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A的父親半年前因急病去世,從坐上救護車到搶救無效,不過短短的48小時。
A在兩天的時間里經歷了父親病危到去世的全過程。在送走了父親以后,
A就失去了聯絡,過了半年才主動聯系了我。
再次見面,我驚覺他的變化:從一個精致帥氣的年輕小伙,變成了胡子拉碴、
頭發凌亂、頂著兩個黑眼圈的“大叔”。
見他如此憔悴,我只能勸他說,斯人已逝,生者要好好生活??!
但A卻說,活得好不好結果都是一個字:死。
我不禁好奇這半年里他經歷了怎樣的心理變化,也很擔心他的狀態。A說,自從父親去世,他就陷入了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之中,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積極性降低,夜晚開始失眠,也不愛打理自己了。總而言之,這半年時間里,A總感到活著非??仗摗?/p>
我請他試著找到空虛感的具體來源。他想了想,說:“我懷疑人生的意義—— 活著到底為了什么?既然橫豎都要死,那為什么還要努力活著?既然早晚都要死,人生的意義何在?”
他想到自己的父親曾經也擁有精彩的一生,這份精彩因為死亡而終結,不再延續。目睹父親下葬的那一幕后,他就陷入了那種渾渾噩噩的空虛狀態。
聽了他的話,我想,他陷入一種帶有哲學意義的焦慮之中了—— 即對“死亡”的焦慮。
死亡焦慮,是個體對即將到來的或者終將到來的死亡產生的擔憂、恐懼、不安、糾結等復雜的思想和情緒。
死亡焦慮,既來源于個體對自身死亡的恐懼,也來源于對他人死亡的恐懼,意識到自己或他人終有一天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而無法理解和接受。
每個人都有這種焦慮,當死亡的必然性被提醒時,這種焦慮就會出現,只是不同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焦慮程度可能不一樣。比如,得知親人去世和在新聞里看到一場車禍死傷情況的報道,都會刺激我們產生死亡焦慮,但刺激的強烈程度,前者明顯高于后者。
有人會覺得,既然每個人都會死亡,那么為之焦慮毫無意義。但其實,如果你細致地去思考和觀察,你的一些沒來由的焦慮感,或許正是源自對死亡的恐懼。
你覺得自己沒有為“死亡”焦慮過,并不一定是你真的不為“死亡”所動,而是刺激不夠強烈,所以沒能引起你的注意?;蛘?,你對“死亡”的焦慮轉化成了某種行為或癥狀表現,而它們看起來與死亡毫無關系。
對“死亡”的焦慮,會伴隨我們的整個人生。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曾說,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對死亡無所不在的恐懼。
這種說法或許有些絕對,但是設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長生不老,你還會像現在這樣煩惱嗎?沒錢、沒時間、沒房、沒車,還會困擾你嗎?你還會急著結婚生子嗎?你還會擔心父母的衰老嗎?
你看,若是死亡永不來臨,我們的焦慮是不是減輕了很多?
然而,生活中有諸多細節都暗示著死亡是人生的結局:變白的頭發、新生的皺紋、松動的牙齒、僵硬的關節、疾病、天災、各種突發事件……我們總會從自己和別人身上受到這些暗示,并感到恐懼,恐懼催生焦慮,焦慮滲透生活,引發各種反應,導致各種問題。
從宏觀上講,從古至今,人們嘗試通過各種方式獲得“永生”,以緩解死亡焦慮:
繁衍—— 人類血脈的延續;
創立宗教—— 通過“來世”“輪回”達到另一種意義上的存在;
修行—— 實現精神上的永生;
創造藝術作品—— 對他人產生恒久影響,永久地“活在他人心里”;
尋找超自然的力量—— 例如《西游記》中的仙丹、人參果;
生物科技—— 攻克人類的各種絕癥。
從微觀上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會通過各種方式逃避死亡的來臨:
父母過度操心、控制孩子,催婚催生,潛意識里都是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是希望通過孩子的成功、成家,來延續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會拼命賺錢,不讓自己停下來休息,是因為知道死亡的存在和時間的有限;
有的人做事追求盡善盡美,是害怕人生虛度,荒廢時光;
有的人依靠某些東西(酒精等上癮物質)麻痹自我,以回避死亡的恐懼;
有的人陷入“人生無意義”的思考,令生活停滯不前;
有的人出現強迫性傾向,過分地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況,或總認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
死亡,使我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死亡的焦慮存在于我們生命的最深層,并會伴隨我們的整個人生,但大多數人選擇壓抑它、忽視它,如A一般在經歷了一些重大事件時爆發,自己卻沒有能力處理,反被吞噬。
直視“死亡”,并不是說我們要每天想著和它相關的事,而是要去認識它、了解它,把死亡焦慮維持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程度,不盲目恐慌,也不忽略它的存在,減少其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應對死亡焦慮,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因素會激發你的這種焦慮。A的死亡焦慮是由父親去世所激發的,這屬于能夠立刻意識到的原因,而很多因素或原因是我們無法立刻意識到的,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寫下當時發生的所有事情。
當你想到死亡這件事,并感到害怕或焦慮時,你的周圍究竟發生了什么,比如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環境里有什么東西?
重復這樣做,你可能慢慢會發現,每當路過某個十字路口時,你都會想到死亡,因為在多年前,有人曾在這里出過車禍,你恰好目睹了那一幕,而這段記憶你一直沒有徹底遺忘,所以途經此地時,你多多少少會感到恐懼。或者,當你聽到某一首歌時,你會想到死亡,因為這首歌曾在你參加的一場葬禮上被演奏過。
用文字的形式記錄這些,是為了讓你看清楚這些因素或原因具體是什么,以及它們究竟能不能影響到你、危害到你。
同時讓你保持覺察,去留意這些因素,之后再受到它們影響時,能更好地應對。
有研究表明,人的自尊水平與死亡焦慮有關系,自尊水平是個體感受死亡焦慮程度的關鍵。高自尊水平的人,往往不會去逃避與死亡有關的恐懼,還能更好地去直面和處理它,而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被死亡相關的事情嚇到。
提升自尊水平來緩解死亡焦慮,是指通過自我肯定來抵抗關于死亡的信息。自尊水平高的人,有高度自我價值感的人,調節死亡焦慮的能力較強??僧斠粋€人體會不到自己的價值時,他就會感覺自己渺小、卑微、無助,導致死亡焦慮更容易被激活。
自我肯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記錄自己的良好表現。隨身攜帶一個優點記錄本,當自己表現良好的時候,千萬要寫下來,不要忽視和忘記這一刻。長此以往,你會更加注意到自己的優點,獲得更多自我肯定。

A對于死亡焦慮有一個很貼切的形容:失控感。
他覺得,死亡令一切變得不可控了。
“你的意思是,從前是你來控制自己的一切,而現在控制一切的是‘死亡’,對嗎?”我如此解讀,得到了A的肯定。
的確,死亡之所以能帶來失控感,主要是因為它揭露了生命的有限性—— 你認為你有無限可能,死亡卻告訴你什么是有限的。由死亡引起的種種設想,讓你感到現在和未來的無法把握。
但是事實是,沒有人能夠掌控一切。比如說,你想控制你的上班時間,八點半準時到公司,實際上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起床時間,天氣、交通,和其他一些突發情況,你根本控制不了。再比如說,你想控制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鍛煉,注意飲食,保持規律作息,但你還是得了糖尿病,因為你無法控制家族疾病史、年齡等其他致病因素。
你看,即便費盡心思想要掌控生活,也難免失望、沮喪和焦慮,對不對?
既然如此,不如放松一點,不要試圖把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里。這不是說你不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計劃,而是要更多專注于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讓自己擁有明確的可控感。要專注于自己可控的,不要惦記自己不可掌控的,這樣才能讓自己快樂、積極、放松,這也同樣是個克服死亡恐懼的途徑。
A一直對父親的去世無法釋懷,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從來沒有和父親聊過這件事。其實很多老人會愿意和子女談談身后事,比如選購墓地、立遺囑之類的,但他的父親本身比較回避這個問題,A更不愿意與父親起沖突,所以兩個人并沒有聊過這些。
因為彼此多年來一直都在避免談及死亡,父親的突然離世才讓A感到非常措手不及。
“如果你們曾經開誠布公地聊過這件事,你的感覺會不會好一些?”我問他。
A思索一會,說:“我想會的。”
我對他的建議是,為了避免再次體會到莫大的痛苦,或者說為了降低下一次體會到的痛苦程度,請和還在世的母親一起制訂臨終計劃吧。雖然與死亡相關的事情大多不受我們控制,我們無法得知死亡的確切時間、地點、方式,但我們總能做些事情,以從容地面對死亡。
這個臨終計劃可以包括很多具體問題,如:“如果可以,你希望在家還是在醫院離世?”“如果救治希望已經極其渺茫,你想不想盡量維持生命?想維持多久?”這些問題可能會讓彼此都不太舒服,但我想,我們有必要去嘗試一下。
臨終計劃年輕人也可以做。我一直都有做這種計劃的習慣:20歲時,我的臨終計劃里寫著,“我希望我的葬禮上鋪滿玫瑰”;25歲時,我的臨終計劃里寫著,“我所有的財產都留給我最愛的媽媽”;30歲時,我的臨終計劃里寫著,“我不想離開,但如果已經沒有希望,請我的家人放棄我,我愛你們?!?/p>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思考死亡這件事。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對死亡的看法也在改變,我總會提醒自己,更真誠更努力地生活,珍惜家人朋友,尋找生活的樂趣。
寫下這篇文章并非是要歌頌死亡,而是提倡每個人主動去了解死亡。死亡不應該成為一種忌諱,因為這是離我們生活很近的事情,亦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命運。我們應深思死亡,讓死亡焦慮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使其成為生活的動力,而非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