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1101年逝世于常州,享年64歲。大家熟知蘇東坡多是從他的詩、詞、文、書、畫中,知悉他是北宋大文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實,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代官吏,曾官拜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他的為官之道,同樣深受廣大百姓群眾的贊譽。
循理無私
蘇東坡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家境卻并不富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產生一種相當矛盾的階級感情。盡管他的一生中仕途坎坷,但他始終豁達樂觀,沒有沉淪,始終堅持勤政為民,全力施展自己的“為政”抱負。蘇東坡說:“君子之順也,豈有他哉,循理無私而已。”縱觀蘇東坡40多年為官生涯,“循理無私”是其一貫的為政主張,所辦的事情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安民、利民為出發點,講求實事求是。
1089年,蘇東坡赴任杭州知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他在第二年便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余萬人,開除葑田,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并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被后人稱為“蘇堤”。
早在漢武帝時代,儋州黎族民眾因為反抗擊殺太守,被稱為“黎蠻”,遭到當權者的殺害。當蘇東坡在1097年踏上儋州這片土地時,耳聞目睹黎族人民遭受欺凌的現實,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張,并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廣泛傳播科學、醫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勸桑促織,使黎族人民擺脫了愚昧落后,走出了貧困落后,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學以致用
蘇東坡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中寫道:“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蘇東坡才華橫溢,博學多才,在詩詞、散文、繪畫、政治、天文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詣。他之所以成才,其原因在于從小便立下“以文章揚名天下”“奮厲有當世志”的志向,堅持“恒學”,終成全才。蘇東坡堅持常學常新,百學不厭,對于學習到的知識不僅僅用于賦詩為文,而在他的為政生涯中,也得到了充分運用,做到世事洞明,科學行事,全力為老百姓謀利益。蘇東坡在任密州知州期間,親自帶領農民用火燒、深埋等方法鏟除蝗害;在任徐州知州期間,在遭遇特大洪患的危急關頭,迅速率領官兵修筑護城長堤,用來阻擋洪水;在任杭州知州期間,面對肆虐的瘟疫,他組織城里的大夫和鄉村的郎中,到每個街坊和村莊去巡診,救治那些染上瘟疫的百姓,并由知府衙門免費提供藥物……凡此種種果斷措施及組織能力,都是得益于他的百學不厭的精神和學以致用的態度。
初心為民
蘇東坡踏入仕途,便發出了“早歲便懷齊物志,微官敢有濟時心”的慨嘆,立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的為官生涯中,始終懷有一片為民之心和一腔報國之情,敢說敢為,勇于擔當。1091年,蘇東坡剛到潁州任職時,當地正計劃修一條八丈溝用來緩解本地的水患。蘇東坡迅速進行調查和丈量,認為此溝的修筑非但不能緩解水患,而且還會造成水患橫流,隨即叫停了該項目,避免了勞民傷財。之后,蘇東坡組織百姓疏清河、修水閘、建水庫、植綠樹、種菱荷、筑亭臺等,使古代潁州西湖以優美自然風光和獨特園林建筑聞名于世。蘇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一生成就頗多,可在蘇東坡垂暮之年,反而認為他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次貶謫經歷是最大功績,在這三個地方雖然生活非常艱苦,可是他卻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真正起到了移風易俗、開啟民智、推動發展的作用,為當地的社會進步作出了極大貢獻。
公私分明
蘇東坡曾給官場中人劃出了這樣一根標桿線:不以公事害私誼,不以私誼損公事。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到,蘇東坡和王安石兩人的道德文章都在同一檔次上,是同重量級名人,卻不文人相輕,而是惺惺相惜,詩酒唱和,文來信往不斷。但由于兩人政見各異,各不低頭,結果是蘇東坡被身居高位的王安石將官職降了一次又一次,蘇東坡卻絲毫沒有忌恨之意。兩人公是公,私是私,政見上有矛盾,不放在私人交往上來;交際上有問題,也不綰到公事中去。王安石將蘇東坡的官職降了再降,蘇東坡對此深明大義,認為這是王安石在行使公權,不是借機打擊報復。蘇東坡有此見識,就有此心胸,與王安石情照樣抒,信照樣寫,詩酒照樣酬和,即使在被貶謫的路上還情真意切地給王安石寫信,希望他能向皇帝舉薦博學多才的秦觀。
蘇東坡與章惇既是好友也是“政敵”,蘇東坡多次受到來自章惇的排擠和打擊,后來章惇被貶海南,蘇東坡被召歸京,章惇的兒子來找蘇軾時,極為忐忑不安,而蘇軾卻一再撫慰,并給予格外關照。
清正廉潔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是蘇東坡在《赤壁賦》中的一句話。他一生為官清正清廉,曾在《六事廉為本賦》中寫道:“功廢于貪,行成于廉。”他認為,為官從政以廉為先,為官之道以廉為首,這都充分表達出了他清正廉潔的態度,他的一生也是這么做的。1093年,蘇東坡出任定州知州,發現這里的部隊軍紀敗壞,軍校貪污現象嚴重,軍中賭博風氣盛行,隨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奏請朝廷將原來貪污的軍校進行懲罰,對于偷盜罪犯按律治罪,使軍紀大為改觀。在蘇東坡50歲的時候,他明令不準為自己祝壽。但不料壽辰這天,有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自稱:“我叫趙錢孫李,是來祝壽的。”并繼續解釋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50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還吟詩道:“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愿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蘇東坡聽聞此事,趕忙走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后來,蘇東坡雖然賦閑回家,但他清正廉潔、懲貪除惡的名節卻仍在民間廣泛流傳。
蘇東坡一生中,無論是為文為官,都是憂國憂民,不管是在朝中任職,還是被貶地方,都心系天下,清明從政,一心為民,善治善為。蘇東坡不僅是一代文豪,也是被萬世傳頌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