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蘭,一位中年女性,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走進我的診室,以故作輕松開玩笑的方式和我打招呼:“醫生,您看看我有沒有精神心理疾病?”陪診的丈夫則顯著一臉的不耐煩。
我了解了張曉蘭的一些基本情況,她近兩年總是反酸、燒心、噯氣,頸部疼痛,在消化內科做了胃鏡,脊柱外科做了頸椎MRI(核磁)都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對癥給予一些抑酸、保護胃粘膜、促進胃動力、止痛的藥物,但是上述不適癥狀并沒有緩解,反而有加重趨勢,消化內科及脊柱外科均建議張曉蘭到心理科就診。張曉蘭的家人則認為她就是“矯情”,已經把該做的檢查都做了,也沒啥事兒,怎么每天不是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舒服呢?不能理解張曉蘭的痛苦。在整個訪談過程中,張曉蘭丈夫多次表現出不耐煩,經常看時間,隨后自行離開診室,在外面等候。
在丈夫走出診室后,張曉蘭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在我的引導下慢慢放下了心理戒備,主動說起近兩年來發生的事情。原來張曉蘭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性格要強,工作能力強,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經常要加班加點完成科內的工作,丈夫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在外地出差,孩子剛剛上小學也需要自己去輔導功課。在多重的事件壓力下,逐漸出現了反酸、燒心、噯氣,頸部疼痛等癥狀,但是家人并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說到此處張曉蘭掩面痛哭。這兩年來心情一直不好,覺得天天沒有高興的事情,自己本來是一個愛說愛笑的人,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不愿意說話,不愿意活動,時常覺得煩躁,看什么都不順眼,吃不香,睡不好覺,加上頻繁的胃部不適,簡直令自己痛不欲生,有時甚至覺得活著就是在熬時間,還不如一死了之!
我認真傾聽著張曉蘭近兩年來的遭遇、情感體驗、軀體不適感,給張曉蘭做心理測評,其中焦慮、抑郁相關量表的評分都很高,達到了中重度水平,結合張曉蘭既往就醫史、疾病表現、輔助檢查結果等,考慮患者目前存在的反酸、燒心、噯氣,頸部疼痛情況很大可能是由張曉蘭焦慮抑郁情緒所致。我告知張曉蘭這些負性情感體驗及軀體不適感都會改善,一定不要做傻事,并鄭重告知張曉蘭的丈夫,她目前的情緒變化及多種不適感并非“矯情”,而是抑郁癥所致,同時伴有一些輕生觀念,作為家人一定要加強情感支持,而非一味地指責。在給予張曉蘭心理疏導后,我同時開具抗抑郁、焦慮藥物,囑咐其按醫囑服藥,2周后隨診。
2周后張曉蘭再次進入診室,愁苦面容明顯緩解,和我描述她的不適感改善很多,目前已經停止服用抑酸等藥物,僅僅服用抗抑郁、焦慮的藥物,自顧自地說沒想到長時間困擾自己的胃腸道不適及頸部疼痛竟然是焦慮抑郁情緒所致。
目前距離張曉蘭第一次來診室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張曉蘭的不適感全部消失,情緒水平恢復正常,在工作中表現出色,被評為科室業務骨干,閑暇時間會和家人、朋友一起聚會、爬山,之前的疲乏感也一掃而光,終于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跡。
通過以上張曉蘭的個案,不難看出,很多抑郁癥患者來院就診的原因不一定是情緒問題,很有可能是軀體不適感,如一些胃腸道消化癥狀、慢性疼痛等癥狀,常常會在內科、外科、骨科等診室反復就診,完善各種各樣的檢驗、檢查,不僅會增加自己的經濟花費,還會耽誤抑郁癥的治療。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癥?抑郁癥的主要表現有哪些?抑郁癥該如何治療?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顯著而持久的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主要表現為與其所處環境不相符的心境低落,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部分患者會出現顯著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部分患者存在自傷、自殺行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癥平均起病年齡為20~30歲,從起病到就醫的時間平均3年,女性多于男性(2∶1)。抑郁發作的平均病程為16周,若不治療,病程一般會持續6個月或更長。經抗抑郁治療,大部分患者癥狀會減輕,但仍有約15%未達到臨床治愈,復發率約為35%。
抑郁癥發病危險因素涉及生物、心理、社會多方面。目前診斷主要以臨床癥狀為主,包括情感、興趣、疲乏感、思維及言語、焦慮或激越,軀體癥狀、自殺觀念及行為、慢性疼痛、軀體不適感。
可通過慢性疼痛和軀體不適感識別以軀體癥狀為主要表現的抑郁癥。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和抑郁癥密切相關。患者的疼痛常常沒有發現能解釋的器質性原因,常見有頭痛、頸痛、腰背痛等。軀體不適感:各種軀體不適主訴,常見的主訴如口干、惡心、嘔吐、咽喉不適、胃部灼燒感、消化不良、胃腸脹氣、便秘、胸部不適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能夠預防抑郁癥發病及抑郁癥的復發?1.適當的體育鍛煉,有氧運動會一定程度改善抑郁情緒癥狀,經常鍛煉在改善身體免疫能力的同時也會提高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身抗壓能力;2.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及有規律的作息時間,遠離煙酒和其他有害物質;3.了解抑郁癥的相關表現,及早識別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無故的緊張、焦慮等持續情緒不佳的癥狀,及時就醫,早治療,早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