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遺薪火相傳,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活態展示。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歷史的光芒,照耀著今天的非遺;當代的創新,孕育著非遺的未來。2023年5月30日,河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查批準了《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于202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將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守護衡水非遺文化,讓法治之光照亮“非遺”保護之路。
政治引領,
非遺保護傳承有方向
條例的制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文化工作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出發,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條例明確規定非遺保護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為原則,以法治剛性切實護航非遺保護工作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條例的制定是堅定文化自信、延續衡水文脈、建設文化衡水的重要舉措。衡水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衡水內畫、武強木版年畫、衡水老白干傳統釀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7項,省級非遺項目名錄41項,市級非遺項目名錄158項,縣級非遺項目名錄367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衡水的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歷史文脈,是衡水歷史文化的生動體現。通過立法的形式,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對于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衡水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衡水”具有重要意義。
條例的制定是總結非遺保護經驗、破解非遺保護難題、推進非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衡水市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與現代生活充分聯結,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亮麗風采、勃勃生機,提供了非遺保護傳承實踐的“衡水方案”。但是仍然面臨著社會公眾非遺保護意識不強;非遺保護機構不健全,專業人員短缺;非遺保護經費相對不足;部分非遺項目傳承困難等諸多難題。因此,有必要在全面總結全市非遺保護經驗的基礎上,制定衡水非遺保護地方性法規,對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效應對非遺保護出現的新情況,強力保障衡水非遺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深耕細作,
非遺保護傳承入民心
切口小內容實,突出“小快靈”立法。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楊金深說:“歷史文化保護是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限事項之一。燕趙大地歷史文化悠久,各地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衡水市充分利用立法資源,運用‘小快靈’立法方式,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制定地方性法規,地方特色鮮明,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條例緊緊圍繞“非遺保護”這一主題,不分章節,共設29條,從宣傳教育、非遺調查、名錄保護、保護單位和傳承人資格管理、分級保護、分類保護、整體保護、后繼人才培養、數字化保護、場所建設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社會保護、社區保護、行業保護等方面進行詳細規范,聚焦難題,精準發力,小巧簡明、靈動有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
聽民聲匯民意,突出全過程人民民主。2021年年底,衡水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全市范圍內公開征集法規項目,通過線上線下投票,“加強非遺保護立法”高票入選,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呼聲較高。2022年年初,衡水市人大常委會便把非遺保護立法納入立法計劃并作為重點立法項目之一。2022年10月,衡水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對《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隨后又多次召開衡水市人大法制委員會會議、立法專家論證會、立法協調小組成員會等進行專門研討,同時多次廣泛征集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確保形成一部高質量法規草案。2023年4月26日,條例草案經衡水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后,報請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衡水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曹孟雷介紹:“在河北省人大常委會積極指導下,在法規制定過程中,衡水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認真聽取群眾呼聲,多輪多次征求意見,精雕細琢反復修改,從立項到批準通過歷時一年半,切實體現了群眾有呼聲、部門有需求、人大有行動、立法有回應。”
細審查重調研,確保程序合法內容合法。條例從立項開始,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便加強指導。2023年4月初,衡水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條例草案征求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隨后,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征求了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河北省文旅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發展和改革委等相關單位意見。同時,赴衡水市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4月底,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對條例草案又進行了集體研究。經審查,條例在設區的市立法權限范圍,屬于立法法規定的“歷史文化保護”范疇,立法程序合法。
守正創新,
非遺保護傳承有實招
6月10日,20余名國家級非遺項目戳腳傳承小使者表演的戳腳武術《鼓韻雄風》在衡水市滏陽生態文化廣場上演,贏得在場群眾的連連稱贊。如今這種非遺展演活動正在衡水各市縣常態化開展。河北省人大法制委委員、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趙德勇說:“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不是簡單的復制,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創新之意,在保護、傳承的同時,推動非遺保護與產業發展、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科技進步、現代教育融合發展,注重保護與保存并行、傳承和利用并重,才能真正讓非遺文化活下去,而且活得好。”
從保護非遺到保護文化,加強整體性保護,讓非遺走近普通人,見人見物見生活。條例建立了分類保護與整體保護相結合的綜合保護機制。明確要求根據非遺項目的屬性、特點及存續狀況,分別實施記憶性保護、搶救性保護、傳承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措施,確立區域性整體保護機制,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并確立了數字化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其他保護機制。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馬桂旺說:“條例是我省設區的市中首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為避免重復立法,在已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相關上位法的前提下,衡水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堅守補充立法、細化立法的理念,對上位法中已規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等兩章內容,沒有照抄照搬,而是創新性制定了‘非遺代表性項目合理開發利用’等涉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重點條款,地方特色鮮明。”近年來,衡水市大力推進非遺整體性保護,阜城剪紙便是受益非遺項目之一。阜城剪紙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衡水市積極培育打造阜城剪紙文化生態保護區,以崔廟鎮陳集村、普乘寺村、大息村、小息村周圍十多個村莊的剪紙高手為核心,以剪紙協會、剪紙展室、非遺工坊等為支點,以非遺賦能經濟發展為突破點,齊聚發力,構建起阜城剪紙整體保護框架,已成為阜城特色文化經濟的拳頭產品和重要富民產業,生產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產品遠銷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小眾化到大眾化,為傳統文化搭臺,讓非遺走進校園,提升非遺參與度。條例明確了政府、部門與社會的保護職責,對非遺保護中政府、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職責以及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的非遺保護責任進行了規定,構建了多層級多層面多層次的保護工作格局。特別要求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等部門,將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內容,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支持、引導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相關專業或者傳承班,建立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門人才。文化主管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應當通過招募學員等方式,推廣家族傳承、師徒傳承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的傳承人培養模式。
從大眾化到分眾化,文旅融合,創新傳統技藝,從產品銷售到文化傳播。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條例明確規定市、縣(市、區)旅游主管部門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本行政區域旅游形象宣傳內容,支持、指導傳承基地和有條件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單位參與開發文化旅游、鄉村旅游項目,鼓勵、引導旅游經營者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旅游項目。
(作者單位:河北省人大常委會立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