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明理,明理為修身,修身即為做人。
一紙一墨,一紙連著讀者、一墨連著作者,讓思想長存;一撇一捺,一撇連著社會、一捺接著自然,匯合成“人”。
讀高銘的《永遠永遠》,文中的老太太因丈夫過世而無法接受,于是總幻想著丈夫一直都在。在高銘的一次來訪中,他發現了老太太兩口子這些年來互贈的卡片,其中有一張是在去年寫的。去年的那個時候,老太太的丈夫已經不在了,卡片是老太太寫給丈夫的。高銘嘗試用自己拙劣的文字以及匱乏的詞藻來紀念這位老人真摯的感情。最后高銘告訴讀者,卡片的結尾是老太太寫下的“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正因為你,我都有勇氣說‘永遠,永遠’”。屋內的寂靜與空曠意味著家人的離開,或許她早已意識到這事實,但這并不影響她對家人的愛。
讀阿西莫夫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文中的吉米是月生人,從來沒有來過地球,陪伴他的只有一只機器狗。父母希望他能感受到活生生的愛,于是花費重金買來了一只地球狗。可是吉米只希望有機器狗的陪伴。他與父母的對話最讓我印象深刻,吉米想不明白機器狗與地球狗到底有什么不同。事實上,地球狗會給予吉米愛,同時也需要吉米的愛。科技的發展阻礙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吉米的父母讓機器狗陪伴吉米,卻讓吉米沉浸在了機器的程序中,這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這讓人們再次思考,科技發展是否會阻礙人的情感交流。
讀劉慈欣的《三體》,我能感受到葉文潔等人對未來的期望,也有對現實的失望。這驅使她向外太空發送信號表示友好,但這帶來的卻是三體人的入侵。史強在危機紀年時已提到過,盡管三體文明比人類文明高出一大截,他們在無數個交替的恒紀元與亂紀元中建立王朝,但是人類不會滅亡。許多人卻為此感到驚慌,聯合國面對三體人思維透明的缺陷,開展“面壁計劃”。四名面壁者開始他們孤獨的探索之旅。面壁者羅輯因奇怪的舉動被人們評價為不務正業。而其他面壁者的舉動已將他們的計劃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最終,除羅輯外的三名面壁者因為計劃的不完善而被破壁,唯獨羅輯的宇宙社會學成功了。他做到了保持自己潺潺流水的從容、不逐波濤洶涌的豪邁。三體聯絡員感慨道:“我們還是失敗在了計謀上。”
讀劉慈欣的《命運》,愛瑪二人坐上小飛船到太空旅行,他們誤入時間蟲洞,發現正有一顆小行星正朝地球墜落,他們動用了一臺發動機成功阻擋了小行星,卻在返回地球時發現,地球不是現在的地球,而是白堊紀晚期的地球,而撞向地球的那顆小行星正是要毀滅恐龍的隕石。正當他們驚慌之時返回地球,才發現人類并沒有滅亡。只是由恐龍統治了社會,如今的人類不是“觀賞人”就是“菜人”。愛瑪二人改變了歷史,宇宙并沒有選擇人類。在我們的時間里人類文明在地球上達到巔峰,不過是一次偶然的機遇,而我們卻以自負把偶然當成了必然。
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無時無刻不在警誡著我們。
讀書使人增智,使人明理,只有多讀書,才能做明白人,做有智慧的人。
(指導老師:陳思愉)