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倆在街邊約見,一言不發。
年齡稍長、身形臃腫的大叔,走在前面;身形略顯單薄的小哥,不即不離地跟在后面走。像是特工接頭。
一前一后,來到了一個豎滿牌位的室內墓園。年齡稍長的男子坐下,雙手合十,默默祭拜。小哥站一旁等待,靜默。
祭拜結束,男子示意小哥坐一旁,開始用緩慢低沉的語氣,講述自己和朋友的故事:他的朋友去世三個月了,但他還是無法相信,沒有勇氣去拜謁朋友的墓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所以想來給朋友上一炷香。說著,將朋友的照片拿給小哥看。
小哥沒搭話,就這么看著,聽著,點點頭。
小哥生活在日本東京,三十多歲,清秀,瘦弱,表情平和。
受過高等教育,取得過物理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做過好幾份工作,廣告文案、出版社編輯等,始終無法融入工作環境,也嘗試過自由職業,仍做不下去。最后他得出結論,自己啥也不想干。
之前也相信,人活著總要做點什么。他嘗試了去做各種可能適合自己的事情,都無法做長久。于是他覺得,自己可能更適合什么也不做。
他擬了一則廣告:
“我會租給你一個人(我),啥也不干,你需要支付1萬日元、我的交通費,以及其他雜費。如有需求,請直接私信咨詢。補充:我除了吃喝和簡單回應之外,什么也不會做。”
什么都不干就想賺錢,有沒有搞錯?很多人會這么想,但都想錯了。該項服務推出后,生意相當火爆,小哥收到了一萬多個服務需求,他從中挑選服務對象,通常一天可見兩到三名客人,陪每個客人待兩到三小時,三年里把自己出租了約三千次,收入不菲。前面所說那位祭拜朋友的大叔,是其中一位。
有人請他一起去看棒球比賽,看臺上,客人像個解說員一樣對小哥談論著場上局勢,小哥要做的就是坐著聽。
有人請小哥陪她去上班,那是客人請病假三個月后第一天去上班,小哥的陪伴緩釋了她對工作和人際關系的焦慮感。
陪客人去提交離婚申請。
陪客人去面對醫學院的考試結果。
陪一個女孩去吃兩份甜點。
有一次客人預約的是去美術館,結果臨時不想去了,就在咖啡館坐了兩小時,全程沒說話,好像睡著了。
他仿佛什么也沒做,但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最難做到的,正是什么也不做。這是親友熟人都很難做到的,他們總忍不住要安慰、要建議、要鼓勵。而他盡心陪伴卻不插嘴、不介入、不妨礙——只是陪伴。
林靈摘自“青年博覽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