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馬山,地處云南省紅河州綠春縣平河鎮東哈村,10年前還是一片荊棘叢生的不毛之地。在新時代的東風下,當脫貧攻堅的大潮在這片荒漠的土地上洶涌而來時,它一改昔日貧瘠的容顏,120畝營造八角經濟林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如同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鑲嵌在祖國的邊境線上。
人們驚嘆讓馬山的飛速變化,同時對創造這一奇跡的帶頭人——云南省紅河州綠春縣平河鎮東哈村的石忠魯油然而生出敬佩之情。
石忠魯,一個淳樸憨厚的農家子弟,高高的個頭,黝黑的臉龐,站在山野里似一株挺拔的青杉,顯得英姿勃發。這位膽略超群的農民后代,在退耕還林工程項目的幫扶下,乘著脫貧攻堅戰的東風,乘風破浪,十年如一日,堅持認為發展特色林產業是山里人的一條致富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帶領當地貧困群眾苦干實干裝扮著家鄉的這片沃土,用滿腔的熱血和辛勤的汗水澆灌了120畝荒瘠土地的春天。石忠魯也實現了從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年賺6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轉身。
靠山吃山 勇闖綠美家園新路
石忠魯對路的選擇,同其生長的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祖祖輩輩生活在東哈村的這條偏僻山溝里。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綿延起伏的山巒。他漸漸地長大成人后,開始認識到,這山是山里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靠山”,是山里人的命根子。但他的認識又不僅如此,他覺得這“靠山”如果不改造,不開發利用,山里人不能珍視它,愛護它,這個“靠山”就沒有希望。懷著改造和開發“靠山”的強烈愿望,石忠魯幼小的心靈便立下了追求綠色的偉業大志。
2009年夏,16歲的石忠魯初中畢業了。這年秋天,他被綠春縣林業局選聘為護林員,從此,他便與林業結下了不解之緣。2010年春天,陰雨蒙蒙、春霧繚繞,石忠魯佇立在地處中越邊境東哈村南面的那座已剃了“光頭”又長滿了荊棘的讓馬山前,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這里曾是一片被茂密森林覆蓋過的沃土啊,可如今卻變得荒禿、蕭條、雜草叢生。山里人沒了靠山,東哈村人發展經濟的出路在哪里?
東哈村地處海拔1000米左右的中半山區,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適合種植、發展八角、橡膠、杉木、草果等綠色產業。石忠魯在尋思著山里人的綠色發展路,決定承包荒山、綠美家園,闖出一條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雙贏”之路。
陽春三月,石忠魯辭去了即將轉正的護林員工作,這在常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可石忠魯卻說:“人各有志。人生的路有千萬條,我選擇綠化荒山、發展林業產業這條路,一點也不后悔,無論現在,還是將來。”
不久,石忠魯正式向縣林業局簽訂了讓馬山120畝荒山的綠化合同。從此,他大刀闊斧地干起了他已經追求多年的綠色事業。
歷盡艱辛
荒山上繪就綠色畫卷
有人說:“植樹造林就是刨個坑,栽棵樹,再澆點水。”
石忠魯知道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多年農村生活的實踐告訴他,粗放栽種,不出兩年,樹苗就會被草吃掉,“年年栽樹不見樹”的歷史就要重演。他決心走“全砍、全墾、塘栽、林糧間種”的綠色產業發展新路。然而,要全砍、全墾120畝荒山,談何容易?
讓馬山,坡陡山高,氣候炎熱,120畝荒山長滿了兩三人多高的荊棘,別說人,就是野生動物也難以穿行;各類毒蛇特多,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面對荊棘叢生的大山,人才會真正明白開荒造林的艱辛。
然而,命運總是朝著敢于向它挑戰的人微笑,機遇只偏愛那些有膽有識的強者。石忠魯對舉棋不定的村民們大聲疾呼:“人爭一口氣,我們山里人要擺脫貧困,只有靠山吃山,否則,永遠是窮路一條!”沒有更多的話語,村民們只是應了一聲:干!
他們在山上搭起了草棚,勞動在荒山,吃住在荒山。
石忠魯在玩命,他的伙伴們也在玩命。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秋雨的季節,他們披星戴月,餓了吃一口冷飯,渴了喝一口泉水,衣服被汗水和雨水濕透了,干脆脫掉衣服干,手掌凍裂了,用布纏一纏繼續干。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石忠魯和他請來的100多個當地臨時工硬是把120畝荒山野嶺改成了一片片梯田。當年,他們在開墾的土地上收獲包谷3萬多千克,馬鈴薯2萬多千克。他們把豐收的喜悅鋪灑在了鄉間的小路。
荒山開墾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育苗了。為了使自己盡快成為育苗造林能手,石忠魯自費買了許多專業書籍,查閱了幾十萬字的技術資料和科學年鑒,自費一萬多元到周邊八角種植地區考察取經,寫下了數萬字的心得體會。為了彌補資金不足,他勒緊褲帶自籌資金5000余元,建起了自己的八角育苗基地,此后,他整天“泡”在八角育苗基地,白天對照書本理論進行實踐,晚上針對新的技術難題進行理論學習。
在苗圃地里,石忠魯送走了一個又一個金色的黃昏,又迎來了一個個希望的黎明。2011年,石忠魯在30畝苗圃基地上,終于培育出優質八角苗50多萬株。他還依靠退耕還林項目補助資金,請來工人,用心血和汗水,硬是在開墾的120畝荒山上種植了一棵棵八角樹。他把每一棵八角樹都當作自己的小娃一樣,細心地培育管理。2015年,120畝八角樹開始掛果。2016年,年純收入已經達到17000元。
然而,2017年春天,八角林卻開始出現了不開花、不結果的問題,石忠魯的120畝八角林大面積歉收。一夜之間,石忠魯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好好的八角林怎么不開花、不結果了呢?石忠魯心疼極了。他成天在基地上轉來轉去,一棵樹一棵樹地看,一片葉一片葉地察,有時在一棵樹前一蹲就是大半天,終于,石忠魯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了。八角基地發生了大面積的八角炭疽病,所以出現了八角不開花、不結果的問題,看來解決病蟲害的問題是當務之急。
正當石忠魯一籌莫展的時候,2017年春夏之交,紅河州林草局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東哈村駐村幫扶。面對嚴重的八角炭疽病蟲害,石忠魯一邊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施藥防蟲,一邊找到村里駐村扶貧工作隊長、林業技術專家李宏偉進行商量,請教如何防治病蟲害,幫助自己盡快走出困境。駐村工作隊經過深入調查,找準病因后,緊急調撥了7萬元的病蟲害防控農藥物資,及時在石忠魯的八角基地和州林草局定點扶貧的3個村委會及綠春縣先后開展了7次大規模的八角炭疽病蟲害防治技術現場培訓,對參訓人員進行現場施藥演練,及時有效地解決了八角不開花、不結果的問題。
經過有效的病蟲害防控,2018年,石忠魯的120畝八角林獲得大豐收,年收入達到20萬元,石忠魯一家建蓋了300平方米的三層鋼筋水泥房,徹底甩掉了貧困的帽子,過上了富足的日子。之后他又購買了烘烤機,把傳統烘烤變為科學烘烤、加工,進一步提升了八角產業的質量。2020年至2022年,石忠魯一家的年收入持續穩定在60萬元以上。
長風破浪
唱響振興曲
經過多年的摸打滾爬,石忠魯成為一名綠色產業發展的實用技術人才。石忠魯致富不忘幫扶鄉親,八角基地用工他都是用就近的鄉里鄉親,每年需要到他基地打工的農戶有1200多個。他除了給每個工人每天100元的工資外,還手把手傳授種植管理技術,無償提供苗木,幫助當地群眾發展壯大八角產業。
東哈村原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保者,一家8口人,上有80多歲年老多病的爺爺,下有3個上小學的兒女,還有一個患精神疾病的叔叔需要照顧。加之缺技術,致富無門,家里窮的叮當響。石忠魯主動請李保者到自己的八角基地打工,傳授種植管理技術,無償提供苗木,幫助李保者發展八角產業。李保者除在基地打工年收入2.3萬元外,還在石忠魯的幫助下種植八角7.5畝。2020年以來李保者一家僅八角收入穩定在13000元以上,加上其他收入,李保者一家人均收入持續穩定在12000余元。脫貧后的李保者,如今已經搬進了裝修一新的120平方兩層鋼筋水泥樓房。在李保者的新家里,嶄新的沙發、茶幾、電冰箱、智能電視機等整齊有序地擺放著,一改昔日貧窮的景象。
如今,在石忠魯的示范帶動下,東哈村已發展八角產業2500余畝,年收入310余萬元,年人均收入5000余元。今天的東哈村處處充滿著蓬勃的希望,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可以預言,不久的將來,這里的大山小山將會林木蔭翳,碩果累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望著這一片蔥郁的八角林,石忠魯又在醞釀著籌建一個村辦八角加工廠,向更大范圍的特色產業發展目標邁進。他在為山里人描繪著一幅美麗動人的圖景,托起的是一輪嶄新的希望。
如果說他剛投身綠色產業發展時步履還蹣跚、幼稚,那么,現在的他則是經過許多摸爬滾打后,邁開了穩健與成熟的腳步,帶領著廣大農民奏響了一曲灑滿陽光的綠色歡歌。
告別石忠魯,回望著120畝八角基地,林木蔥蘢,果香四溢,好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既為石忠魯發展綠色產業脫貧致富的執著探索和典型經驗感到振奮,更對山區綠色產業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未來充滿憧憬。是啊,綠色產業發展正在鑄造一雙雙奮飛的翅膀。山區群眾插上金翅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途上向前奮飛,山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簡介:
歐光輝,漢族,中共黨員,大學中文系畢業。先后任云南省元陽縣委宣傳部干事、副部長,《元陽報》社副總編兼主編,元陽縣文聯主席,省作協會員。現供職于云南省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 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聞、文學創作,先后在省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千余篇。出版報告文學集《紅河走筆》。
人生格言:忘我、寬容、真情、責任。
責任編輯/袁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