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說過麻醉醫師,卻很少聽過麻醉護士。其實,麻醉護士是臨床麻醉的重要成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與常規的臨床護理相比,麻醉護理專業起步較晚,但隨著我國麻醉教育工作的推進,目前已經形成了規范的麻醉護理體系,可為臨床麻醉工作提供有效的護理支持。為進一步提高社會大眾對于麻醉護理的認知程度,本文將介紹麻醉護理的相關知識。
什么是麻醉護理
麻醉護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但發展卻極為迅速,為臨床領域輸送了大量的麻醉護士,有助于提升麻醉工作效率及安全性。麻醉護理學,是由麻醉學和護理學融合而成的一個交叉學科,通過培養從事麻醉工作相關的護理人員,完成麻醉科普、術前麻醉準備、麻醉深度監測、麻醉藥物用量調整、術后恢復室護理、術后鎮痛管理等工作。很多三級醫院都已建立了規范的麻醉護士隊伍,但基層醫療單位的麻醉護士仍較為緊缺,主要由手術室護士代替,由于缺少麻醉專業知識與技能,無法有效保證工作質量和效果。
麻醉護士的職責
臨床麻醉是非常嚴謹的醫療行為,需慎重選擇麻醉方式、嚴格計算藥量、合理控制給藥時間和劑量,麻醉前后還要實行諸多干預措施。
麻醉前護理
術前麻醉宣教
術前,麻醉護士會對患者進行麻醉相關科普宣教,指導患者及家屬了解本次手術的麻醉過程及具體方法,說明麻醉藥物的作用,從而科學認識手術麻醉,消除對麻醉的錯誤認識,避免恐懼心理。很多人認為,麻醉藥存在成癮性,對麻醉存在一定抵觸心理。麻醉護士會說明現代臨床麻醉的安全性,通過合理使用麻醉藥物,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風險,不會產生藥物成癮性。同時,會提前告知患者手術相關要求,如術前清除身體上所有的飾品,包括假牙等;手術當日禁止化妝,包括口唇不能涂抹化妝品、不可涂指甲油。這些術前準備都是為了方便麻醉護士及麻醉醫師直觀觀察患者口唇及皮膚顏色等情況,及時判斷是否出現異常狀態,從而能盡快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避免麻醉不良事件。
心理干預
手術前,麻醉護士要對患者進行術前心理干預,通過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評估心理健康度,引導患者傾訴或提出疑問,并給予耐心解答和指導,消除患者對手術麻醉的錯誤認知。通過麻醉護士的術前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反應,避免引發術中的體征波動,影響麻醉及手術安全性。
術前準備
麻醉護士要負責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明確麻醉方式,分析是否存在麻醉相關危險因素,并與麻醉醫師溝通交流,制定對應的干預措施。通過采取主動的護理干預,降低麻醉不良反應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手術前,麻醉護士將根據手術的需求,準備好各種物品和儀器,并檢查確認性能是否完善,之后開啟相關儀器做好麻醉準備。此外,還要根據手術麻醉及患者個體特征,備好急救藥品,便于隨時取用。開始手術前,麻醉護士要調節好手術室內溫度和濕度,并根據術中麻醉情況,及時進行調整;監測患者體溫,必要時給予相關保暖措施,預防低體溫反應。
術中麻醉護理
手術中,麻醉護士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承擔多樣且復雜的護理工作。患者入室后,需要核對姓名、年齡、性別等個體信息,確認手術部位、方法及麻醉方法。所有信息完成核對后,指導患者配合完成手術麻醉。危重癥患者需要進行深靜脈穿刺置管,開辟多條靜脈通道,便于及時補液或輸注藥物,避免延誤搶救。意識不清晰的患者,如嬰幼兒、煩躁患者、無意識患者等,需要使用護欄,防止其出現墜床情況。做好生命體征監測,配合麻醉醫師完成局部穿刺或給藥等麻醉措施,嚴格按照要求輸注麻醉藥物。在手術期間,麻醉護士會密切觀察患者的體征,同時定時檢查穿刺點局部情況,發現腫脹、導管脫節/扭曲、堵管等情況,應立即給予處理,保證麻醉藥物順利輸注,避免影響手術操作。每位患者的手術麻醉藥量都不是固定的,需根據個體特征、手術要求、手術失血量、血壓心率、麻醉藥物耐受性,以及麻醉深度、血流動力學等指標,合理調節藥物用量。麻醉護士需要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可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靈活處理各類麻醉不良反應,及時調整麻醉藥物和液體輸入量。對于輸注血液制品的患者,麻醉護士還需要密切觀察其有無過敏反應等情況,合理調整麻醉藥物用量和輸液量,保持患者體液平衡和體征穩定。
術后麻醉護理
手術結束后,患者體征存在一定波動性,全麻患者還需要經歷蘇醒階段。該階段麻醉風險較高,麻醉護士應根據麻醉醫師的要求調整用藥量和種類,觀察患者蘇醒情況,做好術后譫妄、血壓波動、心率改變等并發癥監測工作,發現異常及時上報麻醉醫師和主刀醫師,盡早進行處理,避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對于插管的患者,麻醉護士會根據患者蘇醒情況,選擇合理的拔管時間,促進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全麻后蘇醒階段,存在蘇醒延遲等風險,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較大。此時,麻醉護士要嚴格記錄蘇醒時間,及時上報,必要時采取促醒措施,避免出現促醒延遲的情況。惡心嘔吐也是麻醉蘇醒期的常見癥狀,麻醉護士需關注患者呼吸道的通暢情況,一旦發生嘔吐,要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促進嘔吐物排出,避免堵塞氣道,引發窒息等。此外,麻醉蘇醒期,患者容易變得躁動,需適當給予約束措施,或根據麻醉醫師的要求調整藥物用量,避免患者因大幅度的躁動行為引發意外脫管、手術切口撕裂等不良事件。
術后疼痛管理
麻醉護士不僅要負責手術麻醉相關的工作,而且要完成術后疼痛管理。麻醉護士要向患者說明術后可能出現疼痛狀態及鎮痛措施,以減輕術后患者因疼痛引發的應激反應,降低惡心嘔吐、胃腸不適、失眠等并發癥發生率。手術結束后,麻醉護士會根據患者的手術部位和性質,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進行鎮痛給藥,減輕患者疼痛感,避免產生術后應激障礙。在術后鎮痛過程中,麻醉護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聯合應用不同種類的鎮痛藥物,發揮協同鎮痛作用,保障術后鎮痛的安全性。術后鎮痛效果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麻醉護士會根據患者用藥后的鎮痛效果合理調整藥量,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大劑量,最終確定合理有效的鎮痛藥物用量。術后早期是鎮痛藥物用量較大的時間段,但過于強大的鎮痛效果可能會掩蓋患者并發癥表現。因此,麻醉護士會定時觀察患者體征、手術部位情況等,盡早發現并發癥征象,及時采取規范處理措施。
結束語
麻醉護士不僅是麻醉工作的實施者,而且還是麻醉科普宣傳者和安全守護者。在麻醉護士的幫助下,麻醉醫師可以更好地完成臨床麻醉工作,患者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護理。作為患者,應積極配合麻醉護士工作,進一步提升麻醉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