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語文的老吳說,讀書可以提高“三Q”。什么是“三Q”?就是智商(IQ)、情商(EQ)與逆商(AQ),簡稱“三商”。讓我想想,這與讀書有什么關系呢?
小時候,媽媽給我訂了《幼兒畫報》,聰明的紅袋鼠、調皮的跳跳蛙、性急的火帽子陪伴了我快樂的童年,它讓我學會了自我保護,認識了許多的動物、植物,更懂得了愛。上小學了,我能自己認字、讀書,讀《團圓》的繪本讓我了解到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猜猜我有多愛你》讓我感受到愛的氣氛和快樂的童趣;《爺爺一定有辦法》更是鍛煉了我的觀察能力,啟發了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再后來,我愛上了《少兒大百科全書》,它為我打開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和爸媽去蘇州拙政園,我吟詠文徵明的“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一起感受江南園林的碧玉之美;游杭州西湖岳王廟,我給他們講岳飛守岳州、戰欽宜、爭橫州的故事,引得游客紛紛駐足、聆聽與點贊,爸媽喜笑盈盈;登五岳之首,遠眺云海日出,感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壯美……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它讓我閱讀的知識在行走中一一鋪展,增知長智,豐盈人生。
長大了,漸漸懂得,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人與人的交往、交流。在不知不覺中,稍不留神,就成了大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但我可不喜歡這個“稱呼”。在一次家庭親友聚會中,一小妹被家長們提問,正面紅耳赤,不知所措,我及時回答解圍。那家媽媽臉色難看,教育自家孩子,“你看人家孩子,太厲害了,連這個都知道!可你……”我連忙打斷她,“我只是比她早一點知道而已,你看,現在她不也知道了!”一語解了小妹的尷尬。《論語》說“聞若而明,視若而睹”,《禮記》言“敖不可長”,都是講要以善良的心態待人。陪同桌去校門口的早餐店買豆漿,我倆一直說話,不料她忘了付錢,準備離開時,我提醒她:“老板找過你錢了嗎?”她才發現。遇到事情不嘲笑、不虛偽,善意的提醒也是一種修養。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感受到了父親對英子有溫和也有嚴厲,在父親的善良與寬容中,英子擁有了膽量,擁有了堅毅。我學到了,高“情商”不是世故圓滑、委曲求全,而是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時,能做到真誠,利人利己,散發出獨特的人格魅力。
進入初中,科目增多,學習任務重,難度加大,常常遇到困難。每每這時,夜深人靜,我就會捧起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頁一頁地翻過,她曾經遭遇過令人難以想象的困境,3歲時就因病失去了視覺和聽覺,甚至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后來她有幸遇到了安妮·沙莉文老師,在老師的引導下,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戰勝了各種困難,不但完成了大學學業,而且成為著名的作家,并為盲人事業演講吶喊,奔走呼號。想想自己,生活在父母師長的呵護下,沒有經歷過風雨吹打,偶爾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了一點挫折,就會遲疑猶豫,懷疑否定,甚至畏縮不前,躲避放棄。兩相對照,思來慚愧不已,于是重振勇氣,端正態度,找出問題,尋找方法,繼續前行!是啊,許多時候,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自己!從此,在遭遇困難、挫折與逆境時,不放棄、不拋棄,始終堅持信念,我也會變得堅強,戰勝自我,“挫商”得到了鍛煉。
老吳說得沒錯,讀書提升“三Q”,“三商”伴我成長。
【教師點評】角度獨特,展示積累。作者以非常敏銳的視角,選取了讀書與“三商”之間的關系來切入主題,在行文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閱讀積累,繪本、古籍、名著等信手拈來,運用嫻熟。
三個片斷,夾敘夾議。小時候讀畫報、繪本、百科,長知識,拓視野;長大了讀《論語》《禮記》《城南舊事》,知人事、懂禮儀;入初中讀名人故事,振勇氣、戰挫折。敘議結合。(指導老師:吳小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