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是人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常見的疝氣分為腹股溝疝、股疝、白線疝和切口疝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腹股溝疝。
什么是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塊。主要原因是腹壁肌肉強度降低,腹內壓力增高,使得腹腔內的臟器被“壓”出來所致。尤其是老年人,肌肉逐漸萎縮,腹壁較為薄弱,加之腹股溝內含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宮圓韌帶穿過,這便為疝的形成建立起一條通道。此外,患者若伴有咳喘、便秘及前列腺增生,誘發排尿、排便困難,會進一步導致腹壓升高,為疝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動力。
當前,在臨床主要將腹股溝疝分成斜疝、直疝。其中,腹股溝斜疝占腹股溝疝的95%左右,是從位于腹壁下動靜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也就是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進入陰囊中。腹股溝直疝占腹股溝疝的5%左右,是從腹壁下動脈內側的腹股溝三角區,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經內環,并不會進入陰囊。簡單而言,斜疝是由腹壁下動脈外側向內下方突出,直疝是從該動脈的外側向前突出。腹股溝疝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起腸管套疊、嵌頓乃至壞死等嚴重并發癥。
腹股溝疝的臨床表現
(1)易復性疝:主要表現為疝內容物很容易回納入腹腔,尚未呈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
(2)難復性疝:疝內容物無法回納,或者不能完全回納入腹腔,伴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癥狀,但往往并不嚴重。
(3)嵌頓性疝:疝囊頸小、腹內壓突然增大,疝囊頸將內容物卡住,疝內容物無法回納。臨床表現為疝塊突然增大,且伴有明顯的疼痛,平臥或者用手推不能讓腫塊回納,如不及時處理,會進展為較窄性疝。
(4)較窄性疝:由于腸管嵌頓不能及時解除,腸壁及系膜受壓情況不斷加重,促使動脈血流減少,導致完全阻斷。臨床表現為持續性劇烈腹痛、頻繁嘔吐等,且嘔吐物含有咖啡樣血液,或者出現血便;腹部體征表現為不對稱腹脹,伴有腹膜刺激征,腸鳴音減弱或者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為血性積液。
腹股溝疝的治療方式
腹股溝疝主要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通常適用于1歲以下的嬰幼兒。
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分為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修補術和經腹部鏡疝修補術這三種。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傳統疝修補術已經被淘汰。究其原因,在于傳統疝修補術是將所謂的“破洞”周圍組織強行縫合在一起,術后患者往往存在切口疼痛的情況,基本3 d內無法下床,術后1周仍要彎腰走路,且具有一定的復發率。為了預防復發,術后3個月避免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
無張力修補術是當前一種常規且廣泛運用的術式,用特殊的材料做成修補片,修補腹壁薄弱的區域并進行加固,避免腸管再次突出,達到治愈的效果。
腹部鏡疝修補術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微創手術,僅需要一個0.5 cm和一個1 cm的切口,不會進入到腹腔,而是在腹膜外將突出物拉回腹腔,再利用人造網片覆蓋缺口,從而修補腹股溝區。患者術后沒有明顯的疼痛不適,手術當天便可下床活動,出院3~5 d就能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活動不會受到任何限制,手術復發率較低。
腹股溝疝治療的誤區
誤區一:疝氣不可開刀
疝氣的發生根本原因是腹壁組織出現一個“破洞”,當腹內壓力增高時,小腸等器官或組織從“破洞”中突出,在體表形成一個包塊。打個比方,當衣服上出現一個破洞,需要用一塊布打個“補丁”,疝氣同樣如此,需要行手術打“補丁”。當前臨床公認且有效的腹壁“破洞”修補,多為聚丙烯網片,也稱之為無張力網片疝修補術。所以,疝氣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手術。還有部分患者會使用疝帶壓迫,防止疝氣突出,雖可暫時緩解癥狀,但并非長久之計,還會給日常的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誤區二:老年患者不適宜手術
在門診,咨詢最多的是老年患者能否進行手術治療。究其原因,認為年紀越大,手術風險就越大,而且不易于恢復。其實,在手術前,醫生會評估患者的手術耐受力,首先了解患者平時的生活狀態、自理能力、活動與睡眠等情況;其次,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病史,尤其是內科疾病,并選擇性做一些檢查,評估器官功能。實際上,七八十歲的老年患者,如沒有嚴重的內科疾病,加之日常生活健康,無上樓不心慌、不胸悶等不適,完全可以選擇疝修補術進行治療。
誤區三:疝氣最好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
大多數疝氣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切口不大,患者沒有明顯的痛苦不適,且手術時間較短,通常在30~90 min。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技術難度較大,手術時間相對較長,一旦發生并發癥,后果會更加嚴重。最為關鍵的是,腹腔鏡疝修補術不僅不會減輕手術創傷,還會大大增加手術費用。一般疝氣不需要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通過常規手術便可解決。
腹股溝疝手術治療的注意事項
良好的術前準備、精心的術后護理,都是手術順利開展與完成的重要保證。因此,在行腹股溝疝手術前,醫護人員需了解患者的病情,如是否有排尿困難、咳嗽、便秘及腹水等癥狀;鼓勵患者多喝水,多吃蔬菜等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的通暢;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要用疝帶壓迫內環口,避免腹腔內容物脫出;穩定患者情緒,耐心介紹手術的目的、方法及流程,協助患者完成各項術前檢查。
當手術完成后,醫護人員根據麻醉方式指導患者取合適的體位,抬高陰囊,髖關節微屈,減少腹壁張力,不僅利于傷口愈合,還能減輕切口疼痛。另外,傷口要使用沙袋壓迫6 h,保持敷料的干燥與清潔,避免患者的大小便污染。如若發現敷料污染或脫落,立刻給予更換。在手術當日,叮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沙袋壓迫傷口12~24 h,防止傷口出血;術后6~12 h可遵醫囑給予患者流食、半流食,次日便可進食易消化且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另外,對排尿困難的患者采用導尿管處理,對疼痛的患者給予止痛劑或使用鎮痛泵進行鎮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