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杏飄香的時節,我隨奔流文學院第十七期研修班來在杜甫故里,一個美麗富饒的全國千強名鎮——竹林鎮研修、采風。
皆是心儀使然,臨行之前,我就已做足了功課,去百度搜了搜,原來竹林鎮就位于鞏義市,行政區劃屬鄭州市管轄,一個有山有水、有竹有花、有詩有畫、被譽為“中華詩歌之鄉”的靈秀之地。從鄭州市出發,西去,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那個引你入夢的地方,就是修竹環翠、青山含黛、綠水縹緲、空氣氤氳、素有“鄭州后花園”之稱的竹林鎮了。車子在蜿蜒起伏的山道上飛馳,我們的心也隨著車窗外不停變幻的景物而搖蕩。畢竟時令已進入初夏了,剛才和幾個文友在都市里閑逛,不多會兒就給人弄得滿身臭汗,沒想到一進入竹林境內,身上那種久積于都市里的浮躁和溽熱,一個激靈,就被這一望無際的竹林溢出的清幽和酥涼,從頭到腳,都給拂去得干干凈凈。
我們入住的竹林賓館就坐落在長有茂密竹林的山坡下,清風徐來,竹林搖曳,整個建筑就像是一扇高大的屏風,掩映在萬頃碧波之中。這兒的確是一塊不俗之地:這里曾經接待過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李克強、李長春、曾慶紅、趙紫陽、喬石、李嵐清等二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從矗立在竹林賓館前面的那個水泥碑刻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但在從前,正像那天去北山參觀時那位美麗的導游小姐描述的那樣,原來這里卻是個“水少石頭多,田少溝坡多,婦少光棍多,十年有九旱,戶戶苦難說”的一片荒涼之地。
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是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醒了這里。乘著東風好行船。審時度勢,終于有一個年輕人成了這個時代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他,就是趙明恩。
古希臘的哲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時任竹林村支書的趙明恩高瞻遠矚,召開了史稱“七天七夜會議”的竹林村全體黨員大會,集思廣益,最后由趙支書拍板決定:“能夠撬動竹林這個支點的,就是水。”
在以后的幾年里,趙明恩就帶領他的找水團隊,踏遍了竹林的山山水水,結果一無所獲。政府遂把號稱“水龍王”的找水專家都給派過來了,即使超極限地向下勘探了一千多米,還是沒能打出水來。
為了徹底解決竹林沒有地下水的狀況,趙明恩就率領大家,效仿當年林縣人民改天換地“引漳入林”修造紅旗渠的豪情壯志,歷經一年多的挑燈夜戰,一個投資上億元、跨越32公里、橫亙5個鄉、經過四次提灌的一道人工天河,終于從黃河之濱到竹林之隅騰空而起,這個歷史上初辟洪荒的“引黃入林”工程如期竣工了!
引來了水,引來了金鳳凰,讓這棵像是梧桐樹的竹林鎮在頃刻之間也搖曳生姿了。他們在趙明恩這個領頭雁的帶動下,種林果,搞農業,大干快上,很快,農林齊進,產值翻番。腰包鼓起后的竹林人,沒有停下正在迅猛奔跑的腳步,又跑資金,找項目,并征得各級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也就短短的十幾年,就發展到轄有上市企業3家、規模以上企業16家、大小企業82家,且擁有太龍藥業、竹林耐材、天祥集團等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所得著、叫得響的重頭企業。使這個名不見經傳、原來只有400多口人的小山村,一躍成為能夠容納兩萬居民的全國名鎮,獲得了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國家特色小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宜居鎮等稱號,并斬獲了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實現了2021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達100億元的高光目標。同時,趙明恩也在他擔任竹林村黨支部書記到竹林鎮黨委書記的二十多年里,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中國農村十大新聞人物、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鐫刻在了位于北山腳下那片層層疊疊、足有上千塊金碧輝煌的“碑林”里。
旅游業是竹林鎮的一大 特色,長壽山是它的一大亮點。來到竹林,哪也不去也得去長壽山看看,否則會枉虛此行。
我們 那天去長壽山采風,是在一個下午,風絲絲,雨斜斜,初夏能遇上微雨,那是上天對我們的眷顧;翕動鼻翼,除了有竹林里的清香,空氣里還漂浮著一種特別的香氣,咂咂嘴,酥酥的,甜甜的,那是山杏的香氣。還沒有見山,就有些溫馨醉人了。
靠著竹林的山坡上,幾家農舍,隨山勢而建,就那么趕彎就斜地散落著,盡是新蓋的閣樓小院,飛檐翹角、古香古色的那種,木格子窗敞開著,像是在召喚著來人。
竹林間,幾株山杏,結得密麻扛稠,沉甸甸的果子綴滿枝頭,壓彎山梁。此時杏兒已經成熟,紅彤彤的,在枝頭上搖晃著,流著蜜意,透著喜慶,象征著山民們紅紅火火的日子。
我們從北門而入。山門就建在山谷間的一片平地上,高高地佇立著,山門上方書寫的“長壽山森林公園歡迎您”,一溜燙金大字非常醒目,雋秀飄逸的字體像是溢著的一種清風,正和我們示意。整個構建盡是用些不知是什么花崗巖或琉璃瓦上下堆砌、雕琢而成,那華美的造型,好像與成都都江堰風景區的入口有些相仿,既高端大氣,又不乏古樸之美。看一眼,讓人歡喜得就有想一探究竟的沖動了。
山門前的廣場 上,有序地停泊著幾輛旅游用的敞篷車。看游人過來了,就有幾位打扮入時的導游小姐近前和你搭訕。我們自然是謝絕了她們的一番美意,不想走馬觀花地留下遺憾。
牽著竹衣,巡著山徑,一漾一漾地,就這么遂心地踱去。拾級而上,紫藤纏繞處,竹林七賢的巨幅雕像巍然屹立,他們或把酒問天,或撫琴引吭,或談笑風生,或低眉嬋思,或直視遠方,皆惟妙惟俏,栩栩如生。分享著不知是誰打來的山杏繼續走,不知不覺又站在了“李拔祠”前品頭論足。祠堂前立的牌刻上說:“李拔是個大孝子,且力大無比,每遇不平之事,就拔刀相助,一生做了許多好事。”觀罷又心生諸多感慨:看來,人不論富貴貧賤,誰對老百姓好,老百姓都會把他記在心坎上。繼續趣步前行,真是十步一景,這邊不知是哪一位因積了功德而被大家供奉的“德馨樓”。還沒有看完,那邊掛著“遍嘗百藥”“懸壺濟世”的神醫“桐君堂”又在向你搖手招見。再往前,那暗浮玄機的懸陽洞,如通天幻境、清虛凌空,也是別有洞天。再走幾步,抵達山門,登數階,那個高高突兀的地方,就到了關帝廟舊址。雖然廟宇已不復存在,但仍留有兩株古松,偉岸參天,幾叢竹箭,如櫛風雨,見證著興衰。
雨密密地斜織著。夏天的雨,該是一副毛手毛腳的樣子,敢情是受我們一群文人的影響吧,雨竟也變得飄飄灑灑地斯文起來。我們披著瀝瀝細雨,魚貫而行。陪同我們的是鎮里的一位領導干部,非常年輕,一種青春的氣息在他身上洋溢著。當時我有些詫異,因為那天適逢周末,心想:“難得的一個休息日,不在家好好待著,怎么,也跑到山上當起導游掙起外快來了?”一問,他爽朗地笑了,說:“每逢雙休日,都是我們鎮里的干部最忙碌的時候,來風景區義務執執勤,疏導疏導交通,服務服務游客,已成了多年雷打不動的規矩。”他笑得坦然自信,如一縷清風,一株青竿,一株山桃,一棵綠植,染得我們快要疲憊的心立馬嫩綠了。每到一處,他都能用很專業的語言和大家羅列一番。他說:“長 壽山的名勝還有很多,望舅臺、筆架山、桃樹溝、杏樹嶺、福龍壽龜、千年古橿、三星宮……多得去了。每一處景點,都是你遠離喧囂、回歸自然的最佳休閑樂園。”
初識長壽山,感覺它總有些別致:沒有怪石嶙峋,沒有懸崖峭壁,沒有坡高陡險,沒有險象環生,而是滿山的蒼翠,漫坡的幽竹林立,漫壑的野果飄香。放眼望去,山的表層很少能看見石頭的蹤影。石頭呢,卻被一層黃土和生有竹林的植被包裹著,深深地埋藏在深處。此刻我想,它肖竹,這是要把堅強與韌性埋藏于內在,只把柔情與美好展現于大家。
翻山跳澗,扶竹扯藤,循著一條山路盤旋而上,茂盛的青蔥翠綠間,還未走進,便能聽見淙淙悅耳的流水聲了。待走進了,卻原來是一灣蕩著清波的碧池撲閃著眸子在那里等你。那位干部導游介紹說:“五蓮池到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蓮池。下面還有二蓮池,三蓮池……”聽完介紹才知道,五蓮池,顧名思義,就是順著山谷流下來的山水,先在一處綠竹環抱的小石塘邊駐足停歇,游足玩累了,就再流向下一個與之相仿的池塘邊繼續玩耍,這上上下下一連五個池塘,連在一起,不是五蓮池是什么?至于這個“蓮”字,說起來還有些來歷呢。傳說,一位仙女過不慣天上清規戒律似的寡淡生活,看這里環境幽美,遂動了凡心,就來在這個世外桃源,搖身一變就化成了一株蓮花,過起了魚水情歡的逍遙日子。演變到現在,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蕩著一池碧波、漂著滿池蓮花的五蓮池了。
薄暮時分,風更緊,雨更稠了。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啊!遠處,霧氣彌漫開來,翻滾著,跋涉著,聚攏著,遮著了山,遮著了樹,遮著了路。披上輕紗的山峰、峽谷、山林、鏡水,仿佛飄飄欲仙的美婦,若即若離,如詩如畫,有些虛幻的感覺了。我們像墜入了夢境里。此時我想,李白的《夢游天姥山吟留別》,就是在這種情境下寫成的吧!本想走進路邊一個亭子里避一避雨,歇一歇腳,賞一賞景,但看幾個年輕人冒雨已走到了我們的前面,我也不甘示弱,就撐起雨傘,甩開步子,越過“步步驚心橋”,沿著一高一低、一橫一斜、一騰一挪的“高空玻璃漂流”,直指頂峰牛郎山。跟年輕人在一起,此刻,我也像變成了年輕人。
煙雨籠罩的山頂上,幾位先到的美女一邊拿著手機拍照留念,一邊并無惡意地戲笑說:“既然是牛郎山,怎么只有織女到了,卻不見牛郎啊?”話音剛落,同行的我們中間就有一位帥哥立即迎了上去,說:“牛郎在這兒!牛郎在這兒!”說得大家都笑起來。
因雨在后面催促,我們只得乘大篷車下山。返程的路上,看著意猶未盡的我們,那位干部導游便又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匣子:“憑心而論,要說長壽山最美的時候,還是秋天。”他接著說:“秋霜染過之后,漫山遍野的紅櫨都紅了。一片一片的葉子,紅艷艷的,像是一只只金燦燦的紅蝴蝶,山風一吹,翩翩起舞,霎時,整個深山仿若一片歡騰的海洋,美麗極了。屆時,看紅葉的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了,每天接待的游客都有好幾萬人,大家都想來咱長壽山沾沾這里‘長壽’的喜氣。我們也借助中國人自古就崇尚孝道、敬老、長壽的理念,一定把長壽山做大做強,真正把這個全國4A級風景區打造成‘春有鮮花,秋有紅葉,夏有流泉,冬有白雪’的名山寶山,讓長壽山真正成為人民心中的金山銀山。”說完,大家又是一陣開懷地笑。最后他還說:“就在紅葉紅的時候,我們還會舉行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婦、好家庭等各種各樣的表彰活動,因此,我們給這個季節又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紅葉節。到時,殷切希望各位作家能再度光臨!”大家更是附之掌聲的笑。
不知是誰又把話題轉在了文學創作上。正巧,文學院里指導我們散文寫作的游磊老師也在我們車上,他接過話茬說:“其實,散文寫作就講究這八個字:有人,有事,有情,有趣。現在,這四要素都齊了,下面,就期待大家的精品佳作了。”游老師的話一直在我腦海里回旋著。老是想:這次活動,既開闊了眼界,又領悟到了寫作的真諦,的確,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山風呼呼,紛雨沙沙,車輪嗡嗡,笑語嚶嚶……匯成一曲酣暢淋漓的《大風歌》,從竹林深處傳來,激蕩著我們的心扉。
作者簡介:
張富存,河南西平人,河南省作協會員。2016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散見于《海外文摘》《散文選刊》《奔流》《河南文學》《西部散文選刊》《青年文學家》《河南日報·農村報》《大河報》《老人春秋》《駐馬店日報》《天之中》《天中晚報》《漯河晚報》等報刊和其他網絡平臺,榮獲2021年全國散文年會二等獎,并有作品于2021年、2022年兩次入選《河南文學作品選·散文卷》。
責任編輯/宋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