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結合支具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傳統組56例和新式組52例。傳統組接受單純支具治療,新式組接受脊柱側彎特定運動干預聯合支具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干預前,兩組椎旋轉度、頂椎偏離距離、軀干偏移距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新式組椎旋轉度、軀干偏移距離比治療前低,P<0.05;兩組患者的Cobb對比無明顯差別,P>0.05;最終隨訪時,兩組患者的Cobb角比治療前更低,并且新式組比傳統組低,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受試者Cobb角、TS、AVT以及AVR矯正率無明顯差別,P>0.05。結論 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結合支具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可取得滿意成效,且安全性高,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支具;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臨床效果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指青少年在生長發育期間內所表現出的脊柱病理改變,臨床癥狀包含運動失衡、胸廓椎體變形等。近幾年,該病的發生率表現出上升趨勢[1]。若沒有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開展行之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影響胸廓生長發育和肺部功能。臨床一般應用手術或保守療法開展治療。但手術有一定的創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針對早期患者,臨床往往建議采用保守療法。支具治療歷史悠久已經被國內外臨床研究機構認可為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有效方法。除支具之外,最近幾年運動訓練也備受重視。各類和脊柱側彎有關的運動訓練被統一稱作為脊柱側彎特定運動。有學者指出,將脊柱側彎特定運動應用到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治療中,能夠有效延緩脊柱側彎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患者形體美觀程度[2]。本研將進一步探討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結合支具治療的臨床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傳統組56例和新式組52例。受試者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新式組男10例,女42 例;年齡10~14歲,平均(12.52±1.25)歲;Risser征:0~I度30例,II度14例,III度以上8例;胸腰彎/腰彎10例、胸彎42例。傳統組男12例,女44例;年齡10~15歲,平均(12.51±1.63)歲;Risser征:0~I度36例,II度14例,III度以上6例;胸腰彎/腰彎8例,胸彎4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家屬自愿參加實驗調查;Risser征0~IV度;明確診斷為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Cobb角20°~45°;臨床資料完整者;在此之前沒有接受過支具或手術治療。排除標準:治療時間不足1年;胸廓、肋骨畸形無法配合支具;未按照要求完成支具佩戴或運動;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法定傳染病;伴有精神疾患。
1.2 方法
1.2.1 支具治療
患者接受支具治療:應用色努支具,詳細類型是硬性胸腰骶支具,支具師需結合醫生診斷以及患者側彎類型制作好支具,患者佩戴支具之后馬上復查,脊柱X線片矯正率需達到30%以上。患者每天佩戴支具時間為22 h,每3個月復查1次,同時結合CT改變和側彎矯正情況更換支具。
1.2.2 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
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以Schroth方法為基準。康復師指導患者集中學習1周,每天練習時間為2 h,保證每位患者按照要求完成相關動作。此后每周來院1次,接受2 h的運動訓練及評估,進行動作糾正和指導。剩余天數患者每日需在家練習半小時。患者在接受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治療期間內,需去掉支具。
(1)全身運動:患者每周需要練習中等強度運動,時間為1 h,如游泳、跳廣播體操、跑步等。
(2)全身核心力量訓練:患者徒手或使用器械訓練,加強腰腹部和脊柱雙側核心肌群耐力與強度,有效維持肌肉的彈性與力量。
(3)脊柱側彎矯正訓練:工作人員需結合患者脊柱側彎類型和位置開展與之對應的脊柱側彎矯正強化訓練,最終形成姿勢記憶,有效改善脊柱畸形。
(4)拉伸練習:患者每次運動完畢后接受脊柱區域拉伸,有效維持關節活動度和脊柱的柔韌程度。治療期間隨訪X線片。
1.3 觀察指標
比兩組椎旋轉度、頂椎偏離距離、軀干偏移距離、Cobb角。相關指標都是在沒有佩戴支具的情況下獲取的,求出相關參數矯正率情況。治療效果評價:Cobb角降低幅度大于5°,視為有效;Cobb角降低小于5°,視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椎旋轉度、頂椎偏離距離、軀干偏移距離矯正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椎旋轉度、頂椎偏離距離、軀干偏移距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新式組椎旋轉度、軀干偏移距離比治療前低,P<0.05。見表1。
2.2 兩組Cobb角及TS. AVT、AVR矯正率比較
末次隨訪時,兩組受試者Cobb角、TS、AVT以及AVR矯正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傳統組內,有效34例、無效22例,治療有效率為60.71%。新式組內,有效40例、無效12例,治療有效率為 64.52%。兩組受試者疾病治療有效率無明顯差別,P>0.05。
3討論
脊柱側彎疾病也稱為脊柱側凸,主要指于三維空間內出現的脊柱不正常彎曲、旋轉疾病,又以冠狀面不正常彎曲出現率最高。矢狀面不正常彎曲指的是患者腰椎、胸椎的曲度出現不正常的情況。一個人站立正位行全脊柱X線片展現的Cobb角(即上端椎-上緣的垂線和下端帷下緣垂線交角),如果角度在10°以上,那么就達到了確診疾病的標準[3]。輕度脊柱側彎指的是側彎角度在10°~20°;中度脊柱側彎角度在20°~40°;重度脊柱側彎角度在40°以上。選擇有效的方式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臨床意義重大。
現階段,支具依舊為臨床中用于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常見非手術方案。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接受支具治療能夠有效延緩脊柱側彎進展。但也有學者指出[4],單純對患者開展支具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存在局限性。最近幾年,臨床針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開展運動訓練備受重視,能夠治療輕度到輕中度脊柱側彎,可保留脊柱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同時配合支具,能夠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包含脊柱側彎功能性個體化治療、脊柱側彎科學訓練、DoboMed療法、Schroth療法等。不同的疾病,治療方式存在較大差異[5]。Schroth療法主要給予支持矯正動作,用以抵抗脊柱不穩定旋轉以及側彎等。各類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共同之處在于:要求患者三維層面自我矯正,結合計劃堅持進行相關鍛煉。本研究將Schroth療法視為基準,包含患者脊柱自我矯正,同時聯合拉伸訓練以及全身運動[6]。
有研究表明[7],佩戴支具患者經過運動訓練之后,軀體旋轉角度變小,腰部不對稱得以顯著改善,駝背程度減緩。和以往相比,患者的身體柔韌性以及胸廓擴張程度明顯提高。
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聯合支具干預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軀干柔韌程度,降低支具佩戴過程中發生僵硬、平背以及肌無力等不良作用,以取得相對滿意的治療成效。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式組末次隨訪時cobb角矯正率比傳統組高,P<0.05。說明新式組干預方法能夠取得更為滿意的矯正效果。兩組患者末次隨訪時疾病治療有效率無明顯差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和樣本量過少與判定標準存在相關性。另外,本組實驗最終隨訪時,新式組軀干偏移距離、頂椎偏離距離、椎旋轉度矯正率和傳統組相比無明顯差別,P>0.05。有研究表明,對患者開展運動訓練聯合支具治療,除了能夠達到矯正脊柱側彎目的之外,還能夠有效矯正軀干不對稱以及彎曲[8]。
綜上所述,脊柱側彎特定運動療法結合支具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可取得滿意成效,且安全性高,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李凱洋,郭建軍,榮湘江,等.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可控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23,24(1):73-76.
[2] 辛曉明,高明暄,張帆,等.骨科機器人輔助置釘在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矯形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3,27(36):5790-5794.
[3] 彭超,綦湘,付娉婷,等.支具治療對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病人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J].循證護理,2022,8(23):3131-3137.
[4] 陳元奎.Q版八段錦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短期臨床療效觀察[D].福州:福建中醫藥大學,2022.
[5] 鄧倩.基于ICF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評估量表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21.
[6] 馮其金,陳文輝,趙玲娟,等.中西醫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醫藥雜志,2021,33(9):110-112.
[7] 陳俊澤,廖八根,韓曉峰,等.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應用特定運動療法的臨床效果分析[J].華夏醫學,2020,33(5):105-108.
[8] 朱安琪.五禽戲結合旋轉式呼吸訓練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療效觀察[D].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