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懷集大稠頂省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粵西北懷集縣洽水鎮新崗林場境內,距縣城70公里。保護區內群山連綿,林海密布,海拔高低懸殊比較大。主峰大稠頂海拔1626米,面積約37平方公里,當地人稱石川山,就屹立在這一望無際的林海之中。大稠頂群峰相擁,雄偉壯觀,憑其海拔1626米的高度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峰,為動植物生存繁衍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條件。
2004年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廣東懷集大稠頂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總面積3761.3hm2,是以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及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天然植被及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水源林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的那年,我走進大稠頂省級自然保護區。新崗大杉,喜樹,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沿路一串串展翅欲飛的禾雀花,姹紫嫣紅的山櫻花,形似燈籠的金吊鐘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自此,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大稠頂自然保護區的關注,不只是關注保護區內陽春三月時杜鵑的花開花落,更關注那里的生態環境,還關注一次次從保護區里傳來的科學考察成果。
癸卯年三月,踏著春天的步伐,我再次來到大稠頂自然保護區,欣喜地看到大稠頂自然保護區的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也更清了。
還未到保護區辦公區域,就遠遠地看到大瀑布自天而降,如銀簾飛瀉,直沖谷底,“啪啪啪”雷鳴般的擊水聲震耳欲聾。走近仰望,可以看到瀑布從高山懸崖茂密的樹林處沖出來,有幾十米的落差,飛濺的水珠形成霧氣繚繞四周,那壯觀的景象,震撼人心。
在大稠頂自然保護區登高遠眺,只見青山綿延起伏,林海翠綠浩瀚,重巒疊嶂中,溝壑縱橫,瀑布飛瀉,溪水淙淙。很難想象,在面積這么廣闊的區域,5名管理人員,15 名護林員,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確保保護區成立以來,從不發生亂砍濫伐、偷挖、偷獵等重大案件和森林火災事故的。
自大稠頂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管理人員堅持把資源保護作為保護區內的重點工作,制定保護區的管理制度,提高自身執行政策的能力與管理水平。在人員少、管理面積大的情況下,全體員工人人都是大山的守護者,個個都是大山的護林員,年復一年地堅守在大山里。一直以來,在保護區附近的村莊,村民有上山打獵、砍柴、種茶的習慣。管理人員經常向村民宣傳黨和國家有關林業法律、法規的至關重要性,這樣的宣傳可以有效扼制亂砍濫伐和毀壞林木、亂占林地、毀壞開墾、毀壞珍貴樹木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除此以外,他們還要定期巡查保護區內森林是否有病蟲災害的情況,實時掌握保護區情況。
雖然保護區內山高、林秀、石奇、泉甘、花艷、茶香,風光無限,春夏秋冬四季都有美不勝收的景色,但山高路遠,人煙稀少,時間久了人免不了感到孤獨、寂寞。每天,護林員拿著除草鐮刀,帶著干糧上山,累了,坐在樹下歇歇,渴了,喝口山泉水。上山下山的路艱險難行,人稍不留神便會摔倒。深山老林里,天氣時晴時雨,變幻莫測。一時還是陽光明媚,瞬間就會風雨交加,讓你領教老天爺瞬間萬變的脾性和感受十里不同天的景象。冬季,大山的氣溫常在0℃以下,寒風刺骨。保護區的守護者十幾年如一日,頂著寒風冷雨,憑著雙腳跋山涉水,走遍保護區的一溝一壑。在風風雨雨中,他們始終守護著大稠頂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護區管理人員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在風高物燥的時節,還要放棄節假日,值守在大大小小的入山路口,宣傳防火安全知識。特別是在清明節、重陽節前后,他們更得加強巡護,確保安全。
近二十年了,不論是新老干部,還是員工,都在用心、用情,用智慧和汗水去守護這片熱土。一些在深山工作了一輩子的老同志光榮退休了,新一代年輕干部和員工繼續發揚傳統,堅守大山。經過他們近二十年的持續辛勤守護,大稠頂保護區才有今天的萬山秀美。他們的努力換來了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動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筑牢了粵北生態安全屏障。
跟隨著保護區負責人宋玉龍,我們來到了一大片林子里,這里生長著曾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喜樹。和二十年前相比,這里的喜樹更多了,更粗壯了,更茂密了。宋玉龍介紹說,保護區的喜樹自成天然群落分布,大的喜樹樹齡普遍在35—45年之間,最大喜樹的胸徑77.6厘米,高17米,樹齡約80年,天然群落穩定、面積大。喜樹在群落中所占比例之高,在廣東省內都是罕見的。
在保護區內,由北向南傾斜的復雜地形形成了黃京坑、茅坪大坑和汾江三條大溪流,每條溪流都溪水豐盈、流水清澈,布滿大石。山里小溪、溝潭更是數不勝數,隨處泉水叮咚響。優質的自然環境,為野生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保存了重要的生物基因庫。
放眼大稠頂,處處生機勃勃,滿目郁郁蔥蔥,是名副其實的原始次生林。在保護區的林海風光中,杉林是最有代表性的。歷史上,懷集一直以杉木揚名于海內外。大稠頂自然保護區杉樹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有一片5000多畝的杉林,高達三十多米、直徑七十公分的大杉,在保護區內舉目皆是。百年大杉尤以大坑邊的最為著名,那里的大杉棵棵粗壯筆直,參天入云。
大稠頂自然保護區經過全體工作人員的多年守護,森林資源量顯著增加。保護區年平均氣溫為21.5℃,年平均降雨量1829.4毫米,相對濕度年均為80%,植被為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渡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區內林木品種大面積的結構完整、林冠連續,終年常綠次生常綠闊葉林,占總面積的53.6%;至2020年底,森林覆蓋率由建立保護區初的93.9%升至98.6%,比全省平均數多40多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由建立保護區初的33.4萬立方米增至66.5萬立方米,畝蓄積量達11.8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數多7.85立方米。
保護區優質的環境,也使生物的多樣性日益豐富。隨著我們的深入采訪,了解到保護區在珍稀瀕危動植物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上取得顯著成效,新的物種接連被發現。在2021年大稠頂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中,區內分布有維管束植物177科678屬1508種,與保護區建立之初相比,增加了40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昆明石杉、華南馬尾杉、桫欏、穗花杉、金耳環、金線蘭、八角蓮金等27種,建議當地保護珍稀植物有37種;陸生脊椎動物85科284種,與保護區建立之初相比增加了2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穿山甲、小靈貓、黃腹角雉、藏酋猴、獼猴、豹貓、赤腹鷹、蟒蛇等51種,包括一級保護3種、二級保護48種,國家“三有”保護163種,中國特有19種。
在保護區內,還意外發現生長著“西南齒唇蘭”和“日本對葉蘭”兩種蘭科植物。據專業考察顯示,“西南齒唇蘭”彌補了閩桂的空缺,形成了自云南至臺灣連續分布區。“日本對葉蘭”從湘、浙、桂、贛、閩相繼發現到本次發現,填補了中間的分布空缺,分布區域擴大至我國南部。這兩種蘭科植物的發現,在業界引起了較大的轟動,多家市級以上的媒體競相報道。
我們在大稠頂科普館里,看到了藏酋猴、獼猴族群在林間休憩,族群三代相處嬉戲,數量頗多,可見它們在保護區內正常生長繁育,種群結構健康,也進一步說明了保護區優質的生態環境,吸引著更多的動物遷徙此地。
宋玉龍高興地告訴我們,近年來,保護區圍繞豐富的自然資源,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對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目前,他們與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建立“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合作,利用紅外相機、設立野生動物監測樣線連續性對保護區野生動物進行調查監測,科研監測能力與信息化建設水平得到新的提高。這些藏酋猴、獼猴族群的影像,就是被保護區多個紅外相機監測點位首次拍攝到的。中央電視臺“秘境之眼”欄目也向全世界觀眾宣傳了大稠頂的藏酋猴、獼猴族群生活環境、生長情況。
時代在進步,深山管理也利用了科技的發展。這些年,保護區通過“林業高新技術公司”開展并完成了大稠頂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修編、綜合科學考察、勘界立標、整合優化工作,編寫了大稠頂保護區動植物圖鑒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調查報告。目前,保護區建設有1公頃固定樣地,30多條動植物調查樣線,布設了90多臺紅外相機。
保護區工作人員十分注重自然資源的管理研究,善于以科學的態度去探索、總結多年來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創新成果。近年,他們有10多篇自然資源管理的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獲得了自然資源與科研水平雙晉級。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良好的社會形態,建設生態環境是人類的共同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和環境保護越來越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更多的民眾開始渴望回歸自然,親近生命的本源,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健康環境對人類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對此,保護區工作人員積極探索自然資源保護成效與社會共享的有效機制,深入開展自然教育,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保護理念,不斷提高保護區“自然資源品牌”影響力。
這些年,大稠頂自然保護區優質的自然資源、優美的景色,就像一本內容豐富的科普書,吸引了眾多的群眾去認識、欣賞、愛護自然和環境。保護區的全體工作人員不忘初心,致力于推動生態環保的理念。截至2022年,僅通過“粵省事”預約平臺,保護區每年接待訪客就有1500人次以上,學校或社會團體組織到保護區開展科普研學活動,年均在10次以上。這讓更多的人通過感受大稠頂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從而堅信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理念,激發全社會共同保護自然與環境。這也充分體現了大稠頂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與擔當。
人有情,山有魂。作為對守護者多年的回報,大稠頂保護區林海茫茫,鳥語滿林,自然資源碩果累累。保護區內的自然萬物生生不息,以其神秘、獨特的魅力,展現生態和環境之美,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質的水源,造福社會,造福百姓。
大稠頂自然保護區每前進一步,守護者們都感到無比的自豪。他們說,只有保護好大稠頂區域里的一切,才會不負青山,不負人民。
責任編輯/趙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