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戚繼光(1528年-1588年)戎馬一生,凡戰幾乎無敗績,靠的不是一己之力,靠的是手下各級將領和廣大的士兵。如何使三軍用命?戚繼光尤其重視將領的作用,在培養選拔將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他的選人用人標準,確有許多獨到之處。
戚繼光認為,將領應是德、才、識、藝兼備的人。德,指思想道德品質;才,指帶兵打仗的才干;識,指學識;藝,指軍事技能,也可以說是武藝。
戚繼光把德列為首要條件,他認為那些沒有將德的人,即使有張良、陳平的智謀,也是靠不住的。一個將領最重要的品德,在戚繼光看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心術正,有志向,做好人。心術正就是要做人光明正大,以實心行實事,以不二之心發諸事業。有志向就是要樹立起遠大抱負,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忠臣義士。做好人就是要堅守初衷,在被人誤解甚至誣陷時,依然能堅持做好事。
第二,廉潔奉公,不搞虛套。為將者不能剝削士兵,貪污公款。切不可“用盡心機,專搞虛套”,要從實戰出發,搞好各項建設。
第三,謙虛謹慎,勤于職守。善于聽取別人意見,學習別人的長處,切不可忌妒他人的才能,攘奪他人的功勞。要守土有責,把自己轄區內的情況摸透,按時檢查,及時發現問題,立即解決。
第四,寬容大度,愛護士卒。有容人之量才能處理好上上下下的關系,保持方方面面的和諧。只有愛護士兵才能激發他們的斗志,增強戰斗力。
第五,將道貴嚴,無信不立。嚴格執行條例條令,使全軍養成惟言是行,惟令是聽的習慣。同時,還要言而有信,不能朝令夕改。
對于才,戚繼光強調將領要熟知兵法,否則就不能擔負起將領的責任,他說:“韜鈐不諳,終非統馭之才。”要想用好兵法,關鍵是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切實解決問題。他進一步強調要“師其意,不泥其跡”,不能生搬硬套,搞教條,要活學活用,要反復理解它的精神實質,然后靈活地運用到實戰當中去,才能百戰百勝。
對于識,戚繼光主張將領要文武全才,他告誡將領既要讀文韜武略,也要讀經史子集。通過閱讀經典,既可以端正品行、提高修養,也可以增加學識,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由此,在關鍵時刻將領就能明辨是非,分清利害關系,看透事件本質,能有足夠的底氣去指揮軍隊,達成行動目的。
將領以指揮作戰為職責,應不應習武藝?他指出,將領固然以司旗鼓、指揮作戰為自己的職責。但了解敵人的陣勢,自己布陣,決定進止,將領要親自做。這就要自己走在隊伍的前頭,如果自己沒有武藝、膽子不壯,敢嗎?將領要教士兵習武藝,如果自己不會,怎么去教?如果不精通各種兵器的技藝,怎能把各種兵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各種兵器的威力?將領要帶頭習武藝,在士兵中就會形成認真習練武藝的風氣,全軍的軍事技能水平就會很快提高。但戚繼光也不是不切實際地要求將領們樣樣精通,他強調:“欲為全才之將,凡種種武藝,皆稍習之,在俱知而不必俱精。再須專習一二種,務使精絕,庶有實用,庶可練兵。”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是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的重要論斷。對照戚繼光選“干部”的標準,相信大家對此會有一些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