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朵朵顏色各異的花卉、一盆盆精致小巧的多肉盆栽、一碟碟賣相精美的粵菜點心……若不走近仔細一看,都無法分辨是真是假。這些活靈活現的作品通過面塑技藝制作而成,被擺放在廣州市技師學院的面塑非遺傳承工作室里。
面塑源于北方的民間傳統藝術,其以面粉為主料,在揉好的面團中加入顏料,用手和各種專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種花鳥魚蟲、景物、器物、人物、動物等具體形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廣州市技師學院面塑非遺傳承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是廣東省技工院校首個設立的面塑工作室。其于2020年12月被廣州市總工會評為“廣州市女職工創新工作室”,現為廣州市工藝行業a協會副會員單位,并掛牌廣州非遺人才培養基地。工作室成員在傳統面塑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融入廣府文化,創作出極具嶺南特色的作品。目前,工作室集上課、參觀、學習、交流、展示等多功能于一體,室內陳設數百件形式多樣的作品。其中,有五件作品獲得廣東省版權登記證明;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創作獎項,廣東省科創大賽一等獎,廣州市羊城工匠杯創新大賽一等獎、創業三等獎;部分作品曾在羊城工匠館、白天鵝賓館等展覽展銷。
在2022“技能+”嘉年華、廣東省技工院校第一屆科創大賽、2023年白云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技能人才交流會等大型活動上,面塑非遺傳承工作室的面塑作品總能吸引觀眾們駐留欣賞。當初,原是學院計算機廣告制作專業教師的陳秋敏同樣被面塑作品所吸引,由此踏上了技藝傳承之路。面塑主要在北方地區流行,為了學習面塑技藝,陳秋敏一邊自學,一邊利用寒暑假到北方求學。學有所成之際,她在作品的題材設計中融入嶺南文化和廣府文化等內容,并在面團中加入乳膠粉、防腐劑、石蠟、甘油等材料,使得作品能夠長久存放,防腐防霉。此后,陳秋敏在校園里開設面塑創意選修課、創立面塑社,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意和動手能力。
面塑非遺傳承工作室推動了國家非遺文化在校園的傳承和發展,并在推動學院專業建設上發揮重要作用。在通往教學樓的路上,學生們的目光被生動有趣的面塑作品吸引著,在興趣的驅使下,越來越多學生學習面塑制作,愛上面塑技藝,更立志肩負起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任務。
面塑非遺傳承工作室負責人
陳秋敏簡介
廣州市技師學院高級講師,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廣州市技師學院面塑非遺傳承工作室、廣州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基地、廣州市女職工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廣州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單位代表,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2019年9月起被聘為面塑社的指導老師,在第四屆廣東省技工院校優秀學生社團風采展示活動中獲“三星級學生社團”優秀指導老師,面塑社獲得省級“三星級優秀社團”稱號;2020年6月在“深圳·金鳳凰”國家級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中憑借作品《面塑——西關小姐之花城之美系列》獲得銅獎,7月參加第七屆珠三角“工美金匠獎”創作大賽中憑借面塑作品《西關小姐系列一彩一繡》獲得金獎、《廣府美食系列一盅兩件》獲得銀獎;2023年4月在第一屆廣東省技工院校科技發明與創新大賽中憑借面塑作品《匠心塑作“廣府粵菜茗點”》獲得一等獎。
工作室成員心聲
石翠林(兼面塑社社長)
初接觸面塑,純屬好奇,但慢慢下來,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面塑。能把陌生的事物變成熱愛,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而現在,我有更高的目標——把面塑這一非遺技藝傳承、發揚下去。
羅秀云
在面塑工作室里,我和伙伴們經常制作“多肉植物”“玫瑰花”,這些作品經過精心包裝,送給老師們以及參與校園活動的來賓們,看到他們愛不釋手,我感到很開心。在有愛的氛圍里,做有愛的面塑,再把這些“愛”送出去,我想,這就是傳承的意義。
唐華英
我就讀于幼教專業,為了能多掌握些技能,嘗試制作面塑并加入了面塑工作室。深入了解與學習之后,我逐漸對面塑產生了熱愛。而且制作面塑能夠幫助我不斷提升環境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對專業學習、提高職業素養都是大有裨益的。如今,面塑不僅是我的興趣愛好,也是我的工作特長,更是我要守護、傳承的文化技藝。
林素芳
找到一個長久堅持的愛好并非易事,我很慶幸我找到了,真的非常喜歡做手工!在做面塑時,我能感到自己很平靜,完全沉浸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可以說,面塑是我一生或者未來能堅持很久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