們的避之不及。
當彼此意見相左時,強行改變對方,只會使隔閡越積越多,感情愈發淡薄。
事實上,生活從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圖。
越是舒適的關系,越是能兼容并蓄。
尊重別人的三觀,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許多困擾便煙消云散;接納彼此的不同,對別人多些體諒包容,關系才會暖意融融。
接納別人的優秀
有句話說得好:“欣賞是一根蠟燭,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自己。”
欣賞別人的長處,不吝嗇贊賞,不僅拓寬了自己的胸襟,也是對關系最好的滋養。
王濛和安賢洙于2002年出道,兩人的實力旗鼓相當,都曾在冰場書寫過輝煌的戰績。因為同屆出道,他們常被放在一起比較,王濛卻從未把安賢洙當作威脅,反而經常和他探討學習。兩人在賽場上雖是對手,私下卻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幾年后,王濛已經成為國家隊的主教練,而安賢洙卻遭受同行排擠,匆匆退役。盡管他曾經戰績斐然,退役后卻無人問津,逐漸被大家淡忘。王濛得知朋友的遭遇后,第一時間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來中國短道速滑隊做教練。王濛的決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大家不解地問道:“你們曾是競爭對手,為什么要邀請他來中國指導?”王濛卻感慨地說:“我們是英雄惜英雄,他是難得的天才型運動員,能力毋庸置疑。”而安賢洙也沒有辜負王濛的信任,他帶著先進的速滑技術來到中國。在他全心全意的指導下,我國短道速滑隊在北京冬奧會上成功奪得金牌。
星云大師曾說:“種花者身邊滿是鮮花,種刺者身邊皆是荊棘。”
人際關系就像一場循環,我們給予朋友的,都會在此去經年后回饋于自己。
朋友間若是相互妒忌,彼此貶低,拉踩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寸步難行;若能接納對方的優秀,真心為朋友喝彩,成就朋友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
看到別人的長處,學會為別人鼓掌,于人是一種認可,于己是一種修行。
接納別人的難處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答:“社交中,最令人反感的行為是什么?”有條回答深入人心:“明知對方艱難,偏要刻意為難。”
成年人的世界,大家都有身不由己的選擇,萬般無奈的時刻。
相互責難,只會一同滑下深淵,彼此體諒,才能攜手渡過難關。
沈從文年輕時酷愛文學,卻苦于無人欣賞。盡管他沒日沒夜地寫作,投出的作品卻如石沉大海,從沒有回音。一年的筆墨耕耘,他卻只發表了一篇作品,賺取7毛錢的稿費,連生計都難以維系。就在他心灰意冷時,卻遇到了貴人徐志摩。徐志摩是《晨報》的編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即將扔掉的廢稿里,發現了沈從文的作品。徐志摩讀完后,大為欣賞,一口氣將他投來的稿件全部發表。沈從文開心之余,卻發現自己的散文《市集》,已經被其他報刊發表,而他一不留神投給了徐志摩,又被發表在了《晨報》上。一稿多投是文學的大忌,很多人紛紛建議徐志摩與他斷交,再也不必錄用他的稿子。沈從文膽戰心驚地和徐志摩道歉,原以為他會怪罪自己。沒想到,徐志摩卻溫和地說:“你當時過得非常艱難,急切想把稿子投出去賺生活費,我是能理解的。這沒什么,我會在報上公開解釋,你不算一稿多投,我們是轉載的。”不日,徐志摩就在報紙上公開解釋,幫沈從文解了燃眉之急。兩人經此一事后,關系反而更加融洽,成為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殺死一只知更鳥》中寫道:“你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
好的關系,有時就是把自己的腳放進別人的鞋里。
別人不愿談及的往事,與其追問,不如不動聲色地岔開話題;看到朋友的窘迫為難,與其聲張,不如默不做聲地出力幫忙。
這樣的溫情看似不著痕跡,卻最是打動人心。
生活本就艱難,唯有相互取暖,才能驅散寒意,成為彼此最溫暖的羈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在《情商》中說道:“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真正打動人心的,并非是多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相處時不著痕跡的溫柔,遇事后不動聲色的接納。
接納別人的善意,不必推辭,是對真心最恰當的回饋;
接納別人的不同,予以尊重,是對關系最溫暖的守護;
接納別人的優秀,不吝贊賞,是對彼此最高級的滋養;
接納別人的難處,默默解圍,是對朋友最深沉的情意。
小小摘自“意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