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老師在課堂上這樣提問:“你們長大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你還記得自己是怎么回答的嗎?是不是很多人都說要成為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大明星,也可能說了要考清華、北大?
然而回到現實中,許多年過去了,我們既沒有成為出色的大人物,也沒有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個人,只是成了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或許,你正因為別人考上名校而自責當初怎么不努力一些;
或許,你正因為別人能力非常出眾而感到自卑;
或許,你正因為別人家庭條件優渥、社會人脈廣而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
或許,你正因為看到那么多成功人士而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當你總是這樣去對比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多么的普通。
但我想說的是:其實,做好一個普通人,就已經很厲害了,做個普通人真的也挺好!
有人認為為理想奮斗終身才是不平凡,有人認為做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才是不平凡,有人認為始終保持自我的獨特性才是不平凡……
一個普通職員認為自己平凡,可能是因為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企業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認為自己平凡,可能是他沒能成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而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認為自己平凡,可能是覺得自己缺乏獨特性。可見,平凡與否其實取決于個人對自己的定位。
有的人不甘平凡,不是因為自己的個人定位問題,而是為了外在的評價系統,想要通過自己身上種種看似“亮麗”的標簽,贏得他人的贊美、艷羨。
也就是說,這類人在意的其實不是平凡與否,而是能不能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優越感。
究其原因,或許正如阿德勒所說,“在各種顯示優越性的行為后面,我們都可以懷疑有一種需要極力掩藏的自卑感。”
人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源于對現狀的不滿所導致的迷茫和無助。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得到想要的,不知道怎樣才能得到想要的……種種對現狀的不滿意、束手無策,讓我們對當下的自己下了一個定義,叫作“平凡”,或者說是“平庸”。
我們不愿接受這種“平凡”,暫時無力改變這種“平凡”,害怕這種“平凡”會持續不變,內心充滿了無助感,而迷茫和無助的感覺又加劇了對“平凡”的恐懼,形成惡性循環。
多數人就是普通人,平凡人,這是事實。
無論你是否愿意,過去、現在、將來,平凡而普通的人們,永遠是大多數。無論你對人生有多少種不平凡的設想,平凡而普通最可能成為你的人生常態。
我們要做的是,接受平庸,不再為自己的平凡感到懊惱、焦慮、自責,慢慢找到屬于普通人的快樂,過好普通人的生活,這才是理性、客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每個人的生存環境、經濟條件、綜合能力都是不同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獨特的天賦、超凡的能力、優越的家庭條件。我們都要學會正視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不把別人的起點當作自己的起點,而是正視自己的實際情況。
● 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
把焦點轉向內部,不去關注別人有什么,而是認清自我價值、自我位置、自我目標、自我優勢、自我短板、自我底線等有關于我們自身的認知。
● 了解自己的內心渴求
倘若對自己沒有清晰的認知,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渴求,很容易有從眾心理,去隨波逐流,追求自己內心并不真實渴求的東西。當你了解自己的時候,或許你會發現,做一名快樂的普通人才是你想要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但趨于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們不能做出一番大作為,只能平平淡淡一生。
那么,一個人平凡地度過一生,難道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嗎?
不是的。平凡人生不是沒有意義,只是你還沒有發現而已:
每天記錄自己的所做和感悟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一段歷史,如果我們能記錄下自己每日所思所想,堅持一段時間再來回顧一下,就會發現平凡日子里的意義感。每天去記錄,是去向內探索自己、尋找自己,當自我愈發清晰時,生活中的幸福感也會增加。
訓練對生活的掌控力
意義感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如果你很難去發掘意義的話,可以給自己制訂一些簡單的計劃,通過執行和自律,增強對生活的掌控力,在完成的過程里感受意義。
平心而論,普通人固有許多不如名人之處,頭頂沒有光環,出門沒人認識,包里沒那么多鈔票,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
◆ 更加自由自在
曾有記者采訪比爾·蓋茨,問他什么是幸福,他很誠懇地說:“像一個普通人那樣,沒有保鏢跟隨,沒有狗仔隊盯梢,自由自在地去公園散步,陪家人逛街,就是我的最大幸福。”看到這里,你我這些相對更自由自在的普通人,是不是幸福感油然而生?
◆ 社會關系更具有歸屬感
有句話叫“高處不勝寒”,一個擁有高成就、高知名度、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人,不一定就擁有能使之產生歸屬感的關系。就像前不久自殺身亡的著名歌星李玟,她擁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名望與財富,卻依然無法在家庭生活中獲得幸福。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可能無法獲得名人的成就,但我們還擁有很多支持我們自由表達的親朋好友,這些都是歸屬感和支持感的來源。
承認自己只是凡人,接受普通人的生活,以及會隨之而來的所有阻礙、不可預知性和失望。降低預期和要求,接納當下的狀態,放棄過度追求非凡,我們將能夠輕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